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美国全球战略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支离破碎到系统完整、 从军事战略到全球战略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酝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以及冷战后 时期四个阶段。这种阶段性划分的依据,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消长变化的结果,更反映出 美国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驱使下从本土扩张到海外扩张、从海外扩张到全球扩张的历史 进程。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法,深入探讨了美国全球战略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对比研究了冷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从“冷战型”逐渐转向“冷战后型”的轨迹。 全球战略是指大国调动和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种手段,参与国际斗争, 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全球性大国 才可能形成全球战略。美国全球战略大体上可分为酝酿(1783 年到 1898 年)、初步形成 (1898 年至 1945 年)、正式形成(1945 年到 1990 年)和冷战后期(从冷战结束迄今)四个阶段。 一、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初步形成 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战略研究方面是西方国家中起步很晚的。由于东 西濒临两洋,南北相接弱国,美国从独立到 19 世纪末,安全上从未遇到过严重的威胁,也 未出现过迫切需要到海外作战的情况。美国长期奉行孤立主义,保持“超然地位” ,不卷入 欧洲旧大陆的纷争;在发展商业关系的同时,美国尽可能避免同外国发生政治联系、避免 同任何外国订立永久性同盟,以维护美国自身的独立、领土完整和选择自由。因而,从 1783 年独立战争胜利到 19 世纪末这一百多年中,美国奉行的政策实际上是一种大战略, 即:“西半球防御” ,其根本目标就是防止东半球再入侵西半球,获得对北美的支配地位和 对西半球的霸权。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其全球战略也进入初步 形成阶段。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美国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外部世界,决定到更大的国际舞 台去扩大自己的影响。形势发展推动着美国“有特定目标的干涉主义”形成,它从大陆扩 张转为海外扩张。彼得特鲁博威兹曾指出:“美国在 19 世纪创建了一个大陆帝国,遂把 目光投向更遥远的边界” 。美国全球战略初步形成的动因和依据是: 第一,美国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实行海外扩张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内战中北方工 业资产阶级的胜利,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到 19 世纪 90 年代,美国工业生 产总值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首位,接近于英、法、德三大强国的总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为美国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提供了物质保障,此时美国的领土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岸边。同 时,由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国崛起于世界舞台,英国开始走下 坡路,按照新的力量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第二,美国拥有进行海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在列强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国际竞争愈 演愈烈的同时,欧洲正在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准备用武力来打破原有的均势。在此背景下, 美国逐渐出现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公众舆论。1896 年布鲁克斯亚当斯发表文明与衰落 的规律一书,论证了美国从孤立主义走向国际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要求美国放弃孤 立主义,赶快走上国际舞台,击败主要竞争者,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新秩序。年轻的海 军军官、历史学家马汉研究了世界海洋史特别是英国在全球的扩张之后,于 1890 年出版了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明确提出著名的“海权论” 。马汉还撰写了一篇 篇论文,用海权论解释新的国际秩序的蓝图。他认为,一个国家若想在世界事务中起重要 作用,就一定要掌握海权;控制海洋是海权的军事因素,利用海洋是海权的经济因素;美 国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的。亚当斯与马汉从不同 的角度对未来的国际新秩序与美国的地位加以论证,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成为公众舆 论的主旋律,对众多美国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尤其是先担任助理海军部长、后出任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 “海权论”适应了美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 是美国对外战略发生转折的重要征兆。 第三,美国的军事战略已初露端倪。美西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准备最充分的一次 战争, “予有准备”被认为是这次战争中采用的军事战略的最大特点。早在 19 世纪 90 年代 中期,美国就着手制定对西班牙的作战计划。1896 年海军军官威廉金布尔在与西班牙 的战争的战略报告中指出:美国对西班牙的战争目标应是使古巴获得独立,夺取菲律宾 和波多黎各,主攻方向应是古巴和菲律宾;战争的关键是夺取制海权,控制大西洋和太平 洋;主要战争样式是海战,海军的行动将决定战争的进程。战争开始后,美国政府基本是 按照这一战略设想来指导战争的。美国不以攻击西班牙本土为目标,而是以攻击西班牙几 处海外殖民地为目标,作战方向和地区处于西班牙帝国势力范围的边缘。因此,美国在美 西战争中的战略被称为“外围战略” ,即直接攻击西班牙帝国脆弱外围的战略 第四,美国开始突破门罗主义的限制,将注意力从美洲转向其他大陆,走上海外扩张 的道路。1823 年美国提出了指导在西半球进行扩张的“门罗主义” 。1898 年 4 月,美国发 动美西战争,夺取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和关岛等地,将触角伸进了太平洋地区。1899 年,美国务卿海约翰又两次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与其他西方列强共享侵略中国的 权利。以美西战争和“门户开放”政策为标志,美国的对外政策进入了海外扩张的地区主 义阶段。 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正式形成和发展 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 陆权与海权的观念。他问道:从地理关系的某种一贯性看,世界政治的中枢地区难道不是 欧亚之间那块广阔地区吗?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 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 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国际关系史和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近 300 年来,特别 是 19 世纪以来,欧洲曾长期位于世界政治的中心,维持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 格局。