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青岛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羡乎循琊经济理谵基础岣恕考王军1 ,周燕2 ,岳思羽2 ,梅小乐3( 1 青岛市环保局,青岛2 6 6 0 0 3 ;2 青岛理工大学,青岛2 6 6 0 3 3 ;3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 0 0 0 9 4 )摘要:3 R 原则即度物减量化( R e d u c e ) ,资泺的再使用( R e u s e ) 和再循环利用( R e c y c l e ) ,是循环经济的桂心和根本。正确地实施和贯彻3 R 原则,是实现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在阐述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的基础上,对3 R 原则的顺序进行了探讨,强调了优先顺序是减量化斗再使用一再循环利用,3 R 之问的顺序是不能互换和撕倒的。美麓词:循环经济 小康社套;3 R 原则循环经济理念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严峻的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新经济规律的产物。该理念提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否定了依靠消耗生态资源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经济模式即“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2 0 世纪9 0 年代后期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中国,并日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 0 2 0 年,国内生产总值将比2 0 0 0 年翻两番, 人均G D P ( 国内生产总值) 达到2 50 0 0 元人民币( 约合30 0 0 美元) ,届时拥有1 4 亿人口的中国将进人一个比较富裕和文明的社会。从求生存的阶段,进入到求发展的新阶段。据测算,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将 是现在的4 倍5 倍,势必会对我国现有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浪费和破坏。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1 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向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主张: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不断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3 R 原则。其目的是,使资源以晟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赢。循环经济主要有大、中、小三种运行模式。小循环是发生在企业或农村家庭内部的循环,指以一个企业内部或者一个农村家庭为单位,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最终使所有的资源、能源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最终达到污染无害排放或零排放的目标。中循环是发生在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指把不同的工厂或部门联结起来,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或是一个部门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或部门的原料和能源,并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大循环是循环经济在社会层面上的体现,指在整个的社会经济领域,通过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来实现工业、农业、城市、农村的全领域物质循环。在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主要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2 循环经济的特点2 1 发展的动态特性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看作是一定的系统,循环经济也可被看作系统且具有动态发展的特性。其动态性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对于循环经济系统来说,它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个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循环经济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随着认识的提高而不断趋于完善,是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将经济活动、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划成一个大系统,划定边界条件,考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思考王军,周燕,岳思羽,梅小乐4 7虑到系统内外的交流,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控制调节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保证生产活动,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2 法规政囊的依釉特性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较高的公众参与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保障措施。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加以约束,以确保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 ) 运用经济激励手段,遵循“污染者承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对各种资源再生企业和购买再生资源及环保设施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 ) 加大对全民素质教育的力度,使全民自觉加入到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列。( 3 ) 积极开展对专业研究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拨出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进行废物再生利用及3 R 化应用技术的开发研究。( 4 ) 创新激励机制,对将生态原理与城市设计、产品制造、产品使用相结合的创新技术进行奖励。如:美国的总统化学挑战奖、英国的环境奖等。2 3 科学技术的支撑特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经济总是随着技术集成和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的,循环经济也不例外。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来支撑。有关学者研究表明,当代知识经济的主要技术载体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而循环经济的技术载体则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其主要特征是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了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对废旧物品进行了回收和综合利用,并对残余的废弃物进行了无害化处置。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涉及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两个领域,主要有三种类型: ( 1 ) 污染治理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废物的末端处理,即通过建设末端净化装置来消除污染物质,达到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净化处理。其中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等。( 2 ) 废物利用技术该项技术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载体,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产业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3 ) 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清洁的服务三方面。该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载体。其特点是从工艺设计、原料选取、加工、提炼、产出、使用到报废处置,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实行全过程无荇染控制。2 4 各行业协调发展的特性随着清洁生产的大力推广及I S 0 1 4 0 0 0 认证的逐步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已逐步贯穿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且对各行各业的协调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循环经济理论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其实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涵盖了生产和消费全领域。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 制糖) 示范园区。该园区是由蔗田、制糖、酒精、造纸和热电等企业与环境综合处置配套系统组成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物的相互交换,资源和废物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了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合理利用,并将环境污染降至最低水平,同时大大提高了贵糖(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效益。2 5 带动静脉产业发展的特性循环经济包括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 又称资源再生产业) 。动脉产业是自然资源作为原料的产业,静脉产业是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循环经济通过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进入系统的自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静脉产业主要以产业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为原料,经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施将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促进资源再生,增加就业,以服务于人类社会( 图1 ) 。33 R 原则的内涵及其优先顺序3 13 R 原则的内涵3 R 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其中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是指在输入端所使用资源的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产品体积小型化和轻量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循环经济强调在保证服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再循环利用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从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理,实行全过程清洁生产,力争做到废弃4 8以人为本和谐发展青岛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苎壁三些圈1 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循环圈物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以实现再循环使用。目前发达国家的再生 资源回收总值达30 0 0 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 ,而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总值远远低于我国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应比例。3 23 R 原则的排列顺序3 R 原则是循环经济思想的基本体现,但并不是并重的。3 R 原则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应用情况见图2 。循环经济提倡以源头控制、节省资源消耗和避免废弃物产生为优先目标。有人通常把循环经济理解为废物资源化、将废物进行回收利用,事实上废物再生利用仅仅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方法之一,而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减少物质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产生量。3 R 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一再使用一再循环利用,减量化原则优于再使用原则,再使用原则优于再循环利用原则。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原则,主张从生产源头。即输入端就应有意识地节约资源、提高单位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目的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降低废弃物的产生量。例如:德国1 9 9 6圈23 R 原则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应用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就明确规定对待废物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一循环利用最终处置。该法规的主旨是:在生产和消费中首先要避免产生废物,尽量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废物产生量;不可避免产生的废弃物,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尽可能加以回收利用;当避免产生和回收利用都不能实现时,才可以将最终废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置。因此,减量化是一种预防性措施,在3 R 原则中具有优先权,是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有效方法。再使用原则优于再循环利用原则,与再循环利用相比,再使用原则有以下特点:首先,它是循环经济的第二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为腑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应尽可能多次使用或以多种方式使用所投人的原材料或购买的产品。其次,再使用原则是避免产生废物的方法之一,是一种预防性措施。依据再使用原则,生产企业在生产中,应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和加工,以便于设备的维修和升级换代,从而延长使用寿命;在消费中应鼓励消费者购买可重复使用的物品,或将淘汰的旧物品返回二手市场供他人使用。在发达国家,许多消费者喜欢到各类慈善组织或跳蚤市场购买廉价的二手产品或稍有损坏但仍可使用的物品,这对节约资源,减少废物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循环利用原则本质上是一种末端治理方式。相对于无害化处理而言,废物的再生利用是更值得推崇的一种末端治理方式。废物的再生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但不一定可以减少经济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速度和强度。关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的思考王军,周燕,岳思羽,梅小乐4 9再循环利用主要有以下特点:( 1 ) 再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第三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依据再循环利用原则,为减少废物的最终处理量,应对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再加工,使其重新进入市场或生产过程,从而减少新资源的投入量。( 2 ) 再循环利用是针对产生的废物采取的措施,仅是减少废物虽终处理量的方法之一,它不属于预防措施而是事后懈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在减量化和再利用均无法避免废物产生时,才采取废物再生利用措施。( 3 ) 有些废物无法直接回收利用,要通过加工处理使其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才能重新利用。再生利用技术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的处理技术,该技术处理废弃物也需要消耗水、电和化石能源等物质,所需的成本较高,同时在此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废弃物。循环经济3 R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