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河南南省省农农业业气气象象信信息息河南省农业气象中心河南省农业气象中心 2009 年年 6 月月 15 日日2008-2009 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影响综合评估年河南省冬小麦干旱影响综合评估2008-2009 年我省秋冬连旱,冬小麦干旱面积不断扩大,遥感监测干旱比例最高达 60%以上;拔节抽穗期,豫北和豫西局部等地旱象有所抬头;4 月中旬和 5 月上旬部分地区旱情较重。但由于抗旱及时或大范围降水,土壤墒情转化较快,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各阶段干旱均可能对小麦产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根据计算分析,若不采取任何抗旱措施,秋冬连旱及拔节抽穗期中重旱,可累积减产 22.12 亿斤,合 19.24 亿元,有灌溉条件的旱区越冬期较常年多灌溉一次,累计成本约 5.77 亿元,抗旱实际减损 13.97 亿元,为粮食安全、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一、旱情演一、旱情演变变2008 年 10 月上旬-2009 年 5 月下旬,全省降水量在118499mm 之间。除豫北和豫西的个别县(市)降水量偏多 24 成外,大部分地区接近常年或偏少24 成,全生育期中旱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沿岸、豫中和豫东局部及豫南大部。冬小麦生长季内,干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阶段:-40-30-20-1001020304010 月上旬-5 月下旬 小麦全生育期降水距平(一)前期 2008 年麦播至 2009 年 2 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仅 42.6mm,降水严重偏少。按降水距平划分的干旱等级,除豫南和豫西局部外,全省大部达到中重旱。由 020cm 实测土壤墒情变化图(图 1)可见,2008 年麦播至 11 月中旬我省大部土壤墒情较适宜,从 11 月下旬开始,干旱测点百分率由 16.9%逐渐增大到 1月下旬的 44.9%,遥感监测的干旱面积达全省麦播面积的 60%以上。由于各地积极抗旱保苗,有条件的地区及时灌溉,同时 2 月 78 日,人工增雨和大范围的自然降水的共同作用,全省旱情缓解或解除。河南省10月上旬2月上旬干旱演变(020cm)3.411.0 5.913.66.816.930.538.135.6 35.640.744.926.30.010.020.030.040.050.010/上10/下11/中12/上12/下1/中2/上 旬序百分率(%)轻旱中旱重旱合计图 1 冬小麦生长前期 0-20cm 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情况(二)中期秋冬连旱缓解后,2 月中旬至 4 月上旬全省降水在 11156mm之间,但降水空间分布不均,豫西大部、豫中、豫北和豫东局部较常年偏少 3 成以上。10 月上旬-2 月上旬降水距平-86-80-70-60-50-40-30虽然 2 月中下旬全省墒情较适宜,但进入 3 月以后,冬小麦逐渐开始拔节抽穗,需水量增加,局部地区旱象又有抬头,050cm 干旱测点百分率不断增加(图 2),到 4 月上旬增至 42.9%,比 2 月下旬时高出 39.5%。中重旱主要集中在豫北、豫西及豫东局部的内黄、灵宝、新安、宜阳、开封等测站。河南省2月中旬4月上旬干旱演变(050cm)14.43.48.510.221.042.90.010.020.030.040.050.02/中2/下3/上3/中3/下4/上 旬序百分率(%)轻旱中旱重旱合计图 2 冬小麦生长中期 0-50cm 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三)后期4 月中旬以后,冬小麦陆续进入开花灌浆期,进入全生育期第二个需水高峰。4 月中旬全省旱情仍在进一步发展,050cm 干旱测点比河南省4月中旬5月下旬干旱演变(050cm) 56.824.654.22.59.30.010.020.030.040.050.060.04/中4/下5/上5/中5/下 旬序百分率(%)轻旱中旱重旱合计图 3 冬小麦生长后期 0-50cm 土壤干旱测点百分率变化例高达 56.8%(图 3),但旬末全省出现了 785mm 的降水,4 月下旬测墒结果显示:豫北、豫西及豫东局部的旱情明显缓解;由于作物耗水量大且气温偏高,到 5 月上旬干旱比例又有所增加,但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较多,土壤墒情转化较快,对最终产量影响不大。二、小麦干旱影响二、小麦干旱影响评评估估(一)利弊条件分析2 月上旬全省出现了一次降水过程,加上灌溉和人工增雨的作用,小麦返青期前后全省土壤墒情适宜比例在 80%左右。4 月中旬全省出现了一次较大范围的降水过程,有效缓解了拔节-抽穗期的旱情。然而冬小麦苗期持续干旱地区部分田块出现枯黄死亡,且因长期缺水导致抗逆能力下降;3 月中旬起到 4 月上旬冬小麦处于拔节-抽穗期,耗水量陆续增大,豫北、豫西北等地的部分测站连续 2 旬以上出现中重旱,若旱情不及时缓解减产量将有所增加。(二)评估结论据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田间试验结果及干旱评估模型运算,预计前期干旱可能造成我省小麦产量比上年减少 3%左右,约 18.36 亿斤,以每斤 0.87 元计,预计损失 15.97 亿元;拔节-抽穗期豫北、豫西北的濮阳、内黄、三门峡、宜阳、开封等 8 个县(市)旱情较重,连续 2 旬以上中旱麦区达 531 万亩左右,约损失 3.76 亿斤,合3.27 亿元。若不采取任何抗旱措施,预计全省小麦累积损失 19.24 亿元。我省冬小麦生长季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一般年份豫北需在冬前、拔节期和灌浆期进行三次灌溉,豫中、豫东等地区多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各灌水一次,而豫西南、豫南地区降水基本能够满足小麦生长需要,不需灌溉。与正常年份相比, 2008-2009 年特殊的气候背景,使豫中、豫东及豫西南局等地约 3197 万亩麦区越冬期多灌水一次,比常年多增加投入 5.77 亿元。由于抗旱及时,冬小麦实现减损 13.97 亿元,为粮食安全、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三、启示三、启示(1)我省是国家冬小麦的重要生产基地,干旱是我省小麦生长季内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各地应切实重视抗旱工作,因地制宜,防患于未然。豫北、豫东北等干旱风险大的地区应注意选择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并做到趁墒播种;豫东北部、豫西等抗旱能力较弱的地区应加强抗旱设施的基础建设。(2)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干旱的影响不同,开展干旱动态评估工作,发布干旱风险预估和评估信息,及时为决策管理部门提供指挥生产的科学依据、为广大农民提供生产参考,实现干旱风险的动态管理势在必行。(3)民以食为天,农业稳产高产与减灾防灾是社会稳定的根本,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时需社会各界与广大农民上下联动,积极采取措施,将灾害损失减到最小。值班:成林、付祥健、李树岩、张弘 签发:刘荣花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