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 0 0 5 年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北海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与壳幔作用新证据新昌复合岩流和复合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董传万沈忠悦闰强叶长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杭州3 1 0 0 2 7岩浆混合作用是造山带岩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造成火成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N e v e se ta l ,1 9 9 5 ;T e p p e re ta l ,1 9 9 3 ) 。岩浆混合作用可以表现为复合岩流、岩床、岩墙,也可以表现为不同成分岩浆的交替喷发( Y 0 d e r , 1 9 7 3 ) 或近于同时混杂侵入( V o g e le ta l ,1 9 7 5 ) 以及存在角砾、网脉、枕状、舌状和细摺状、锯齿状接触边界等( V g t n o n ,1 9 9 0 ;B e d a r d ,1 9 9 0 ;D o r a i s ,1 9 9 0 ) 。淬冷包体通常被认为是岩浆混合作用的直接产物。岩浆混合作用实质上是下地壳壳幔作用的地质表现。在浙江新昌白垩纪盆地中,存在复合岩流、复合岩墙,作者在最近的野外工作中又发现了复合岩体和较大的岩石包体群,它们是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与壳幔作用的岩石记录。新昌复合岩流出露在镜岭、拔矛一带。镜岭复合岩流由玄武岩和熔结凝灰岩构成,二者紧邻共生,夹杂在下白垩统馆头组砾岩、砂岩、粉砂岩中。玄武岩层厚1 1 2 9 7 米黑色,块状,有的具气孔、杏仁构造,填间结构或少斑结构由斜长石、辉石等组成。熔结凝灰岩厚2 3 4 1 米,呈紫灰色,具塑变凝灰结构和假流纹构造,局部含玛瑙。岩石由斜长石、石英等晶屑、少量岩屑、塑变浆屑及玻屑、火山尘等组成。拔矛地区的复合岩流,由橄榄拉斑玄武岩、高钾玄武安山岩、高钾安山岩、高钾英安岩及流纹岩构成,R b - S r 等时线年龄为9 6 3 M a 。玄武岩层3 0 米厚,与馆头组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砂砾岩伴生。在玄武岩喷发后,紧接着有规模较大的流纹质岩浆、安山质、英安质岩浆唢发和喷溢,形成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商钾安山岩、英安岩等。在复合岩流的流纹岩中含大量呈塑性形态的岩石包体和筛孔状斜长石:而在高钾安山岩中含来自流纹岩浆的不规则石英、不规则钾长石捕虏晶。岩石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都证明复合岩流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 周金城等,1 9 9 4 ) 。复台岩体,出露在新昌儒岙镇皇渡桥一带,主要由辉绿岩岩体和钾长花岗岩岩体构成。辉绿岩出露面积约2 平方千米,呈岩株状。钾长花岗岩出露面积约4 平方千米,平面上形态不规则锆石U P b 年龄1 1 6 3 M a 。辉绿岩和花岗岩之间以混杂接触,表现为大量的岩石包体的出现。岩石包体大小悬殊,长径从几厘米到几米。它们的形状不规则,其断面形态育泪珠状、角砾状、板状、透镜状、椭圆状等,以透镜状和椭圆状的岩石包体最常见,也有的包体呈撕列状和挠曲状,显示包体具经强烈的塑性变形和岩浆流动的特征。岩石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的接触关系存在截然和扩散两种,不少岩石包体还有冷凝边和反向脉岩石薄片中常见有针状磷灰石等,这些特征表明这些岩石包体不是围岩的捕虏体,也不是残留体,而是属岩浆混合成因的淬冷包体。岩石包体的矿物成分主要是斜长石、角闪石,也含石英、钾长石等,按以上各矿物的相对含量,岩石包体岩性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等,反映出岩浆混合的不均一性。复合岩流、复合岩体及岩石包体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岩石主要为钙碱性岩系或高钾钙碱性岩系。各岩石化学变异曲线呈直线趋势。基性端员( 玄武岩、辉绿岩) 以轻稀土元素富集,稀土152 0 0 5 年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珥f 讨会北海配分曲线平滑,整体右倾,铕略微富集为特征:酸性端员( 熔结凝灰岩、流纹岩、花岗岩) 的稀土元素特征与基性岩石的相似,但有明显的铕亏损。基性端员和酸性端员都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 r 、B a 、R b 、K 、T h ,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 b 、T a 、Z r 、t f f 、T i 为特征,微量元素洋中脊标准化曲线上出现基本同步出现K - R b B a T h 峰和Z r - H f 槽。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总体相似性表明了它们在成因上密切相关。岩相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等都证实本地区的复合岩体也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并显示出岛弧活动大陆边缘产出的钙碱性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性岩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提供了关于源区的重要信息。新吕复合岩流和复合岩体中的基性端员的R b 、S r 、B a 、N b 等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性状的研究,表明它们源于经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并受到地壳混染。活动大陆边缘地壳地幔之间的物质交换与循环构成了完楚的壳幔作用过程。大量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物理及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证实,在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发生了玄武岩浆底侵事件。来自经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玄武质岩浆底垫丁下地壳,商热促使壳源物质部分熔融。产生酸性花岗质岩浆。