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10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端战斗机低端战斗机vsvs低成本战斗机低成本战斗机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贴出后,引出激烈反应,质疑重点是与关于低成本战斗机的观点冲突。看起来,对于低端战斗机和低成本战斗机存在混淆。这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使命定位。低成本战斗机的定位是低烈度战争和准军事行动,主要任务在于空地,空空要求不超过空中摩擦的级别,敌方即使有战斗机的话,也不应该超过二线水平。高低搭配中的低端战斗机则不同,这是定位于针对对等对手的高烈度战争的。换句话说,低端战斗机首先是空战战斗机,要在空中战场上能够胜任与高端到低端的敌方“全频谱”战斗机的对抗,因为战斗中没有挑挑拣拣的条件;其次才负有空地任务。战斗不能挑挑拣拣,但这与正确的战术使用是不矛盾的。只要有可能,低端战斗机应该与高端战斗机相配合,或者在次要战线上填空补漏,或者在面向弱势对手的战线上充当主力,而不是不顾条件地在主要战斗方向上盲目独当一面。战场是千变万化的,不是所有战斗方向都是主要战斗方向,不是所有的敌人都是强势的对等对手;在主要战斗方向上,高端和低端战斗机根据各自的特长,配合作战;这才是低端战斗机的生命力所在。比如在F-15、F-16的时代,F-15首先用超视距空战能力实行远程拦截,然后对漏网敌机由F-16在视距内抵近格斗、拦截,这就是一种配合作战的模式。作为低端战斗机,在性能上要求全面逼近敌方的高端战斗机,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锐化特定条件下的空战性能,在其他方面则大胆简化。对于F-16来说,这就是空战格斗性能。在视距内格斗中,F-16的性能不亚于高端的F-15,甚至可能略有超越。但在超视距空战方面,即使经过中期升级,F-16也显著落后于同时代的F-15,这就是为降低成本而作的必要简化。视距内格斗只是可以锐化的一个途径,不是唯一途径。以超视距空战作为锐化途径也是一种做法,只是这要求复杂的武器系统。做到与高端战斗机相当的武器系统的话,可以简化的余地就很有限,不容易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低端战斗机在成本上与高端战斗机不能拉开的话,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正是F-35的纠结所在。隐身或者超巡也可以作为锐化的方面,但隐身或者超巡本身是不能击败敌人的,这只是达到有利战位的手段,还是要靠视距内或者超视距空战能力消灭敌人。距离是隐身最大的战友,隐身与视距内格斗匹配不合道理。超巡也是一样,只有与超视距空战配合才更有效。低端战斗机当然要在一些重要空战性能方面大胆简化,但这和简易无关,甚至可以说是简而不易。正确选择着意锐化的性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取决于对未来空中战争性质的深刻理解。选择正确的话,低端战斗机主要在与战场实际项符合的想定环境作战,取长避短;选择失误的话,低端战斗机本来就有限的长处就无从发挥,就要处处被动。即使选择正确,为了用有限的资源锐化重要性能,还是会要采用最先进技术,甚至可能在局部超过高端战斗机。比如F-16的翼身融合体、电传飞控、静不稳定性、进气道预压缩、单片式座舱盖等都是领先于F-15的先进技术。低端战斗机也首先是空战战斗机,其次才谈得上战斗轰炸机。低端战斗机同时作为战斗轰炸机,这是重要的。把敌机消灭在地上,这是空中战争的最高境界,但空中战争的胜利不能依靠这样的投机,可靠的争夺制空权、确保制空权的能力才能提供足够稳定的胜利保证,这也是从空中打击地面敌人(包括地面敌机)的可靠保障。但这不等于可以忽视空地作战,空中力量对战争的影响最终来自对直接消灭地面的敌人和对地面友军的空中支援。为此,足够的载弹量、航程是必要的。低端战斗机一般是轻型战斗机。战斗机的成本通常和重量直接相关,在相同技术条件下,不大可能出现低端但是重型的战斗机。轻型战斗机是相对于重型战斗机而言的,但并不等同于短腿战斗机或者羽毛战斗机,有米格-29的经验教训就足够了。专用攻击机有种种优点,但多用途战斗机的优点显而易见,可以在空战压力更大的时候集中更多的空战战斗机,也可以在空战压力降低时出动大量的战斗轰炸机。现代航电可以容易地在空空、空地模式之间切换,使得多用途战斗机成为现实。高机动性战斗机具有足够的剩余升力,有利于转换为战斗轰炸机。隐身对低端战斗机提出极大的挑战。一方面,不具备高度隐身性能的话,战斗轰炸机已经很难有效突防;另一方面,隐身带来的武器内载化使得机体尺寸和重量迅速上升,速度和机动性下降。隐身也“迫使”战斗机转向超视距空战,而淡化近距格斗的重要性。