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 0 0 5 年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年会论文汇编一大会发言为7 6 ,6 4 发生肝细胞及毛细胆管性胆汁淤积,4 4 的肝组织中可见空泡状核肝细胞及K u p f f e r 细胞增生,汇管区及坏死灶内浸润的炎细胞为富含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见融台性坏死和桥接坏死,少数病例查见窦周纤维化和或中央静脉纤维化以及上皮样肉芽肿结构形成。但上述病理改变均非药物性肝病独有的病理改变,如肝细胞水样变性、凋亡、K u p f f e r 细胞增生等病理改变,在病毒性肝炎时同样可以发生,虽然有报道称t 皮样肉芽肿结构形成,是某些药物性肝损伤的特征性改变,但小组病例病理结果显示,仅4 的药物性肿病形成l 皮样肉芽肿结构,因此无法作为普遍性的特F 性药物性肝病病理诊断指标。既然如此,那么病理组织学就对药物性肝病无能为力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通过紧密结合临床资料,综台评估病理组织学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仍然可以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药物性肝病诊断线索,甚至可以作为药物性肝病诊断的“金标准”。以F 相对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加以综合考虑,有助于药物性肝病的病理诊断:( 1 ) 中央静脉周围为主的肝细胞坏死;( 2 ) 富含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炎细胞浸润;( 3 ) 炎症反应较轻的肝细胞雨t 或毛细胆管性淤胆:( 4 ) 小泡性脂肪变性为主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 5 ) 上皮样肉芽肿结构出现;( 6 ) 空泡状核肝细胞易见。以上研究结果是通过对L l 国大陆1 0 0 例行肝穿刺的确诊药物性且| 病病例进行临床和病理研究分析而得,考虑到中国大陆在服用药物种类和人群间与国外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希望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大陆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病理诊治有所裨益。5 1f 列E B V 感染病例临床分析蒋荣猛宋蕊潘馨胡居龙李兴旺丁静秋 北京地坛医院髓病毒感染和鼻咽癌、非洲儿童淋巴瘤( 目P B u r k i t t 淋巴瘤)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E B V I 尝染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北京地坛医院2 0 0 0 年1 月2 0 0 4 年1 2 月收治的5 1 例E B 病毒感染病例,分析E B 病毒急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特点。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本文整群抽取北京地坛医院2 0 0 0 1 1 2 0 0 4 1 2 3 1 住院治疗的全部E B 病毒感染病例5 l 例,所有5 1 例病例E B V I g M 检测均阳性,为确诊病例。1 2 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分析方法对5 1 例E B 病毒感染病例进行分析。通过查阅所有病历,统计病人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肝脾B 超等结果,其l 对血常规、肝功、心肌酶的结果取损害最严重值进行统计。2 结果2 1 一般资料本组5 l 例病例男性2 7 例,女性2 4 例,年龄最大7 3 岁,最d , 3 岁,平均年龄3 0 1 17 O 岁。2 2 主要临床表现( 见表1 )5 1! ! ! ! 堡i ! 室丝璧璧堡壁篓兰垒篁塞堑鱼:查叁丝童寰1主要临床表现经腹部B 超证实。本组5 1 例病f l U 9 4 1 ( 4 8 5 1 ) 的病例有发热症状,其中6 0 8 ( 3 1 5 1 ) 体温在3 9 1 以r ,平均热程为1 5 O 1 3 9 天,最长达9 1 天,晟短为l 天;常见症状如咽峡炎6 6 7 ( 3 4 5 1 ) ,浅表淋巴结肿大4 3 1 ( 2 2 5 1 ) ,皮疹发生率3 5 3 ( 1 8 5 1 ) ,表现为多形性,其中斑丘疹1 0 倒,麻疹样皮疹5 例,猩红热样皮疹3 例,出血性皮疹1 例,肝脾肿大6 4 7 ( 3 3 4 8 ) ;其它临床症如乏力、消化道症状、头痛和肌肉酸痛为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共同表现,无特异性。2 3 次要临床表现其中2 例化验尿蛋I h 2 + 以上,均为一过性改变。2 4 实验室检查2 4 1 血常规见表2表2 血常规变化2 0 0 5 年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年会论文汇编一大会发言上表提示,血w B c 1 0 O 1 0 9 几者4 3 1 ( 2 2 5 1 ) , 1 0 者占3 7 7 ( 1 7 4 5 ) ,5 至l o 占1 5 6 ( 7 5 1 ) , 4 1 04 1 08 5 5 2 1 5 1 9 5 2 45 9 23 0 61 0 0 O2 0 46 3 31 6 31 0 0 04 9 04 0 81 0 21 0 0 07 9 22 08 2H B D H ( U L ) 2 5 03 46 9 4上表提示,A L T 升高者8 9 8 j 6 ( 4 4 4 9 ) ,A L T I O 倍以上增高者1 5 例,占3 0 6 ,A S T 升高者7 9 6 ( 3 9 4 9 ) ,T B i l 升高者5 l _ o ( 2 5 4 9 ) ,其q 8 5 5um o l L 者5 例( 2 0 9 6 ) ,仅l 例 1 7 1 0um o l La 按H B D H i = f 算,心肌酶异常者7 0 8 ( 3 4 4 8 ) ,但C K 及C K M B 极少升高,肝功和心肌酶多数在病程7 - I O 天恢复正常。所有5 l 例病例均进行了肾功能检查,无I 例异常。2 3 3 误诊情况( 见表4 ) 塞! 堡望塑坌壹堡堡塑垄堡塑!肝炎2 05 4 1猩红热麻疹上感化脓性扁桃体炎流行性出血热药疹细菌感染伤寒疟疾黄疸待查8 18 15 45 45 42 72 72 72 72 7全生! ! 