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归纳考点归纳一、文学常识填空: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轲 。 战国 时期 儒 学派的代表人物。2、 孟子是一部记录 孟子及其弟子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论语 、 大学 、 中庸 并称为 “四书”。二、知识点归纳二、知识点归纳1、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辅佐 。 (2)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 (3)曾益其所不能 曾能增,增加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 ( 使坚韧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奋起,有所作为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 ( 如果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这 ) (6)空乏其身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 (7)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 ) (8)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9)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10)苦其心志( 使。 。 。 。 。 。痛苦 ) (11)人恒过( 犯错误 ) 3、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 (用课文词语回答) 5、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 ,他们都是经过 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 色的事业。6、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7、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 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告子 ,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阐述了孟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的人才观。 9、试举出几个逆境成才的例子示例:示例:“逆逆境境能能成成才才 ”的的历历史史人人物物盖文王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 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10、阅读第段,说出就“国”而言, “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3 分)答: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111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 感悟?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 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2、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 分)13、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 “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 分)不同意。 (1 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2 分) (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三、中考链接,真题再现三、中考链接,真题再现1 1、20042004 年泰安市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 分)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 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 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参考答案:参考答案:5、同“弼” ,辅佐 边境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2 2、20062006 年河南省(实验区二)年河南省(实验区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8-21 题。 (共 10 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 (终灭吴)(节选自史记 )注: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 494 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 473 年灭掉吴国。焦思:焦虑思考。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 (2 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 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4 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8.(1)奋起,指有所作为 (1 分) (2)经常(1 分) (共 2 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 分, “苦”字解释正确 1 分。共 2 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 1 分。共 2 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 (一点 1 分。共 2 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 分) (共 4 分)3 3、20072007 年盐城市年盐城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5 题。 (14 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 )注:血指:伤指 刳(k)取:割取 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 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 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 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 分)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2 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0、 (1)明白、知晓;(2)同“弼” ,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 (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卒章显志。4、20092009 山东济宁山东济宁【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诵:背诵。方:正在。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喧:遗忘。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 分)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 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 9翻译下列句子。(4 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_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 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8.常常犯错误割断9.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 道理。 (第一问 1 分,第二问 2 分,意思对即可)5、三明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2121515 题。题。 (15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