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脑热造新城 一到晚上变“鬼城”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最新调查的 12 个省区中,12 个省会城市都要建新 城,144 个地级城市中有 133 个要建新城,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 1.5 个新城新区。造城运动新城建设有多热?很多新城规划面积达到了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多,规划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兰州推移 700 座荒山建新城、延安将投千亿元建新城、贵州多个贫困县土地置换集 镇建设新城、庐山建新城 1.5 万名居民迁下山”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建新城这一关键 词,各地轰轰烈烈的“造城”新闻就会映入眼帘。近年来,一些地方打着推进城镇化的旗号,纷纷建设新城新区,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 12 个省区的最新调查显示,12 个省会城市全部 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 55 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 13 个新城新区, 武汉也规划了 11 个新城新区。在 144 个地级城市中,有 133 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 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 1.5 个新城新区。161 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 的有 67 个,占 41.6%。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新城”吗?“新城不是不可以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原有城市的承载力达到极限,拓展城 市发展空间,有其合理性,但现实中一些新城建设却违背了发展规律,是人为的造城 。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目前一些地方新城新区建设中普遍 存在着“数量过多、规模过大、标准过高”等问题。 “在我们调查的城市中,有很多新城的 规划面积达到了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多,规划的新城新区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 而且,不少地方新城新区建设都提出了较高的建设标准,生态城、智慧城、科技城、现代 城等比比皆是,建设配置标准大多是国内和国际领先标准。 ”这种拔苗助长、超越实际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 中拍着脑袋搞规划,新城区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平方公里,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产业支撑, 招来的商家寥寥无几,新城区最终变成了荒草地;一些地方大兴土木,用钢筋水泥和砖瓦 石块在短时间内人为造出一个新城,但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口,到了夜晚一片漆黑,无人居 住,成为“鬼城” ;还有一些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大肆违规占地扩张,安置补偿不合理,政 策不到位,引发群众不满,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造城运动”谁是推手?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上,更偏重于城市空间扩张和土地开发,认为这样推行 起来见效更快。地方政府如此热衷造新城,原因何在?“新城建设过热,根子在于各地对中央的城镇化政策理解有偏差。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 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严金明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城镇化发展,但城镇化绝不是钢筋混 凝土的简单堆砌,它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遗憾的是,目前一些地方在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上,更偏重于城市空间扩张和土地开发,因为这样推行起来相对更容易,见效更快,但副 作用也比较大,很容易造成烂尾工程 ” 。一些地方以 GDP 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也是“造城运动”的重要推手。虽然各地都表示 不再以 GDP 为考核指标,但实践中不少地方仍“唯 GDP 论英雄” 。当下工业招商竞争激烈, 想以此快速拉动 GDP 增长困难重重,但通过新城开发,可以轻松带动基础设施投入,促进 房地产业发展,短时间内就能实现 GDP 的大幅增长。“目前很多新城建设体现的是政府和官员的意志。 ”李铁认为,新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 在城市周边圈上一大块地,规划一个新城,再按照高标准建设一大批楼房、马路、广场、 地标建筑,城市的“品位”自然就提升了,政绩很容易显现出来。 “有了这些显绩 ,政 府官员就能获得更多的提拔机会,而且,即便后来发现决策有误,新城成了烂摊子,已经 升迁的官员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而不用为这一失误承担责任,所以大多数地方 官在新城建设上都充满热情。 ”“新区”建设变味,深层原因也在于一些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近年来,各地 土地出让金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2 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 2.69 万亿元, 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 40%以上,在有些县市, 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 比重已超过 50%。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现行财税体制下,中央和 地方的财权、事权不相匹配。地方政府在缺乏建设性财政资金的前提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 化加速发展,需要依靠经营性用地出让取得资金,以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支出。 ”因此, 通过大规模造城来拉动地价,提升城市价值,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收益,也就成为很多地方 的“理性”之选。盲目“造城”风险多大?将带来耕地大量占用和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地方债务风险也不容忽视。专家认为,目前这种各级政府都热衷扩张城市面积的做法十分危险,大跃进式的“造 城运动”蕴藏的巨大风险不容忽视。“很多地方在新城建设中,大量占用耕地,这会严重冲击我们的 18 亿亩耕地红线。 ” 严金明说,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脱离实际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建成区人口密度 偏低,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耕地减少过多过快。据统计,1996 年全国耕地面积 19.51 亿亩,到 2008 年减少到 18.2574 亿亩,12 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 1.2526 亿亩,耕地保护形势越发严峻。 “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对于粮食的刚性需求也在增加,耕地 大量减少,将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同样巨大。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堵严 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地方债务风险也不容忽视。 “现在很多地方都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宝押到了新城建设上, 利用融资平台举债成为普遍的做法。 ”李铁说,大部分新城规划都确定了庞大的投资规模, 寄希望于未来通过新城开发的土地出让金偿还。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12 年底, 全国 84 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态的土地面积为 34.87 万公顷,抵押贷款总额 5.95 万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 15.7%和 23.2%。 “这些新城建设,一旦开发主体不到位,地方政府必将面临 投资风险问题。 ”目前一些城市的债务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审计署对 36 个地方政府本级 2011 年以来政 府性债务情况抽查结果显示,两年来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增长了 12.94%,债务率最高的 城市债务余额是当地综合财力的两倍多。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债的重要“靠山”土 地出让金却出现下降。2012 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 2.69 万亿元,这一数字远低于 2011 年的 3.15 万亿元,加之中央政府又从出让收入中提取了水利、教育等基金,使得地方政府 掌握的可用资金大幅减少。这一增一减加大了债务风险。“新城”建设如何走正路?关键要先解决干部的考核问题,从“物本考核”转变为“人本考核” ,不能再“GDP 至上” 。城镇化是历史演进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绝不能把建新城作为追求 GDP 的手段和“应景之作” 。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应当遵循科学发展的思路,更新城 市规划理念,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引导地方的新城建设行为,关键要先解决干部的考核问题,不能再 GDP 至上。 ”严 金明认为,长久靠“造城”拉动 GDP 增长,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未来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 价,应更多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从“物本考核”转变为“人 本考核” ,评价内容要更多地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和关注民生、服务群众的政绩观。规划本应是城市建设的“指挥棒” ,但现实中常常是前面一个市长规划的项目还没做完, 下一任市长就要重新改、重新建设,规划成了“纸上画画” 。 “目前很多新城建设都是市长 的拍脑袋行为,未来必须要增强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切忌行政推动。 ”李铁认为,新城规划出台前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对于已经确定的规 划要严格执行,绝不能上一任领导向东、下一任领导向西,要尽快建立约束机制,同时, 也要加强对城镇政府负责人在城镇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对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城市发 展规律的认识。引导地方在城市建设上走正路,财税体制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在目前财权事权相割裂的分税财政体制中,财力相对集中在中央、省级;事权则分散在地方政府。专家建议, 未来要加快现有的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财政收支平衡制度,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 事权,减小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建立并强化土地、金融、财政、规划、审计等部门分工负 责、信息共享、联合督查的风险防范机制,减少违法违规抵押。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陈仁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