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目标的新界定和我国职教格局的重塑培养目标的新界定和我国职教格局的重塑赵伟【专题名称专题名称】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专 题题 号号】G53G53【复印期号复印期号】20152015 年年 0202 期期【原文出处原文出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京京)2014)2014 年年 2121 期第期第 46465151 页页【英文标题英文标题】TheThe NewNew DefinitionDefinition ofof CultivatingCultivating GoalGoal andand thethe RebuildingRebuilding ofof OurOur CountrysCountrys Vocational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 LayoutLayout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赵伟,经济学硕士,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审,赵伟,经济学硕士,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编审,中国职业技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杂志主编。研究方向:职教与经济社会关系、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杂志主编。研究方向:职教与经济社会关系、区域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学生资助。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人才两方面。本文厘清了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人才两方面。本文厘清了培 养目标的含义及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还就国务院养目标的含义及其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还就国务院决定决定中与培养目标相中与培养目标相 关的、在重塑我国职业教育格局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新提法,做了诠释。关的、在重塑我国职业教育格局过程中一些需要注意的新提法,做了诠释。【关关 键键 词词】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 /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 /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期所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经济转型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职业教育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也意味着将完成化茧成蝶的质的飞跃。考察任何事物,如果我们要了解其本质的话,那么把握其目标指向也许是最重要的方面。我们总先要明确“为了什么”,才能明确“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育人,所以教育的目标指向由教育的“培养目标”来体现。那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对此有清晰的表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研究并厘清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人才”两方面的含义,对我们深入领会国务院决定精神,把握国务院决定所做的相应制度和政策安排,是很有裨益的。一、劳动者素质的含义和相关质的规定性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视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新世纪以来,国务院 3 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3 次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决定,而且 3 次决定中均强调提高劳动者素质。2002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5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到了今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将劳动者素质明确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首要一条,在国务院的几次文件中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表述也是一以贯之的。何谓劳动者素质?如果我们基于经济与教育的互动关系来考察劳动者素质,那么首先可以断定:劳动者素质是影响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早在 18 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就论述了劳动者素质在生产中的作用,他在国富论中阐述了“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最大增进所起的作用。此外,在谈“劳动生产力”时,他认为“劳动者能力的改进”不亚于“他工作所用的机械的改进”的因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和主要标准。提高劳动者素质或人的全面发展,是影响生产力发展诸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从“劳动者素质”概念的根本意义来看,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劳动力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关于劳动者素质有许多概括,但如果去除与教育无关的其他因素,综合起来有两大内容: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者的劳动技术技能。如果细分,劳动者素质则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还有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及其熟练程度等方面。而在这些方面综合地全面地系统地构建或提高劳动者素质,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功能,更是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类型的历史使命。综观国务院决定通篇论述,我们能总结出“劳动者素质”范畴的相关质的规定性,即广泛性、人民性、选择性、终身性和公益性。首先是广泛性。本次国务院决定提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意味着我们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要达到“亿”的数量级。数量以 10 倍为一数量级,高素质劳动者要达到“数以亿计”,意味着不是培养百万级也不是培养千万级的高素质劳动者,而是要达到 1 亿以上 10 亿以下,而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2 年末我国大陆 15岁至 59 岁劳动年龄人口为 9.37 亿人,那么“亿”的数量级在理论上就包含我国全体劳动年龄人口在内。这样说未免太拘泥于字面,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大面积的提高,是可以确定的。其次是人民性。按照本次国务院决定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我们正在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出人民性。面向所有劳动者大面积地提高他们的素质,反映在理念上,就是我国政府一再提出的“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教育”的提法。“面向社会、面向人人”始终是中央和国务院对职业教育的重要定位之一,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在新世纪之初所取得的一大理念进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温家宝同志曾经指出:“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本次国务院决定再次明确现代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从一个侧面阐明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为了体现职业教育的人民性,我国政府一直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将其作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再次是选择性。为了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我们正在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的选择。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的文化知识,而且更加看重就业和发展,即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还渴望有一技之长。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实现人人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决定指出了国民教育选择的两个途径,一是多样成才的选择:“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二是就业和升学的选择:“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第四是终身性。为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我们正在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是职前学历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相衔接的教育体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劳动者提高技术技能、发展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也是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决定指出:“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我国职业教育面向的人群主要有 3 方面:首先是面向未成年人学历和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是面向社会上有择业培训需求成年人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和提高再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再次是面向有提高生活质量需求的社会成员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改善生活质量、调整消费结构的能力。为此,决定指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最后是公益性。为了实现“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目标,我们正在构建的现代职业教育是具有公益属性的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公益属性,并且成为政府和社会、经济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共识。为此,近年来政府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增强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开展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等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取得了很大成绩。本次国务院决定再次明确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还指出:“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决定同时强调:“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二、作为培养目标内容的技术和技能的联系与区别长期以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的主流观点始终是“技能人才”。学术界的研究或时有包含“技术”内容的界定,但权威性观点始终是“技能人才”;官方的正式提法,自新世纪以来,尽管有“技能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等变动,然而始终没有突破“技能”的范畴。比如 2002 年国务院决定的提法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5 年国务院决定的提法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而本次国务院决定的一个突出的理论创新,是明确提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是在国家层面第一次用“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法,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在理念上的进步以及对职业教育作用的新定位。改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传统界定,在“技能人才”前加上“技术”二字,是因为在现代条件下,技术与技能已经密切不可分。什么是技术?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文,有技能、技艺、能力之意。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其概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第一个系统思考了技术的本质和意义,将技术概括为“制作的智慧”。18 世纪的法国科学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中,认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做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控制自然、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工具和方法”。马克思则认为,“技术起源于人类劳动中对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什么是技能?辞海将技能定义为: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教育词典把技能定义为:通过学习重复和反省而习得的体能、心能和社会能力。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综合起来,技能不外乎是指生活或从事某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如果按其性质和表现特点,技能有外显的动作技能和内隐的心智技能两类。动作技能包括生产、文艺和体育等活动的技能;心智技能包括演算、写作之类的技能。技术和技能概念,如果在其他学科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