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学生心理 塑造健全人格摘 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农村中学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当务之急。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和工作的保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中,让学生做到身心健康,具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关键词:心理健康 德育 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影响和引导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受教育者的良好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具有干预个体内在、促使个体自主发展的特点,使其成为德育的重要手段。心育的内容与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密切关系,学校心育不能脱离了学校德育实际。反过来,通过心理沟通发现德育问题,及时调整德育方式。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解决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一、优化育人环境,净化学生心灵。马克思曾经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知识才能的增长,无不受到优美、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觉规范个人的言行,做到与校园文化环境的完美融合。1、治理周边环境,净化学校育人热土首先应发挥政府强力作用,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学校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学生还是未成年人,对黄色文化、暴力文化还缺乏分辨能力、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因此,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整顿学校周围环境,清理文化垃圾。依法取缔不良“黑网吧” 、黄色录象厅、歌舞厅、游戏厅等鱼龙混杂的地方,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学校一片净土,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2、营造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的氛围,无疑会对师生心灵熏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努力的学习,能提高学生德育品味。学校在校园环境布置、美化方面尽可能心理化,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愉悦、宽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要善于运用学校的种种设施,活用教学资源,以增多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大自然机会,让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首先在教学楼的外墙上用醒目的大字挂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让学生一进校园就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走廊上,挂上学生的绘画、摄影作品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彰显学生的个性。楼梯处,布置名人书画、格言警句,班级的心育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室卫生做到窗明几净,清爽宜人;教室布置可以张贴一些心理素质好的名人画像和有利于心理素质提高的语录。总体的感觉是要求做到给学生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让每一棵树木、每一株花草、每一块橱窗、每一面墙壁都充分发挥育人的功效。精致的校园做到绿化、美化、净化、育人化的完美统一,处处体现着人文的关怀,洋溢着知识的气息,为学生健康、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其次,树立教师的新形象。教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可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校的各种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关系,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班级管理、课外活动、环境布置、生活学习等方面重视良好的文化创建。开展的作文、数学、美术、音乐、书法、舞蹈、乒乓球、象棋等兴趣小组活动,开放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举行一些读书比赛,学生创作手抄报,开展美术、书法、作文课外活动等。同时,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等,起到良好的效果。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再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班团活动是主要育人载体,这种育人活动可以通过学生的兴趣点扩散和渗透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之中,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能力,较易为学生接受,这样学生不仅是校园文化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修养。二、关注“五类”群体,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第一类是留守学生。他们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教育问题。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负责照看他们的监护人或者由于自身原因力不从心照看,或者不负责任放任自流,使这些学生受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缺乏健康向上的理想教育,加上社会上一些传媒和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传旧思想、旧文化,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致使其自卑感强、信心不足。二是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学生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缺失,学生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学生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同时,他们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辨别是非能力差,控制能力差,这样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三是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学生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留守学生应作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对留守生教师应多关心他们,让他们消除寂寞和孤独,真正感受到“班级是家,老师就是爸爸和妈妈” 。第二类是学困生。学困生是家长的心病、教师的“累赘” ,家长吵的多、教师批评的多,这部分学生心理负担重,心理问题也较多。因此,广大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成才观,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分层要求,只要能使不同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就是成绩,对学生的要求是“因材施教” ,更多的是指导学习方法,探讨学习计划,辅导所学功课,用曲线图直观反映他们每一点一滴的进步,让他们看到努力的方向,用脚踏实地、勤奋好学的态度获取更大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第三类是德困生。这类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和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学习和行为上的暂差和后进,他们多表现出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行为懒惰涣散等特点。对他们,老师应主动地去亲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启发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的苦闷和困惑,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不良认识。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善于以敏锐的眼睛,全面关心他们,发现其闪光点,并对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热情的关注、肯定或是夸大一点的褒奖,以掩盖或抵消他们的弱点和不足,使他们从中看到希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达到维持他们的心理平衡,改变自我认识,克服自暴自弃的教育目的。第四类是残疾生。残疾生是心理负担最重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对残疾生要多一份爱心,教育学生尊重残疾生、关心残疾生,同时要用张海迪等典型事例激励残疾生,帮助他们战胜自卑,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使其拥有正常的心态,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身残志坚,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好好学习。第五类是贫困生。这部分学生有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和多种资助渠道的保障,上学已不成问题。各学校要注意教育学生不要歧视贫困生,要多关心、帮助贫困生,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自卑感。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多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具体由各科室和班主任、心理健康辅导员等若干人组成。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计划,设立心理辅导室,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班主任具体负责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对学生进行初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微心理问题,并及时妥当地把一些较为突出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交给心理辅导室,由心理辅导员咨询、诊断、治疗,从而发挥早期干预的作用。科任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协助班主任开展辅导工作。2科学规划,分段实施学校开设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各班每两周开设一节,并纳入课表,由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主持,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分年级实施授课内容。每周还可利用学校的活动课、班团队活动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活动。例如,可以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每一学年的活动均包括促进学习,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个性,培养品德,增进社会适应力等内容。3设立心理辅导室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由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教师和优秀的、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担任辅导教师,每周对学生开放,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开通“悄悄话”信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利用校园广播,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四、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家做过试验,如果学生每天面对教师勤奋上进心理的反复刺激,学生就会在学习、生活中形成多次条件反射,从而激发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成功。 教师在学生心理发展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学校必须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多方入手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采用“出外培训、专家指导、课题研讨,个人自修”等多种方式全面培训教师,提高全体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各教师抓住心理教育的结合点,捕捉渗透的有利时机,用心理卫生的观点去关注学生心理的细微变化,透析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因此,从“心”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