F-35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隐身难题的发酵。如何解决低端战斗机的隐身和空战性能的平衡问题,这是一个世界难题,但重走一遍F-35的老路不是解决的办法。但高低搭配依然是必要的。空中战斗力是由质量和数量两方面组成的,甚至可以说是数量与质量的乘积。大量而且全部高端战斗机的豪华阵容是各国军方的理想境界,但没有一个国家能负担得起。必要的数量是足够存在的保证,高端但数量不足的战斗机没法提供足够的“覆盖范围”和任务灵活性。再谈低端战斗机再谈低端战斗机高端战斗机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在财力和技术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把最先进的航空和武器技术统统堆上去,这就差不多了。低端战斗机要艰难得多,最大的难处在于取舍。高端战斗机手里有一大把杀手锏,低端只能挑着来,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低成本,也就谈不上用数量补充高端战斗机。在F-15、F-16时代,F-16有两个方面要做取舍:速度/升限和超视距。F-15的速度比F-X的双三要求要降低很多,但F-15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在高空达到M2.5以上;实用升限也达到20000米。F-15也装备了“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和相应的大功率雷达。F-16作为低端战斗机,首先在速度和升限上做了牺牲,最大速度降低到M2.0,实用升限也降低到15400米。为了降低电子系统重量和成本,早期F-16只有简单雷达和“响尾蛇”近程空空导弹。F-16的诞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艰难之处就在于说服美国空军高低搭配的意义和低端战斗机的价值, “低端无用论” 、 “低端必死论”不是新鲜事物。反对降低最大速度和实用升限的理由很简单:没有足够的速度和升限,根本不可能进入格斗距离,就谈不上格斗歼敌。反对放弃超视距作战的理由也很简单:穿越中程导弹的射程进入格斗距离的过程要遭受重大损失,生存机会有限,这样的“机海战术”不符合美国空军思想和传统。但战斗机黑手党对现代空战的基本判断是合理的:现代空战主要在中空中速视距内发生,因此F-16这样的低端战斗机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十分有效。战斗机黑手党的主张不是自说自话,不仅有历史依据,而且有技术依据。在第三代战斗机时代,战斗机普遍达到超音速,但超音速状态下主要是直线冲刺,不仅续航时间有限,机动性也有限。这是因为超音速状态下激波锥后的低压区使得常规气动控制面的控制力大为下降,而且升力中心后移使得稳定性过度,改变飞行姿态很困难。真正有效的机动飞行要到高亚音速段才能实现。速度还是重要的,而高亚音速是超音速机动性困难发生之前的最高速度了,所以称为空战理想速度。但相对于超音速战斗机而言,这就是中速了。在升限方面,低空空气密度大,飞行速度显著低于高空速度,不利于建立能量优势。在下视雷达和下射空空导弹普及之后,利用低空隐蔽接敌也成为高风险战术。高空容易达到高速,但过于稀薄的空气同样使得气动控制作用下降,导致机动性下降。所以中空才是理想空战高度。超视距空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可靠识别,在混乱的空战中尤其困难。其次则是中程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远非理想。在AMRAAM之前,中程空空导弹的主流是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载机连续照射,尤其在导弹接近目标的最终阶段,这极大地限制了载机的机动和连续交战,也容易受到对方反向发射的干扰而破坏锁定。中程空空导弹较长的飞行时间也使得对方有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机动和电子对抗。进入视距格斗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禁飞区作战的历史数据表明,超视距空战的战绩远远低于先前的预估。AMRAAM改善了超视距命中率,但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依然不到50%,这还是在对方仓皇逃窜、没有有效体系支持甚至没有有效电子对抗的情况。实战中反制机动和电子对抗的有效性缺乏数据,但AMRAAM一级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实战命中率估计不超过50%,甚至有可能低至10-15%,远远低于厂商宣称的75%以上。