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 1 载药量较小固体分散体的载体用量比例一般较大,而药物所占比例较小( 如灰黄霉素滴丸中药物与载体比例为1 :i O ) 。剂量大的药物若制成固体分散体,则一次用量过多,使用不便。一般剂量5 0 m g 以下的药物方可设计制成固体分散体。3 2 稳定性问题固体分散体中以分子态存在形成的过饱和固态溶液或无定形物,在一定条件下会慢慢老化析出结晶。如果制备方法不当或贮存条件不适,固体分散体易发生老化现象,从而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进而影响疗效。如F o r d 等报道,叼l 哚美辛以P E G 6 0 0 0 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会随着时间变化发生老化而溶出速率降低。近年来r i t o n a v i r ( 利托那韦) 胶囊( 美国A b b o t公司开发,1 9 9 6 年首次在美国上市) 在市场上被撤除禁用,也是因为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里过饱和状态,久贮析出结晶,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研究表明,固体分散体制餐时的冷却速率及贮存温度、湿度等对老化现象均有显著影响。新型载体的开发,混合载体的应用,以及新的制备方法均有利固体分散体稳定性的提高。如应用溶剂一沉积法制备固体分散物,不仅可减少溶剂法溶剂的用量,而且能解决固体分散物易老化的问题。3 3 制备工艺与成型条件问题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工艺条件对固体分散体的性质会产生重要影响,如加热温度和速度、保温时间、冷却方法和冷却速度以及粉碎方法、粒子大小等对固体分散体的特性均有很大影响。而在溶剂法中,所用溶剂的性质、药物一溶剂和载体一溶剂的比例、干燥方法、干燥速度也会影响固体分散体的特性。某些固体分散体较粘、软,在制成胶囊剂、片剂等剂型时,还存在难以粉碎和过筛等困难。据报道,采用溶剂法制备药物一P E G 固体分散体时,可使用滑石粉降低粘性,使制备过程更容易。3 4 工业化生产中的问题目前文献报道的中药固体分散体品种不少,但大多是在实验室制成的,能够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品种为数不多。用溶剂法制备固体分散体,必须考虑有机溶剂( 如氯仿、甲醇等) 回收及其残留和安全生产问题。熔融法制备时,工艺条件的严格控制也有待探索完善。随着国体分散体新载体的不断出现及固体分散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将有广阔的前景。参考文献( 略)植物多糖临床新用途开发与研究思路 徐德生冯怡林晓沈岚吴笑如 :(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 0 1 2 0 3 )7 0 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多糖及糖复台物参与了细胞的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如免疫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和感受,这与细胞表面的多糖体的介导有密切关系。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已被大量的药理和l 临床研究所证实。到目前为止已有3 0 0 种多糖类化合物从天然产物中被分离提取出来,其中1 0 0 多种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近年来,植物来源的多糖类化台物在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现就多糖临床新用途及近几年来我们在植物多糖新药开发的一些想法做一个小结和汇报。1 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1 1 抗肿瘤实验证明大多糖类的抗肿瘤作用是通过增强宿主细胞免疫功能来实现的。如香菇多糖具有激活C T L 细胞毒巨噬细胞、A D C C 、N K L a k 细胞和诱生I F N Y ,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已进入临床应用的还有云芝多糖、猪苓多糖等。1 2 抗感染近年来发现一些硫酸化多糖对H I V 有抑制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有三种:一是硫酸化多糖能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而H I V 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二是能抑制靶病毒的结合;三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另外,还进一步发现硫酸化多糖能从多个环节和步骤上千扰H I V 对宿主细胞的侵袭,并对H I V 叉很高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在美国硫酸化右旋糖酐和多硫酸聚戊糖已进入临床试验,德国B a y e r 公司与H o e c h s t 公司研究的蛋白激酶C 的抑制剂( H o e B a y 9 4 6 ) ,其本质是木聚糖硫酸酯,在1 9 8 8 年试用于临床。微生物细胞壁都有B 1 ,3 葡聚糖结构,而自然界中的葡聚糖都以B 1 ,3 结构聚合而成。该结构可能是动植物产生宿主防御机制的基本诱发基因,因而具有广谱免疫调节作用。香菇多糖临床治疗1 0 年以上结核菌感染且产生耐药性的结核患者,用药一段时间后病人痰菌转为阴性,嗜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增加。 甘草多糖对水疱性口炎病毒( V S V ) 、腺病毒型、H S V - I 和牛痘病毒( ) 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直接灭活上述病毒,又可阻止病毒吸附和进入细胞。1 3 降血糖文献报道十数种植物多糖有降血糖作用。其改善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有:( 1 ) 多糖受体的发现,日本学者对多糖化学结构中活性决定簇进行了研究,推测多糖象蛋白质和酶一样,可能在多糖分子中存在一个或几个寡糖片段的“活性中心”。由此发现具有药理活性的多糖表现出含半乳糖醛酸聚糖区和带中性糖侧链的鼠李半乳糖醛酸中心。