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俯下身子俯下身子“爱与平等爱与平等读李镇西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有感有感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 张跃琼“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这可能是我后来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给在教育上取得 一定成绩的重要原因。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把童心视为师爱之源。”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根据李镇西老师这些话重新反思我之前在课堂上的应对,似乎“恍然大悟“了。之前上公开课课文识字四一首关于小动物的儿歌。课伊始,我让孩子想想小动物在干什么?说一说。这首儿歌短小精悍,很多孩子之前就会背诵到了,因此他们的回答都是引用的是课文的句子,甚至人云亦云,没有过多的观察和思考。听着听着,总觉得这样的回答背课文套牢了,缺乏生趣,好像我无意中统一了他们的回答语言一样,我提问了五六个同学之后就越发感觉这样的观察有些无趣,心里也不禁有些气躁。这时坐在前面一个小男孩举手了,我问他:“你来说说,你还在图上看到哪些动物,它在做什么呢?”他稚气之余又充满肯定地说:“老师,还有猴子。”我一听,愣了,猴子?刚没学过这些小动物,图上?仔细看看,没见到。这时候他补充了:“猴子树上摘果子。”这时,仿佛阵风吹过死水,顿时有了涟漪。其他孩子突然说:“说不定后面的山上也有猴子呢!”我一琢磨更乐了,是的,他回答的不是刚学过的动物名称,也不是图上直接画出来的动物。但孩子们的想象呀,只有他们的眼光才能看到这幅生机黯然的夏图中,动物多着哩,草地上、土地上、河里有,后面的树上、山上更应该有。而且孩子们特有的眼光认同了他的回答,书上有,山上当然更有了。而且这个孩子已经能借用课文儿歌的句式自己来说说了,如课文“蝴蝶花间捉迷藏”,他说的是“猴子树上摘桃子。”他也学会编儿歌了!这时我立刻肯定了他的回答:“听你这么一说,老师也看到在在树上摘桃子的猴子了。而且你还帮课文加多了一句儿歌,老师佩服你。”之后如太阳拨开云雾般,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回答也异彩纷呈多了。“老师,我也会编一句儿歌:小鸟树上唱歌欢。”“燕子回家造鸟巢”现在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论述,反思这种教学行为,明白之前的教学设计我没有拥有“一颗童心”去看待这一课的教学。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低年级的课堂没有“童心”便没有了“兴趣”。这中生硬的情感导向是让学生生搬硬套,牵着他们去“发现”,而不是真正让他们“加温”, “展开想象”和“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了。我很感谢后面这位男同学的回答,他的回答点拨了我,启动了全班孩子原本拥有的“想象翅膀”,而不会被我的“大人思维”所扼杀了。这么有趣的儿歌应该拥有“想象的童趣”,让他们自己“发现“,他们的发现甚至会比写这首儿歌的那位”大人“还生动有趣!怪不得李镇西老师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想当时刚毕业的我在课堂上经常跟孩子又蹦又跳,又唱又舞地上着课,不怕动作的夸张,不怕语言的幼稚,不怕神情 的造作,就是一个“孩子王”,很开心。现在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怎地,不可避免的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好像有时再做这些动作自己都觉得夸张了,怕孩子笑了。看着李镇西老师这本书做最好的老师明白我已经进入一个误区了,在成长所谓“老练“中,我慢慢失去了一颗”童心“,那多可怕。他人入中年仍与孩子同欢笑共欢乐,唱唱跳跳,俯下身子犹如个大孩子。他在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一文中写道:“只有童心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李镇西老师在童心是师爱之源写道“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想想,我应向李镇西老师学习,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因此我要重新看待孩子们的“眼光”,要俯下身子,有时放下几年不变,甚至长期不变的课本,除掉成人眼精上蒙上的单一的色调,学习用他们纯真的眼光去看世界,看课堂,看知识,这样才会发现更多的色彩,更多的有趣的“动物”们!说到“俯下身子“,其实在平时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时,经常听到一句话,“要俯下身子看学生“,”要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但这不是简单的一种动作,俯下去应该是一颗心!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清高之姿,不是居高临下的大人高等之态。想想平时,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见到老师要问好;去了办公室要先敲门叫“老师好“;课前问好说“老师,您好!”声音要真挚;领取老师给的东西时要双手接;做操前要把扣子扣好,领子整好,衣服拉链拉好等等。从一年级他们入学开始,我们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中就这些内容了吧。可扪心自问,在要求学生做这些的同时,我们老师是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要求的,“我是老师,得听我的!”这样的心态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想想为什么我么你要求学生向我们问好,讲礼貌,可早上进校门,我们看到熟悉的学生时 ,主动微笑打招呼了吗?学生跟我们问好时 ,我们停住 了脚步,亲切地回应他们了吗,还是绷着脸稍一点头,匆匆而过呢?我们要求他们整理服装再 出操,那我们自己跟着出操,自己的衣服整理好了吗?领子摆好了吗?拉链拉上去了吗?为什么他们得这样做,我们不要求自己也这样做?他们来办公室找我们必须先敲门先问好,那上课时,突发事情,我们去班上找某某同学找某某老师处理事情时,先敲门了吗?先为打扰他们的课而道歉了吗:“对不起,打扰你们上课了,老师现在有急事想找”我们拿东西给学生时也是双手递过去的吗?还是草草一伸手?当学生上课下课跟我们问好时,我们是不是也认认真真地 弯下腰去鞠躬,真诚地跟他们问好了呢?为什么,作为一位老师,作为一个大人,我们要求孩子的远远多过要求自己的?是的,是为了他们好,从小养成好习惯,好素养。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呀!社会上的其他大人我们无从要求,但是我们老跟孩子打交道,是以什么心态在跟他们相处呢?简单地说,我们要俯下的是身子,还是心态?我们要讲的是“平等”还是“听我的”? 就像李镇西老师一语道破的:根深蒂固的潜意识中,你是否无意中摆出了师生是不平等的姿态。 “所谓蹲下去和孩子说话不应该被视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师德如果蹲下去纯粹成了一种姿态,那说明教师的心并没有蹲下去,所谓肢体的蹲下去不过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已,骨子里还是把自己看的比学生高。”李镇西在平等中培养平等是的,这种情感,可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李镇西老师说“教师的童心还意味着有儿童般的纯真,要真诚、自然、率直。”平时的细节平时的举动,包括我们经常说的“以身作则”,请多以一个平等的心态,一颗儿童的心去真诚率直地看待他们,去跟他们相处。“俯下身子“不单是动作,而且拥有一颗充满爱的童心,拥有一颗平等的心。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