历史证明,F-16是高度成功的,牺牲一些速度、升限和超视距空战能力是值得的,这没有降低F-16作为美国空军低端战斗机和盟国主力战斗机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超视距空战越来越成熟,F-16也在中期升级中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但始终落后于同时代的F-15,甚至落后于同时代的F-18。时间快进到21世纪,时代不同了,空战环境也不同了。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成为空战的新要素,简单重复F-16的成功就成了刻舟求剑了。如何在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中间合理取舍,这是各国空军的共同难题,现在并没有定论。但对要有所取舍这一原则一棍子打死,以“没有隐身就没有生命力” 、 “没有超巡就只有被动挨打”这样的观点强求所有要素并重,只能把低端战斗机往高端赶,这与60-70年代美国空军传统势力反对战斗机黑手党的做法没有差别。只要还要高低搭配,就要有所取舍。但这回到高低搭配概念是否依然适用。没有哪一个空军不希望全盘装备高端战斗机的,这不仅有豪华配备的心理满足感,还极大地简化了作战和训练。但国防不是孤立的,说到底,国防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投资。这不是“给出固定投资、对效能最大化”的问题,也不是“给出固定效能、把投资最小化”的问题。从国家利益出发,国防投资尽量少占用经济发展资源,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国家利益的另一方面是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足够的军事力量是一个模糊、动态、发展的概念。尤其要考虑到一个事实:战斗机的订购要考虑到未来20-30年的国防需要,所以既要具有足够的针对性,也要有足够的任务弹性。只顾及眼前的需要而错失了长远的需要,这不仅要为亡羊补牢而重复投资,还可能因为时间、资源限制而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害。数量和质量永远是一对矛盾,没有简单直接的答案,但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质量是重要的,军人为国牺牲,但不能无谓牺牲,国家有义务为军人提供与国力相符的最好装备。与此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就是最大的战斗力,这意味着数量永远也是重要的。美国空军宣称,一架F-22顶2-3架F-35,但这只是一种战斗力的定量比较。F-22再强大也没有分身法,需要在2-3个地方存在的话,还就需要2-3架战斗机,一架顶2-3架是不行的。美国空军的F-15A/B/C/D总数在700架左右,但由于分批入役和退役的时间差,绝大多数时间实际可用总数不到700架。美国空军从未打算单用这不到700架的F-15对付苏联空军的几千架战术飞机,美国空军并没有这么托大,必须有低端战斗机补充。F-15单独部署不足以把守空中战线,需要F-16补充。在混合机种空战中,由F-15对付对方的高端战斗机(如开路或者护航的苏-27、米格-29) ,由F-16对付对方低端战斗机和攻击机(如米格-23、米格-27、苏-24、苏-17等)和F-15拦截不过来而已经进入视距内的对方高端战斗机。在F-22时代也是一样。在计划开始时,计划数量是650架,后来逐步下降,最后美国空军自己认定的最低数量是240架。即使不被国防部长盖茨强令在187架的时候中止,也不可能完成全球制空任务。采用高低搭配是必要的。当然,与F-22相搭配的F-35是否合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高低搭配通常指在技术上同一代的高端和低端战斗机,但也可以由新一代战斗机和上一代战斗机组成,前者担任高端角色,后者担任低端角色。在采用新一代战斗机的部分技术(尤其是航电和武器系统)升级后,上一代战斗机也能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这种组合中,新一代和上一代战斗机在设计时都按照高端要求设计。这在很多时候不仅是现实的选择,也是经济的选择。问题是,在正常的换代周期中,新一代战斗机投入使用时,上一代战斗机通常已经过了使用寿命的一大半,剩余寿命有限,大规模升级不一定经济。在上一代刚达到半寿命时就开始换装,可以部分解决剩余寿命的问题,但更新周期过于接近,投资太大。另外,新一代战斗机与上一代战斗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