( 2 ) 对激素水平的调节,实验证明植物多糖能降低正常及实验性糖尿病鼠的血糖水平,与其促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紧密相关,可能是作用于糖代谢酶或是竞争性抑制激素受体作用的结果。( 3 ) 对糖代谢酶活性的调节,植物多糖可通过调节糖代谢酶的活性,抑带9 糖异生,促进葡萄糖的利用,达到改善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目的。1 4 防治胃溃疡上海天平制药厂的胃舒宁片的主要成分白芨胶为葡萄糖甘露聚糖,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能迅速与胃肠液作用形成胶浆,均匀分布在胃肠黏膜及其溃疡面上形成保护膜。阻止胃酸、胃蛋白酶、胆汁及幽门螺旋菌及胃肠黏膜及其溃疡面接触。N e o s e 公司研制的N E 0 0 7 8 0 作为一种直接靶向幽门螺旋菌的独特抗溃疡寡糖类药,具有与幽门螺旋菌结合,阻止其与胃肠受体相作用的功能。抗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免疫球蛋白缺乏半乳糖型糖分子。且I g G 上半乳糖的缺乏与早期关节炎病人的不良预后有关。I L - 6 可能是一种引起I g G 异常糖及化基化的因子。而I L - 6 中和抗体3 5的研制将成为预防这种异常改变的措施。美国G r e e m w i t h 制药公司正在研制两种合成的多糖 类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1 5 抗心肌缺血中医理论认为:麦冬入心经,具清养心阴之效,可补心气之劳伤曙光医院用单味麦冬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I 临床上通过口服、肌注、静滴给药,治疗本病13 4 例,症状有效率7 4 8 3 5 ,心电图有效率4 0 5 6 5 1 。在研究中我们观察了麦冬多糖对垂体后叶素及冠状动脉结扎所 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梗塞) 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1 ) 麦冬多糖可拮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T 波抬高和s T 段抬高,可使结扎大鼠冠脉后升高的s - T 段明显降低,说明具有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2 ) 以N B T 大体标本染色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表明不同剂量的麦冬多糖对由冠脉结扎造成的心肌梗塞的范围有一定的减小作用。( 3 ) H E 染色的心肌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冠脉结扎造成的心肌缺血后,光镜下心肌组织下有明显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变化。梗塞灶内大片心肌细胞溶解或部分溶解,伴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经麦冬多糖处理的动物的心肌组织的变性和坏死程度减轻不明显。( 4 ) 麦冬多糖能够降低冠脉结扎动物血清中C K 和L D H 含量升高,提示M D D T 可保护心肌细胞,增加细胞的抗缺血缺氧能力,提高膜的稳定性,防 心肌的进一步坏死。( 5 ) 麦冬多糖对心肌缺血造成的S O D 降低和M D A 增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可能具有抑制心肌缺血造成的自由基生成增加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2 植物多糖新药开发的研究思路多糖制剂质量标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1 ) 总糖含量测定方法学问题目前对多糖的定量多使用以葡萄糖为标准品的葸酮一硫酸法或苯酚一硫酸法“1 但试验温度条件大多不一致。有的采用沸水浴,有的冷却至室温,有的则使用2 5 C 或6 0 水浴加热条件。本实验在测定麦冬多糖含量的研究中,发现温度对糖吸收值影响很大。采用蒽酮一硫酸法,考察了不同温度对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果糖、麦冬多糖吸收值的影响。结果果糖与麦冬多糖的吸收值变化趋势一致。不同加热温度下,糖吸收值变化很大。加入硫酸一葸酮试剂后麦冬多糖与采糖吸收值迅速达最高值,在直接冰浴条件下,说明两者的显色反应迅速。葡萄糖吸收值达最高需是在8 0加热1 5 m i n 后,显色较慢。紫外分光光谱显示,麦冬多糖与果糖的最大吸收峰位一致,在6 2 5 n m 处,而葡萄糖的最大吸收峰位在5 8 0 n r n 处。以上结果显示,麦冬多糖的性质与果糖更为接近,所以选择果糖为对照品。( 2 ) 多糖制剂质量控制问题参照物( M D G 1 ) 指纹图谱3 6麦冬注射剂( 批号0 3 0 4 11 ) 指纹图谱3 植物多糖对口腔溃疡的独特作用从植物果实中分离得到4 个多糖组分进行抗口腔溃疡有效部位的筛选,其结果如下。第十天参考文献【l 】张松,徐章荫多糖类医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 9 9 6 ,1 7 ( 6 ) :2 7 2 2 】田庚元,冯宇澄,林颖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1 9 9 5 ,2 0 ( 7 ) :4 4 1【3 】徐悻辉,周世文植物多糖及其降血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华西药学杂志,2 0 0 l ,1 6 ( 5 ) :3 6 5中药复方制剂药物动力学国内研究进展 刘华钢 ( 广西医科大学,南宁5 3 0 0 2 1 )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学新领域,中药药物动力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单体、单方、复方在体内过程动态变化的规律,用数学方程和药物参数来表达应用,指导中药新制剂的研究和临床合理用药。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有效单体不明确,血药浓度低,检测方法欠缺,单体成分的药动学参数难以完整地表达中药制剂的体内作用规律,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受限制,中药药动学研究主要以在实验动物药物动力学水平上的单药和复方制剂中的单一成分研究为主。中医药理论提倡整体观念,临床用药以复方为主,中药复方制剂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