二战打破了这个格局,英国和法国沦为二等强国,西德和意大利处于战败国地位, 欧洲在国际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 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美国凭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的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崛起为国际关系的力量中心。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 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已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等人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 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 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美国和苏联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对立以及 1945 年 4 月杜鲁门接任总统,又加速了美国奉行全球主义、与苏联对抗的过程。苏联作为世界 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取得二战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也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在苏联的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越出一国的范围,影响不断扩大。 苏联也不再囿于地理的限制,将影响扩展至欧洲。在此情势下,美苏争夺迅速在全球范围 内展开,使美国“对国家安全、战争以及和平的传统看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 “不得不 寻求新的途径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 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 ,美国在欧洲推出“马歇尔计划” ,建立北约,并重新武装西 德。在亚洲,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签署了双边和多边 条约,并在这些条约的基础上于 1954 年 9 月与相关国家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 , 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中东,则推动英国主持建立了中央条约 组织,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又推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 。斯皮克曼认为,美国这种对苏联(以及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遏制战略” ,实质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保持美国的 军事优势,以压制苏联向边缘地带突破,进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战。 “遏制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1)从 战时与苏联结盟共同抗击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过渡到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和作战对象,遏 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成为战后 40 多年美国贯彻始终的战略目标。(2)从以美国本 土为中心的美洲堡垒战略向真正的全球战略过渡,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以关注美国本土安 全为主,对欧洲事务较少介入的“孤立主义”战略思潮,转而强调美国利益和美国安全的 全球性,首次制定了积极干预世界事务、争夺世界主导权的较完整的全球战略。从这一战 略开始,美国战后至今各个时期的军事战略均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进攻性。(3)从传统的常 规战略开始向核条件下的现代战略体系转变。虽然提出和实施“遏制战略”的初期,美国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核战略,但是随着 1945 年 8 月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实战运用,美国已 经开始研究运用核武器的理论,核战略的雏形正在形成。(4)从步西欧后尘到走在世界前列。 二战以前,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对英、法等西欧国家传统军事理论的摹仿,国家 政策中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一直存在脱节现象,从未出现过将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结合在 一起的战略理论。从“遏制战略”开始,美国一扫以往由于战略传统缺乏而呈现的战略思 维贫乏,迅速掀起“战略热” ,开创了美国现代战略研究的新局面,创立了具有美国特点的 独立的战略体系,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大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遏制战略”既是杜鲁门政府的军事战略,同时也是其国家战略“杜鲁门主义” 的核心,奠定了战后美全球战略的基础。这种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合二为一的情况,表明 战后初期美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多层次的战略体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美 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国际机构去规划和运筹统一的军事战略,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均由总统 提出和制定。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的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开始区别开来。 “新面貌” 政策和“新新面貌”政策是美国的国家战略, “大规模报复”是军事战略。但由于这一时期 美军事战略的制定基本上是由国防部以外的官员提出和制定的,从战略决策程序来看,军 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分家”尚未完成。到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美国进一步理顺了 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关系,不但将“和平战略”作为国家战略,而且还一改过去由国务 院官员提出和制定军事战略的先例,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提出了名为“灵活反应” 的军事战略。美军事战略的内容也愈加充实,层次日渐明晰,军事战略之下开始明确区分 出核战略和常规战略。从 1969 年到 1982 年的 12 年间,美国经历了尼克松、福特、卡特三 届政府的变迁,发生了由共和党政府向民主党政府的更迭。这个时期,由于美国深受“越 战综合症”困扰,苏联乘机步步紧逼,美苏日欧中五大力量中心正在形成,美国不得不推 行重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原则的“尼克松主义” ,谨慎地走一条介乎世界警察和孤立 主义两种极端政策之间的中间路线。与国家战略相一致,美提出了“现实威慑”军事战略。 “尼克松主义”和“现实威慑战略”的内涵基本一致,核心都是推行“当地人打当地人” 的方针,力避美军再次卷入越战式的局部战争。1981 年里根政府上台后,在国家战略上提 出了“里根主义” ,表示美国要在任何出现苏联侵略或苏联支持的侵略行动的地方进行抵制, 力图将苏联的影响推回到苏联的国土范围之内。作为“里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里根 政府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 。 “里根主义”和“新灵活反应战略”的提出和发 展,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 击的新阶段。 三、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与趋向 (一)布什政府时期 80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