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效力跟踪效力跟踪钢铁产业是工业之母,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1996 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 1 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进入 21 世纪以来,国内钢铁生产连续 7 年高速增长。2008 年粗钢产量达到 5 亿吨,占全球产量的 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 4.53 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 6000 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 15%。经过不断地发展,我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钢铁大国。去年以来,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我国钢铁工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我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迅速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钢铁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进展如何?这是我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背景金融危机下我国钢铁产业陷入全行业亏损。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快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和对经济增长悲观预期,钢铁下游行业的下游产业如汽车、造船、房地产等严重萎缩,市场低迷,进而导致钢材需求急剧萎缩,钢材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国内钢铁市场去年下半年特别是 8 月份以后市场情况发生突变,钢材市场出现价格“跳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中国钢铁业出现企业大面积减产、全行业出现亏损、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与价格出现倒挂等四大困难。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务院迅速、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 年 1 月 1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出台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于推进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剑指我国钢铁产业存在的五大问题:一是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二是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问题。三是我国铁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高问题。四是我国钢铁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五是我国钢铁产业存在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问题。规划根据我国钢铁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的目标,力争在 2009 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 2011 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部署开展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二)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三)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五)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六)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七)保持进口铁矿石资源稳定,整顿市场秩序。(八)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规划出台近一年的进展情况。一是拉动钢材消费初见成效,实现“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调控目标出现困难。从去年 4 季度国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具体扩大内需政策,铁路、地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西部、环渤海经济基础建设,拉动内需政策对钢铁产业产生了显著的刺激拉动作用。上半年汽车产销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 15.10%和 17.7%,自 3 月起我国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四个月双双超过 100 万辆;民用钢质船舶产量累计 1884.23 万载重吨,同比增速 36%,增速比一季度回升了 5.9 个百分点。15 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53520.3 亿元,同比增长 32.9%。房地产开发投资回升,上半年房地产业累计完成开发投资 14505.33 亿元,同比增长 9.9%。国内经济在一系列刺激政策下出现企稳回暖迹象,并对钢材消费需求产生一定拉动作用。钢材生产总体呈回升趋势。2009 年上半年,我国钢铁产量也呈现回升趋势。上半年我国累计生产粗钢 26658.29 万吨,同比增长 1.2%。粗钢日产量继去年 10 月份探底反弹后,6 月份粗钢日产量达到 164.75 万吨,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如果按照上半年粗钢日产量折算,全年粗钢产量可达 5.36 亿吨,与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2009 年粗钢产量控制目标(4.6 亿吨)相比,将高出 16.6%左右,这意味着今年“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的产业调控目标将面临较大挑战。上半年我国累计生产钢材 31648.24 万吨,同比增长 5.7%,增速同比回落 6.8 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了 2.9 个百分点。国家 4 万亿投资计划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项目,因而钢筋、线材等长材产品产量保持同比增长,而板材等中高端产品产销量则大幅下降。15 月份,国内长材产量 12210.85 万吨,同比增长 10.7%,增速比一季度提高 0.5 个百分点。板材产量 10669.33 万吨,同比下降 6.1%,降幅比一季度收窄 1.6 个百分点,板材比为 41.9%,同比降低 4.2个百分点。其中,同比增速较快的产品包括重轨、中小型型钢、钢筋、热轧薄板、焊接钢管,同比增速都在 10%以上,这与国家加大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房地产市场初步回暖有关。而同比负增长的产品包括轻轨、大型型钢、厚钢板、中板、涂层板、电工板等 12 个类型。这种情景导致中小型钢铁企业生产红火、产销两旺,而大型钢铁企业包括中央企业举步维艰。宝钢、鞍钢、武钢、攀钢等四家中央钢铁企业,今年 1-8 月,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563.5 亿元,同比下降 30.1%。