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建设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建设谢 军 (中共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党校,210012)【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 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 建设迫在眉睫。高校德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齐 抓共管, 【关键词】多元化 德育 冲击 【作者简介】 谢军(1976-)男,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工作单位:中共南京市雨花台 区委党校 教务科,联系方式:13451855016“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使个 体思想品德社会化道德教育。 ”1这是狭义上的德育。江泽民在 1999 年 6 月巧日第三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各级学校都应摆在重要地位,任 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 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2这一讲话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德育的 重要性,并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就目前的许多现象来看,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 的趋势,在一些高校中出现了部分大学生不加分析地、盲目推崇西方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 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怀疑和困惑,对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思想的必要性产生质疑。这无论对大学生的成长还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 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一、高校德育建设的意义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道德情操高尚的合格人才的重任。经过教 育和培养,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明天就可能是社会主流和精英,相当一部分人还会成为国 家和社会的管理者、领导者。只有一代代的大学生茁壮成长, “以德治国”才有坚实的基础, 国家才能长久昌盛。因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对实施 “以德治国”的方略有着直接和重要影响,并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前景,对一个国家 的长远发展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同时,高校的道德教育对全社会的道德氛围也起着导向作用,是社会道德进步的强大 动力。高校实施“以德治教” ,一方面使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得到传承;另一方面在青年 一代中倡导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道德观念,能够不断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 的内涵。换言之,高校通过培养有社会主义道德的高素质的个体,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进 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通过自身“以德治教”所取得的道德建设 的成就、良好的道德风气、精神面貌,能够对全社会起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影响和推进 全社会道德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因此,高校作为人才汇聚之所,理应成为道德教育的示范区。无论从高校德育工作的 作用来看,还是从当前对高校德育问题的研究现状和重视程度来讲,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己 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产生 的原因及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模 式,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二、全球化对高校德育建设的冲击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加速时期。由于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引起 了人们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 种矛盾互相交织的复杂局面,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文化全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异质文化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中 国,而异质文化的进入和渗透,必然引发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异质文化理解教育 能够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平等的文明史观、文化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 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必须在保持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的同时,真诚地理解其他民族与文化, 尊重他们对现代化道路与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但异质文化的交流渗透,必然对本土文化 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上个世纪以来,西方模式和价值观的传播,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后 美国文化的大量渗入,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 ”3 由于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发达国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使流通变成了单向的发达国家的大 量产品流向发展中国家,使各国各地区的大众,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 “萨特 热” 、 “弗罗伊德有热” 、 “尼采热”等现象,都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转变的集中反映。 应该说,西方价值观的传入,对大学生有着拓宽视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增强主体、 独立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呈现的消极影响更不容忽视。如,在人生价值取向上,首 先是个体本位主义观点对大学生的影响。如萨特的“人是自由的” 、 “他人是地狱” ;弗洛伊 德的个体本能主义、 “基因自私论”等,这些极端个人主义观点被大学生们高频率地使用。 其次,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观点对大学生的影响。如萨特的“不守法主义” 。第三,实用 主义哲学对大学生的影响。实用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它不重原则,强调效果。大学生 们往往接受的实用主义是片面的,庸俗的,他们把追求实惠作为最终目的,从而是注重效 果的实用主义走向极端主义。 2、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冲击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频繁,外来“异质”文化在高校学生中得以广泛传播,这种文化 交流中所隐含着的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各种社会思潮对我国高校学生的政治观、 价值观等产生影响,这些资本主义的观念在高校学生中内化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 式产生乐很大影响。如,近年来,西方“消费主义”在高校盛行。