竺:!_ i _ 盼M佃如札8孔加5勰433222lllll2 0 0 5 年北京地区肝病感染年会论文汇编一大会发言上表提示,E B 病毒感染误诊病例高达7 2 5 ( 3 7 5 1 ) ,其中误诊为肝炎占5 4 1 ( 2 0 3 7 ) 。3 讨论盼病毒( E p s t e i n B a r rv i r u s ,E B V ) 是E p s t e i n 和B a r r 于1 9 6 4 年首次成功地将B u r k i t t 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而命名。E B 病毒在人群中广泛感染,根据血清学调查,我国3 5 岁儿童E B 病毒V C A l g C t t 体阳性率达9 0 以上,幼儿感染后多数无明显症状,或引起轻症咽炎和r 呼吸道感染。青年期发生原发感染,约有5 0 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经输血传染。E B 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 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潜伏的E B 病毒活化形成得复发感染。南E B v 感染引起或与E B V 感染有关疾病主要有三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非洲儿童淋巴瘤( 即B u r k i t t 淋巴瘤) ,鼻咽癌。本组5 1 例病例在临床上多数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无死亡病例。9 哇1 ( 4 8 5 1 ) 的病例有发热症状,其中6 0 8 ( 3 1 5 1 ) 为高热,平均热程为2 周左右,最长可达9 1 天。症状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皮疹发生率3 5 3 ( 1 8 5 1 ) ,表现为多形性,其中斑丘疹1 0 例,麻疹样皮疹5 y , J ,猩红热样皮疹3 例,出血性皮疹1 例,肝脾肿大6 4 7 ( 3 3 4 8 ) ,其它临床症如乏力、消化道症状、头痛和肌肉酸痛为多数感染性疾病的共同表现,缺乏特异性。外周血w B c 表现多数升高, 1 0 O X1 0 9 L 者4 3 1 ( 2 2 5 1 ) ,分类以淋巴绑胞升高为主,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从0 9 6 至9 8 不等,| 年! 病程早期就可卅现,计数 l O 者占3 7 7 ( 1 7 4 5 ) ,5 至1 0 占1 5 6 ( 7 5 1 ) , 8 5 51 1m o l L 者5 例( 2 0 9 6 ) ,仅l 例 1 7 1 ,0 m o l L ,说明E B 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损害较为常见。按肺阴计算,心肌酶异常者7 0 8 9 6 ( 3 4 4 8 ) ,但c K 及c K 一恤极少升高,肝功和心肌酶多数在病程7 1 0 天恢复正常。所有5 l 例病例均进行了肾功能检查,无1 例异常。其中肝炎误诊高的原因可能和本组病例发病时伴有消化道症状、A L T 升高者达8 9 8 9 6 ( 3 9 4 9 ) 、T B i l 升高者5 1 0 ( 2 5 4 9 ) 有关。郭咏霞等报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 1 例的结果:发病无季节性,发病年龄3 岁以下1 1 例,均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大多数有咽峡炎,肝脾肿大,咽部或扁桃体伪膜l l 例,i 吐j 4 例,眼睑浮肿3 例,皮疹4 例,异淋均大于1 0 ,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5 例,E B V I g M l 2 例( 8 0 9 6 ) ,合并支原体感染4 例,A L T 升高1 8例( 8 5 7 ) ,L D H L 升高2 0 里,C K - M B 升高4 例。误诊率7 2 。E B 病毒感染症状的多样化及不典型性,常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异淋百分比计数只能做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的辅助参考指标,目前丌展的E B V 抗体测定,E B V I g M ,E B vI 酊阳性率高,特异性强,方法简便,极大提高了诊断水平。4 结论E B V 感染的临床特点:多发生于青壮年,近2 3 病例为高热,热程平均1 5 天,E B V 感染可引起多器官损害,但损害程度相对较轻,异常淋巴细胞的升高对早期诊断有帮助,应及时进行E B v 抗体测定。参考文献1 G u e r r e i r o C a c a i sA O ,L il 。,D o n a t iD ,C a p a c i t yo fE p s t e i n B a r rv i r u st oi n f e c tm o n o c y t e sa n d i n h i b i t 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i n t od e n d r i t iCc e l l si sa f f e c t e db yt h ec e l lt y p es u p p o r t i n gv i r u s2 0 0 5 年北京地区肿病感染年会论文汇编一大会发言r e p i c a t i o n J6 e nV i r 0 1 2 0 0 4O c t :8 5 ( P t1 0 ) :2 7 6 77 8 2 郭咏霞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 1 例临床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 0 0 4 ,1 0 ( 1 4 ) :4 7 4 93 P e g t e lD M M i d d e l d o r pJ T h o r l e y L a w s o nD A E p s t e i n B a r rv i r u si n f e c t i o ni ne xv i v ot o n s i le p i t h e l i a le e l lc u l t u r e so fa s y m p t o m a t i cc a r r i e r s JV i r 0 1 2 0 0 4N o v :7 8 ( 2 2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