这些花岗岩浆随同玄武岩浆一起上侵和喷发,则形成复合岩体和复合岩流( 周新民等,2 0 0 0 ) 在岩浆储源及火山管道内,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 周金城等,1 9 9 4 ) ,淬冷岩石包体、同深成岩墙、岩株和斜长石捕掳晶等都是岩浆不均匀混合作用的结果。新昌复合岩流、复合岩体及岩石包体群就是这一玄武岩浆底侵一壳幔相互作用一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新昌复合岩流、复合岩体是浙闽活动大陆边缘晚中生代火山一侵入杂岩的组成部分。以往对东南沿海早白垩世的双峰式火山岩、福建辉长岩花岗杂岩体的岩浆混合作用和壳幔作用进行过广泛研究( 王德滋等,邢光福等,1 9 9 3 ;俞云文等,1 9 9 3 , 董传万等,1 9 9 7 ) 。新昌复合岩体及岩石包体群的发现和研究,为浙东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与壳幔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参考文献董传万李武显,陈小明等1 9 9 8 闽东南晚中生代岩浆混合作用:平潭火成杂岩的岩石学证据自然科学进展,8 ( 5 ) :5 8 卜5 8 6董传万周新民李惠民等1 9 9 7 阕东南晚中生代的壳幔作用:平潭火成杂岩的唰位素证据科学通报4 2 ( 9 ) :9 5 9 - 9 6 2邢光福,陶奎元,杨祝良等1 9 9 3 浙江温州三门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研究岩石学报,9 ( 增刊) :i - 1 3邢光福,杨祝良,薛怀民等1 9 9 9 浙东白垩纪双峰式火山岩S r 、N d I 舌J 位素组成及其成凶意义地质论评,4 5 ( 增刊) :7 9 6 8 0 3俞云文周泰禧,陈江峰1 9 9 3 浙江玄坛地白垩世晚期双峰式火山岩特征及其成园南京大学学报( 地球科学版) ,5 ( 4 ) :4 2 0 - 4 2 9周金城,张海进,俞云文1 9 9 4 浙江新昌早白垩世复合岩流中的岩浆混合作用岩石学报,1 0 ( 3 ) :2 3 6 2 4 7周新民,李武显2 0 0 0 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火成岩成因:岩石圈消减和玄武岩底侵相结合的模式自然科学进展1 0 ( 3 ) :2 4 0 - 2 4 7B e d a l dJ 1 9 9 0 E n c l a v e s f r o m t h e A - t y p e g r a n i t e o f t h e M e g a n t r oc o m p l e x W h i t e M o u n t a i n m a g m as e r i e s :c l u e s t o g r a n i t em a g m a g e n e s i s J ,G e o p g y s R e s 9 5 B :1 7 7 9 7 1 7 8 1 9D o r a i sM J ,W h i m e yJ A 。R o d e nM E1 9 9 0O r i g i no fm a r i ee n c l a v e si nt h eD i n k e yC r e e kp l u t o n C e n t r a lS i e r r aN e v a d ab a t h o l i t h ,C a l i f o m i a Jp e t r o l ,3 1 ( 4 ) :8 5 5 - 8 8 1N e v e sS P , V a u c h e z A 1 9 9 5 S u c c e s s i v e m i x i n ga n d m i n g l i n g o f m a g m a s i na p l u t o n i cc o m p l e xo f N o n h e a s t B r a z i lL i t h o s 3 4 :2 7 5 2 9 9T e p p e rJ H ,N e l s o nB K ,B e 唱a n G W , e ta 1 1 9 9 3 P e t r o l o g yo ft h eC h i l l i w a c kb a t h o l i t h ,N o r t hC a s c a d e s ,W a s h i n g t o n :g e n e r a t i o no fc a l k a l k a l i n eg m n i t o i d sb ym e l t i n go fm a f i cl o w e rc m s tw i t hv a r i a b l ew a t e rf u g a c i t y C o n t r i bM i n e r a l1 62 0 0 5 年全国第四次火山学术研讨会北海P e t r o l 。1 1 3 :3 3 3 3 5 7 V m o nR H 1 9 9 0 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a n dh y b r i d i s mi nm i e r o g r a n i t o i de n c l a v em a g m a s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a le v i d e n c e s i n d i c a t i o no f m a g m am i n g l i n ga n df l o w J G e o p g y s R e s ,9 5 B :1 7 8 4 9 1 7 8 5 9V o g e lT A W a l k e rB W 1 9 7 5 t h eT i c h k am a s s i f , m o r o c c o - - a ne x a m p l eo fc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a e i d i ca n db a s i cp l a t o n i s m U t h O S ,8 :2 9 3 8Y o d e rH S 1 9 7 3 C o n t e m p o r a n e o u sb a s a l t i ca n dr h y o l i t i cm a g m a s A mM i n e r a l ,5 8 :1 5 3 1 7 1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杜杨松- z 李铉具31 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 0 0 0 8 3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 0 0 0 8 33 韩国忠南大学自然科学学院,大田3 0 5 7 6 4安徽铜陵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成矿带的中部。区内出露有大量中性和中酸性酸性岩体。这些岩体大小多为0 5 5 平方公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层控夕卡岩型的C u ( A u ) 矿床密切相关。作者在其中的老庙基、小铜官山和白芒山岩体中采集到了3 个辉长质岩石包体。包体的形态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