推崇西方的“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文明演化的产物,消费主义泛滥于十九世纪,广泛蔓延于二十世纪初, 至五六十年代达到顶峰,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七十年代以后鉴于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以及 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刻反思,一 般民众也对粗俗的消费主义感到厌恶。但消费主义并没有终结,消费主义也不会在资本主 义制度内消失。消费主义作为近现代工业文明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欲极度膨胀,享乐主义、物质主义成为全部生活的轴心。二是对感 官文化的痴迷。不仅娱乐消遣作为主要的消费内容,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文化生活空间,而 且各种渲染色情、暴力的低级庸俗的文化产品、服务也堂而皇之地走进市场,获得合法地 位以至受到追捧。在高校范围,由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敏感、捕捉信息快、攀比心理、 加之经济宽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已经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浸染,消费观 因而出现相应的偏差和错位。如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大学生重物质消费的主要表现 是对高精尖和名牌产品的消费。而且大学生对商品符号的消费超过了对商品本身的消费, 消费的虚荣心已凸显出来。3、信息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冲击当前,随着信息化进程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遍布高校校园的各个角落,网络的普及 化给高校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网络成了教育教学的币要媒介和段,很大程度上改变 了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网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阵地,但也 给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国家凭借其在信息输出中占据的有利地 位,大肆进行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殖民扩张。与此同时,还有个别人 利用网络散布迷信、色情等网络垃圾,致使网络中充斥着许多不健康、暴力甚至反动的东 西,这就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同时,网络信息具有相当程度的虚拟性、自主性、 自由性、开放性和无序性,使信息管理和调控、舆论引导和控制的难度加大。并且,网络 的发展,使德育工作者与德育对象之间的信息时差不复存在,失去了信息优势。总之,网 络极大影响了大学生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毒害了大学生的灵 魂,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4、对高校学生政治意识的冲击 政治观是人们对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全部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政治观由 多种因素构成,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信念、政治行为等。高校学生的政治观是 指高校学生对基本的政治问题即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社会政治关系以及政治运行和发展规 律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在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观教育是核心。只有把握正 确的政治方向,认同和拥护我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高校学生才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表现出积极正确的政治行为。由于高校学生的世界观具有不成熟的特点, 其政治观受感情因素影响大,而且带有一定的盲从性,同时具有反复性。因此,国际文化 交流所带来的政治,经济、信息尤其是文化的冲突、渗透和融合,容易给高校学生的政治 观带来冲击:其一,怀疑党的执政能力,怀疑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在取得举世公认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 的拉大等。一些学生往往看不到问题的本质,看不到我党在治理上述问题上的坚强决心和 取得的显著成效,而只关注于表面想象,不看主流,在西方表面繁荣和所谓“民主”的蛊 惑下,失去政治方向。其二,在增强国际意识的同时,淡忘了国家意识。文化国际化从时 空上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国家之间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国际 视野。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在借文化国际化之名宣扬世界的大同,消弱民族国家的主 权和利益以及民族意识,以宣扬西方的自由主义。尽管当代高校学生的政治观的主流是积 极向上的,但文化国际化的进程对高校学生政治观的养成形成了冲击,面对新问题,大力 加强高校学生政治观教育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三、加强高校德育建设的路径探索 高校德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具 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德育中的主导地位 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化必然引发多元文化和思潮在校园的交融与碰撞,在全球化背景下, 这种交流和碰撞必然呈激增之势。因此,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有阵地意识,要旗帜鲜明 地反对其它思想体系的渗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德育中的主导地位。高校历来是各种思 想文化互相激荡、撞击的要冲之地。如何使大学生在面对西方文化渗透的同时,怀有真正 的民族归属感和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继承民族文化精华,汲取西方文化 中的有益成分,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之才,将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不可否认,文化多样性是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越需要主导性,越 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之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德育指导领域的主导地位,最 根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自由和解放指出了方 向,提供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校园并非世外桃源,社 会上某些消极、颓废、庸俗、腐朽的思想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 思想,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德育的要求。因此,在德育教育上要变过去的说教 式为启发式、服务式,并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自觉、自愿、心情舒畅的精 神状态下接受熏陶、净化自我、完善人格。为此,可以采取参观访问、形势报告、收看影 视、征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和社团活动等形式,教育、启发、引导大 学生。努力在校园形成良好的政治风气、高尚的文明风气、浓厚的学习风气,把大学生培 养成为品学兼优、文明自律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3、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德育环境 互联网的普及无疑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德育走入互联网也是大势所趋,网 络德育呼之欲出,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以师生双向互动为特点,构建网上 “大德育课程体系”教育新平台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