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病灶定位围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观察李艳慧1陈丽文2(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广州5 1 0 4 0 5 ;2 广州中医筠大学2 0 0 3 级研究生,广州5 1 0 4 0 5 ) 摘要】目的:观察病灶定位围针治疗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 1 例缺血性中风病人随机分为病灶定位围针组( 3 1 例) ,采用X 线断层扫描成象术( C T ) 确定病灶位置。以C r 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为针刺部位;头针组( 3 0 例) ,采用传统的头针运动区和感觉区为针刺部位。钟刺治疗3 0 次,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以及血浆儿荼酚胺( N E 、E ) 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P 4 c m 。“小”病灶直径 0 0 5 ) 。表1 商组患者比较1 2 治疗方法1 2 1C T 定位围针组以C T 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用2 8 。3 0 号1 寸不锈钢毫针,针尖与头部呈3 0 * 角刺入,针刺方向均朝向投射区的中心,每间隔2 e r a 处进一针,得气( 以局部有麻、胀感为度) 后以1 8 0 2 0 0 次m i n 的频率捻转2 m i n 。留针期间每间隔5 m i n行针一次。配穴:肝阳上亢,合谷、太冲、太溪;痰瘀阻络:丰隆、血海;痰热上扰:曲池、丰隆;气虚血瘀:足三里、三阴交;阴虚风动:太溪、太冲。语言不利加哑门、廉泉。采用提插与捻转补泻手法,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1 2 2 头针组取偏瘫对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针具、针刺角度、针刺手法及配穴同C T 定位围针组。疗程:每天一次,3 0 次为一疗程。治疗时主穴与配穴同时使用。1 3 血浆儿茶酚胺的检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肾上腺素( E ) 、去甲肾上腺素( N E )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测定。1 4 疗效标准根据1 9 9 6 年制定的 【I 】观察其神志、语言、肢体运动功能及全身症状。根据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计算改善百分率( R ) : 一4 6 R = ( 治疗前评分一治疗后评分) 治疗前评分x1 0 0 基本痊愈:R 8 l ,6 分以下;显效:5 6 R 8 1 ;有效:l l R 5 6 ;无效:R 1 1 ,或病情加重。1 5 统计学处理采用S P S S 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2 1 临床疗效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经统计学R i d d i t 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提示c T 定位围针组疗效优于头针组。表2 两组疗效比较经R i d d i t 分析,u = 2 0 6 8 ,P O 0 52 2 血浆儿茶酚胺的改变、( 1 ) 缺血性中风病人血浆去甲肾上腺素( N E ) 和肾上腺素( E ) 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与同龄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见表3 。裹3中风病人与正常人血浆儿茶鼢胺含量比较( 又S )项目N ( 例)N E ( P g m 1 )Z ( P s m 1 )中风瘕缎4 04 9 3 4 3 1 1 2 9 9 * -2 0 6 6 0 3 1 2 2 - 。正常人组1 53 6 5 2 7 4 7 7 91 7 5 0 0 1 9 8 6注:采用t 检验,P 0 O l 。_ 表示中风病人与正常人比较P 0 O l( 2 )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 E 、E 含量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O 0 1 ) ,提示中风病人经针刺治疗后,可使原来偏高的血浆N E 、E 含量下降,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说明c T 定位围针组降低血浆N E 、E 含量比头针组明显,见表4 。衰4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儿茶融胺含量比较( 又S )组别例数竺! 型! !兰! ! 竺! !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C T 定位组2 05 0 0 3 0 1 1 1 4 93 3 6 0 5 7 8 1 3 * -2 1 1 1 0 3 4 5 01 5 6 1 0 2 7 2 1 * *头针组2 04 8 6 5 5 1 1 6 9 53 9 0 5 5 4 - 8 0 5 3 - *2 0 2 1 0 2 7 7 11 7 3 1 0 3 6 2 3 * _注:采用t 检验。* :表示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 O 0 1 。表5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差值比较( 又S )组别例数N E ( P g m 1 )E ( P g m 1 ) P 值c r 定位组2 01 6 4 4 0 l 5 65 5 0 0 3 2 6 2 0 0 1头针组2 09 6 0 0 土1 1 4 5 22 9 0 0 3 3 4 9 o 0 5 _ - - _ _ _ - _ 一一_一一一4 7 - 3 讨论3 1 临床疗效分析C T 定位围针和头针均为头部病灶周围取穴治疗中风。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皆会于头针刺头部穴位有疏通三阳经络气血作用。病灶围针为经C T 准确定位,故针刺的区域比常规头针更有针对性,改善局部血流而有利予中风后瘫痪肢体功能的康复。配穴取合谷、太冲。合谷为阳明经穴,阳明行气于三阳,多气多血,有调整全身气血作用,太冲为肝经原穴,能平抑肝风;肾经原穴太溪滋肾阴,潜肝阳;曲池清热,丰隆祛痰,血海、三阴交活血散瘀。足三里补气。以上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平衡阴阳之功。3 2 对血浆儿茶酚胺影响几茶酚胺参与多种生理活动。如睡眠、体温调节、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等。血浆肾上腺素( E ) 及去甲肾上腺素( N E ) 水平主要反映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的功能状态【引。大量实验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时,脑内单胺类递质发生紊乱,而血浆儿茶酚胺也随之增加。异常释放的N E 、E 等不但可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痉挛,加强脑缺血、缺氧。另外。还可增加糖利用,提高组织代谢,使缺血脑组织血流和代谢需求不相适应,加重组织乳酸酸中毒【3 引。目前国内许多研究已把外周儿茶酚胺及代谢产物作为反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中风患者血浆N E 、E 水平明显高于同龄正常人。说明脑血管病急性期中释放过量的N E 、E 。经针刺治疗后,血浆N E 、E 含量明显下降。提示针刺能降低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浆N E 、E 含量,从而减轻由于异常释放的N E 、E 造成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使血管扩张。脑循环改善、促进脑组织的代偿能力。两组组间比较,C T 定位围针组作用较明显。这可能是本法取效的机理之一。4 参考文献 1 杨文辉,佩疆,王照浩,辱。定位圈针为主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4 6 例【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 9 8 8 ) 5 ( 3 ) :1 5 0 、2 任占利,芏腰道执笔中风瘸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 9 9 6 ;1 9 ( 1 ) :5 5 3 刘爱平,金益强胡立宪念性脑血管疾病血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皮质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 9 9 1 I ( 1 ) :5 4 4 周新謇,匿墙根脑卒中与单胺类神经介质 J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分册,1 9 8 4 ;( 2 ) :6 1 5 盂强、李树清单胺类神经道质与缺血性脑损伤 J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 9 9 8 t 6 ( 2 ) :7 1 一4 8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