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消除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教学对策兰州三十一中 董桂珍摘 要: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暴露出许多与思维定势有关的问题。本文试就相应的教学对策做一些探索。关键词:思维定势 消极影响 教学对策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思维方法,教育心理学中又称之为知识惯性。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常规性和程序性。它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解决有两面性,当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促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表现为积极促进作用的一面,这叫正迁移。当它妨碍或干涉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则表现为消极干扰作用的一面,这叫负迁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是在已有的定势的基础上发生的,而经验容易使他们养成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甚至错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一、思维定势在生物教学中的负面影响一、思维定势在生物教学中的负面影响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的生物学原理、规律都来自科学观察和实验。因此,除了要进行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实验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教师还需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定势的心理障碍,才有利于生物课的学习。而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1错误的经验或知识先入为主错误的经验或知识先入为主日常经验产生的观念形成了学生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当他们认识新事物时,就会不自觉的产生“先入为主”的成见,往往以经验中非科学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片面印象去代替某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因而造成学习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的障碍,造成答题时常出错误。例如:在分析植物体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植物根的向地性生长的关系时,错误地认为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受重力的作用,而忘了它是主动运输的结果。2 2已有知识思维定势的干扰已有知识思维定势的干扰进入高中后,由于学生认识的广泛化,引起那些与新知识相似、相关的已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干扰。或者对概念的本质缺乏认识,造成思维错误。例如我们说真核生物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当问到好氧性细菌有氧呼吸的场所时学生往往不经过思考就直接回答是线粒体,而忘了细菌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3 3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干扰习惯性思维方式的干扰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不同条件影响着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往往不顾条件变化,不对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总以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以及解题方法去认识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因而出现错误。例如:在影响光合作用因素的教学中 COCO2 2浓度和光照强度都会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而且曲线图形相似,但因自变量不同所绘曲线中各点的含义不同,学生往往只看曲线不看变量,结果是答非所问。二、对策与思考二、对策与思考思维定势正如一把双刃利剑影响着科学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思维定势这一心理现象的消极影响,并设法加以克服。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定势。1.1.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的习惯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它强调观察是智慧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看待问题不要急于求答案,而要深刻观察,仔细分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原理都来自科学实验,而且实验设计题灵活多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和实验设计的训练。而学生面对问题特别是实验设计题时不知该做什么或怎么做,或者不知怎么做才合理。对没见过或情境稍微陌生一点的问题便无从下手去解决。对于此,采取“四步法”来解决。首先,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到方法步骤严格按照科学实验的基本原则和程序的要求去做。让学生在掌握了生物科学实验的方法步骤后,进行实验设计。第二步是在实验设计中构建数学模型。例如:在实验设计题中常有这样的要求:“探究*对*的影响”或“验证*对*的作用”。可以联系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曲线、图表和文字的相互转换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函数关系。让学生明白生物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或实验变量就是函数中的自变量,也就是实验目的中的“起影响作用的因素”。通过在实验设计中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就可以解决实验中最本质的问题。第三步引导学生处理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表达方法。譬如:表达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用酶的反应速率来表示因变量,也可用生成物的量来表示;表达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可以用 CO2吸收量、O2释放量或有机合成量来表示光合作用速率,甚至实验中给的条件如灯泡的功率、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气泡产生的个数都可以表示。这要依题目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处理。这一步比较麻烦,需要较长时间的诱导和训练。第四步是处理细节问题,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和设计原则写出实验步骤,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设计题的练习,发展学生思维,更有利于克服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2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来源材料,从多个方向,各个角度去思维,尽量提出多方面的考虑,得到多种多样的答案。它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片面考虑问题、单一思路的消极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训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2.12.1、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一题多解要在弄清题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找出所有可以利用的因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去思考探索,寻求多种可能的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解法的能力,使其摆脱解法单一的思维定势。例如:人类遗传病中有多指、聋哑分别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例如:人类遗传病中有多指、聋哑分别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已知多指对正常指为显性,正常对聋哑为显性。一个多指的男性与一个正常的女性婚配生了一个多指对正常指为显性,正常对聋哑为显性。一个多指的男性与一个正常的女性婚配生了一个聋哑但手指正常的男孩,求这对夫妇所生后代中各种表现型出现的几率。聋哑但手指正常的男孩,求这对夫妇所生后代中各种表现型出现的几率。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但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我发动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所有可用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学生们运用棋盘法、交叉线法、分枝法、配子概率法和基因型概率法五种解决方法,并通过分析比较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各种方法中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办法。2.22.2、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教师可以编制一些能够改变条件、或结论、或可以引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一猜问题的规律,解题的方法,问题的结论等,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摆脱满足现状的消极心理。例如:葫芦的黄皮与绿皮为一对相对性状,且黄皮 A 为显性,另一基因 b 也与葫芦皮色有关当该基因突变时会出现白皮葫芦下图是遗传试验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P. 白皮葫芦 绿皮葫芦F1 白皮葫芦F2 白皮葫芦 黄皮葫芦 绿皮葫芦比值 12 : 3 : 1 这类问题在近年高考题中出现,属于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现象,子二代出现的相对性状有三种的,也有两种的,还有五种的等等。体现了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有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上位效应、抑制作用等。理论上不能再给学生讲那么多,题目中又有出现,为此,我又列举了几个实例让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引导学生以两对等位基因在子二代中出现总数为 16 个基因组合为突破口, 让学生分析子二代中出现 9:7、9:3:4、9:6:1、15:1、13:3、1:4:6:4:1 分离比的原因,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遗传学的学习有了一个飞跃。2.32.3、逆向思维、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与正向思维相对而言的。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正向思维是按照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维是不依照题目内条件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是从反方向(或从结果)出发,进行逆转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例题三:已知双亲基因型为 AaBbCcAabbCC,求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率.观察亲本的基因型,发现第一对基因均为 Aa,所以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的概率为 1/2,而后两对基因,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的概率均为 0,按照我们总结的一般规律计算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的概率为 0.而且显然是错误的,学生会很明显的发现如 AAbbCC 等基因型是子代中客观存在的。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反方向去逆转推理,转而求子代中与亲本类型相同的基因型的概率,再用对立事件概率的解决方法用一去减就可以了。具体如下:子代中相同于亲本的基因型=2/41/21/2+2/41/21/2=1/4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1-(2/41/21/2+2/41/21/2=1/4)=3/43.勇于大胆质疑勇于大胆质疑俗话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在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善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例如:野生岩鸽羽毛的颜色多种多样,现用灰色条纹岩鸽与全白色岩鸽做亲本进行交配,其子代性状为灰色无纹白色无纹=1:1;让 F1中的全灰色岩鸽彼此交配,其后代(F2)表现型及比例均为灰色无纹:白色无纹:灰色条纹:白色条纹=6321。让学生分析这种比例出现的原因。学生讨论很热烈,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说是题有问题,有的说不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教师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对自己的观点说出依据,提醒学生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入手来解决问题。通过一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地进行讨论,找到了出现这种比例的真正原因原来是显性纯合致死,而非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也澄清了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努力创设情境,转换角度,让他们认真思考,鼓励他们不迷信权威、课本,大胆质疑,摆脱从众心理的思维定势。总之,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探索、去猜想、去思维、去创新,并经过长期的综合训练,全面培养,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