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图书馆的现代担当大学图书馆的现代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话题备受关注。党的十八大强调“完 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 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文化强国战略新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保障、支撑、评估等要素的总和,是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普惠性、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和实现途径,其主要 功能是普及文化知识,进行文化鉴赏,开展文化活动,以满足公民文化发展需求,实现公 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均等普遍的特性,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繁荣和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承担着不可 替代的责任和义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引领是大学的责任和使命。大学图书馆发展到 今天,在馆藏、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步,已成为文献收藏中心、 课程资源中心、知识信息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在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具备了开展社 会化服务的优势。大学图书馆要把握时代契机,追求服务创新,拓展服务内容,在构建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所作为,在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合作中有所担当。未来一段时期, 为地方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服务应成为大学图书馆重点开拓的领域,也是大学图书馆事业 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和评价指标。 大学图书馆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要正确处理自身、学校与社会三方关系。大学图书 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为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 服务上是第一要务,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自觉把面向社会、服 务公众作为功能延伸和补充,利用资源、人才优势和技术能力奉献社会,回馈社会。为教 学科研服务与为公共文化服务,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校内教学科研服务开展得好, 就会有更多精力和资力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地方公共文化服务有了成绩,将会进一步 促进大学图书馆内部服务的优化与整合,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 开展好校内教学科研服务是大学图书馆发展之本,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是锦上添花。大学图 书馆要不断提高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也要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社会发展及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是大学图书馆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需 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决定大学图书馆的服务决策与方向。长时期封闭固化的办馆思想和 运行机制,致使一些大学图书馆缺乏大服务的精神追求,至今仍不能很好地将公共文化服 务纳入工作范畴。早在 2002 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 中明 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开放,面向社会提供文献 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发展战略中指出:“现在需要用一种 新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这种观点要求把大学教育的普遍性和必要性结合起来,以对社 会和其功能发挥的期望做出回应,这一观点不仅强调了学术自由和学校自治的原则,而且 同时强调了高等教育必须对社会负起责任。 ”公共图书馆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公民终身学 习的大课堂,已经成为学习知识、提升素养、掌握技能的理想场所。而地方公共图书馆,特别是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技术、人才、馆舍等因素,一 定程度上难以完全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和精神需求。大学图书馆,尤其是地方大学图书馆 具有明显的地域服务优势,向公众开放,让社会共享,既可分担公共图书馆部分服务职责, 又可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发挥文化启迪和塑造功能。面向社会,勇于担当,在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建设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提高,是大学图书馆的必由之路。 服务模式决定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好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项目是实现大学图书馆社会 化开放服务的关键。大学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知识、科技、文化的辐射能力,立足地区发展, 立足公众需求,关注新技术,关注新环境,塑造知识文化形态,形成品牌服务项目,积极 投身于构建综合立体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提升公众幸福指数。 服务模式可以不拘一格,服务项目可以多姿多彩,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特色。 共享文献资源、培养信息能力、打造文化空间是大学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实现 方式。丰富的纸质资源和数字资源是大学图书馆的优势,通过定期免费开放及网络共享等 形式,向社会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专题服务,以及代查代检、参考咨询、文献传递服 务。发现并获取信息能力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技能。大学图书馆拥有专业的 实训人才、现代化的实训手段、宽敞舒适的实训场馆以及即教即学即用的一体化培训模式, 在培养公众发现、获取、整合信息能力上既有优势,更有成效。大学图书馆拥有幽雅的学 习环境、浓厚的文化气息,应面向公众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时事宣讲、学术研讨、现代信 息技术体验等文化活动,让公众在文化浸染和熏陶中得到提升和塑造。 (作者: 刘丽杰,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