二是钢铁产业新项目得到有效控制,淘汰落后产能阻力重重。2006 年 6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七部委发文要求到 2010 年淘汰 300 立方米及以下高炉,20 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装备。规划和近期颁布的钢铁企业产业产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要求,按期淘汰 300 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 20 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 7200 万吨、炼钢能力 2500 万吨。在工信部主导下,停建钢铁新项目,在中央财政今年安排的 200 亿元技改贴息项目审批中,工信部明确坚决不批单纯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我国炼铁能力中有 1 亿吨是落后产能,炼钢能力中有 5000 万吨是落后的,现在淘汰的进度正在进行之中。这些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一般生产低端长材。目前中国在册的钢铁企业就有 1200 多家,前 66 位占总产能的 80%左右,而 1100 多家钢铁企业的产能仅占总数的 20%左右。而落后产能更多的集中在这 1100 多家中小企业之中。在线材需求旺盛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和中小钢厂以“保增长”为旗帜,不仅没有关停落后产能,反而以各种名目和手段扩大产能,关停落后产能的中小钢铁企业阻力巨大。高端钢铁产品重复建设趋于严重。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粗钢能力 5000 万吨左右,其中 90%对应品种为板材。2008 年底,我国热轧板带材产能达到 2.68 亿吨,产量 1.95 亿吨,产能过剩约 7300 万吨。国内很多大型钢铁企业上了基本无差异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线,导致一些厂家的轧钢生产线产能根本无法得到发挥,浪费现象严重。三是钢铁企业重组取得新进展,提高市场集中度的任务还十分繁重。规划提出要发挥大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和特大型钢铁集团,优化产业布局,提高集中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的钢铁企业的发展目标,但进展速度一直较慢。金融危机致使大批钢铁企业陷入亏损,为企业重组提供了更现实的动力。国有钢铁企业重组、扩张取得一定进展。宝钢出资 20 亿元购买杭钢持有的宁波钢铁有限公司 56.15股权,成为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后钢铁企业首次跨区域联合重组;河北钢铁集团旗下 3 家上市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唐钢股份以换股方式吸收另两家上市公司的议案,从而实现上市公司钢铁主业的实质整合,首钢总公司重组山西长治钢铁有限公司,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山东省钢铁企业重组进展最为显著。今年 9 月,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与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组。民营的日照钢铁在金融危机前囤积了大量高价矿石导致现金流紧张,并且由于其之前部分工厂用地以租代征、部分项目未批先上以及环保等原因,存在很多不规范,重组在复杂的原因促动下完成。按照山东钢铁产业整合规划,山钢将对日钢、济钢、莱钢进行限产、淘汰落后产能,腾出 2000 万吨钢铁产能在日照投建精品钢铁基地,进而实现 3000 万吨大钢铁集团目标,进入全国钢铁行业三甲,一个新的地方钢铁“巨无霸”的企业巨头由此诞生。但是,整合后的调整、协同矛盾也开始显现,山东省为了构建山东大钢铁产业格局,由济南钢铁集团、莱钢集团、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组建了山东钢铁。成立一年多来,对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的协同能力,发挥得并不突出。由于管理体制不顺,山钢的集团化运作进展缓慢,资源与业务整合尚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人财物产供销没有实质整合,怎样更好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管理模式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四是海外资源并购取得初步进展,铁矿石价格谈判话语权仍需提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2008 年我国进口铁矿石 4.4 亿吨,超过铁矿石消费总量的一半。但是我国铁矿石贸易形势严峻。根据吴之如的研究,1996 年到 2006 年世界铁矿石储量从 1500 亿吨增长到 1600 亿吨,可以保证世界 100 年的用量,而实际储量还在不断增加。2001 年到 2006 年世界钢铁产量增长 47.1%(从 8.5 亿吨-12.5 亿吨),而同期铁矿石产量却增长了 59%(从 9.32 亿吨-14.82 亿吨)。1996 年到 2006 年世界铁矿石贸易量不过每年增长5.8%,世界钢铁需求近几年才达到 7%的增长量,而世界铁矿石价格却从 2002 年的 24.8美元/吨增长到 2008 年的 170 美元/吨,仅仅 6 年的时间就上涨 7 倍,这样的上涨速度是不能用供需关系来解释的。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自 2004 年以来,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的连续暴涨,力拓、必和必拓及淡水河谷公司已经从中国攫取了正常利润以外的 7000亿元财富。大型钢铁企业“走出去”配置铁矿资源取得初步进展。中央钢铁企业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积极采取措施,调整资源战略,积极“走出去”寻找资源。尤其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各企业都加大了对海外矿产资源企业的投资力度。鞍钢增持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获得每年 1000 万吨的铁矿石供应量,完善了资源供应链。同时,积极推进与攀钢的跨地区重组,进一步提升资源管控能力,统一了鞍本、攀西地区铁矿石资源,增加了国内最大的钒钛矿产资源。武钢铁矿石资源占有率低,对海外矿依存度达 80%。通过积极推进资源扩张战略,今年以来先后完成三笔海外股权收购,持有了加拿大 CLM、澳洲 WPG、巴西 MMX 等海外矿企的股权,每年可保证供应的铁矿石量达 2000 万吨。同时,还通过购买、兼并、重组或参股等手段,积极扩大国内矿山资源保证。鞍钢增持澳大利亚金达必公司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完善了资源供应链。中铝收购力拓失败,海外并购道路艰难。中铝宣布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在铁矿石、铜和铝资产层面与力拓成立合资公司,向力拓注资 195 亿美元。如果交易完成,中铝可能持有的力拓股份最多上升到 18%。2009 年 6 月中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因力拓毁约宣告失败。力拓集团撤销了今年 2 月 12 日宣布的 195 亿美元交易。联系到 2005 年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失败的案例,说明在国外中国企业“走出去”阻力依然很大。整顿铁矿石进口秩序赢得铁矿石贸易话语权步履维艰。我国钢铁企业为了扭转铁矿石贸易的被动局面,在今年与力拓等跨国巨头展开了艰苦卓绝的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2009 年 8 月,以宝钢为代表的中国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新兴矿业企业 FMG 公司达成半年期合同定价,中国钢企与 FMG 达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