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既少,则其所能固守之阴必不能自大故尔,详见柴胡汤证治。三者皆所谓“少,者也故不可以猛浪于汗吐下,大法所忌者“攻之”。可见。宋本伤寒论诸可与不可,部分虽较少被后世臆加,然终不无妄改,“大法:春宣吐”一句,既于大法:春夏宜发汗,一句为累赘更与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的经文不合且其将吐与下分论的做法,显然与仲景t 吐下,相提并论的笔法有违,故知其非是仲景之义,吐与下皆为阴的外出,而与“汗之”同为泻法之一;竟以为吐与下相反者,上下阴阳论者的误区。故仲景是把吐下相提并论的,并且以兼见者为霍乱(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问日:病有霍乱者何? 答日;呕吐而利,名日霍乱”) ,而决不是以上升的为阴胜( 经日:阴胜则寒) ,又以下降的为阳胜( 经言;阳胜则热) ,而是以为。不论是上升的吐还是下降的泄,都不过是阴的外出,都可以致虚( 经日:“阴胜则寒”的道理,在这里才可以落实) 。四时之义:春夏阳胜于阴,入多于出,阳生而阴长,所谓“阳道实”而春以虚立言夏以盛名之;秋冬阴胜于阳其出多于所入。阳杀则阴藏,所谓“阴道虚”,而秋以盛论处,冬以虚言之。四时之义:春夏阳盛阴虚,春阴虚,夏阳盛;秋冬阴盛阳虚,秋阴盛,冬阳虚。冬春阴阳俱虚小,故日“少”;夏秋阴阳俱盛实所谓“太”。太少之义则为总阴阳两者而言,太者实,少者虚;而阴阳必“荣辱与共”“1 。荣则俱荣一辱俱辱。阳虚者阴不能盈,阴虚者阳必不实,而阴阳互有胜负者,四时之义也。阴平阳秘的状态,乃老子所谓“不可道”的状态四时模式之“可道”者,不可与此同日而语”! 故知帝日“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中的“变异”之微言,而能明阴虚、阳盛、阴盛、阳虚者四时之大义。至于“脾脉善者不可得见”之道理则又不可从微言中求之,“道可道,非常道”故尔。参考文献1 刘宝义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阴阳定义、经络实体及难经之失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3 ,2 7 ( 2 ) :8 22 刘宝义古人的经络循环观与阴阳的经典含义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 0 0 3 2 7 ( 增刊) :83 刘宝义从尚书洪范的“土爱稼穑”谈开去试论“天尊地卑”之本义及五行阴阳概念见: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编人文述林) 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 0 0 2 ,1 8 3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 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6 1 7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 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6 1 4略论伤寒论常变观曲夷葛常祝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 山东济南2 5 0 0 1 4 )1 六经辨证“常”与“变”的辩证统一- 常,与“变,是相对的概念。常具有永久、经常、普通的意思,变代表了变化、变通、变异“常变观,属唯物辩证法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如何运用已掌握的常规常法认识新生事物,解决未知问题。做到知常达变:以及如何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不断总结新的常法。伤寒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常变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区分病脉证治的“常”与“变”3 7才能更好地领会原文:在实际运用中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运用好经典理论,解决临床上的疑难病证:常只是相对的,变才是永恒的,要以常变的眼光认识传统医学理论的发展,客观认 识寒温之争及中西医学的差异。有人认为,中医学强调个性化的随证治疗,规范化治疗是现代医学的特点,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中国古代医家擅于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辨。或取类比象,或借用已有的哲学概念,使之条理化便于I 临床应用。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药学中的四气五味及归经理 论,方剂学中的君臣佐使等,都是很好的例证。“常”与“变”是对立统一的。讨论变法的前提是确立常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c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体现了“病之本,本于阴阳”的思想。无论内伤还是外感,无论内因、外因如何变化。最终都会影响到阴阳。辨证就是辨阴阳,而治疗也是以调节阴阳为目的。仲景秉承内经之旨,以三阴三阳分病,并以此为基础,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清代医家钱天来提出“六经钤百病”,就是因为六经辨证本源于阴阳辨证,最接近于中医所说的那个“本”。在伤寒论咱序中,仲景反对“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提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方法。通过文献考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东汉末年以前,中医的医学理论已相当成熟,内经、难经等理论著作已成书: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己被具体应用于临床:伤寒是汉代的常见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方药知识到了汉代已相当丰富。可以这样说,伤寒论中的理法方药绝大多数不是仲景独创。仲景的创举在于:不是简单地将经验方法记录下来,而是借用素问- 热论的六经概念,以三阴三阳为纲,以风、寒分证为目对外感病进行分类证治。以六经辨证作为辨证方法,桂枝汤、麻黄汤等作为基本方,对汉代以前外感病辨治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创立了中医外感病诊疗规范。具体来讲其特点可概括为:先述病后分证;先提纲后详论:先论主要脉证后分述特殊情况:先论常规处置后分述特殊处置。论中六经病篇皆开篇即有冠首“某某之为病”的提纲证讲述本经病的典型症状。其后是本经病分类证治、传变规律、转归与预期等,这些内容后世伤寒学家将其称为本证。亦即该经病诊治的常法。而后篇中还有大量的篇幅是讲解变法:因宿疾、体内留邪等因素,在主症基础上兼有其他症状者,称为兼证:发病后因失治误治等原因导致疾病变化的,称为变证;症状相似,因机证治截然不同者称为类似证。可见,变法的内容是紧紧围绕常法展开的。从病因病机上来看,内外因素的影响决定了病发三阴三阳有不同的表现同样这些因素也可进一步影响到兼变证的形成。从治法方药来看,兼证的治疗就是在主方的基础上化裁而来,其煎服方法,服药禁忌也要参照主方。如桂枝加葛根汤证属太阳病兼证,在本证的基础上兼见“项背强几几”,其病机为表邪郁闭,太阳经气不利。与本证中的“头项强痛”机理一致,只是程度上更重。治疗上于桂枝汤方中加葛根,取其升津舒筋之用。煎服方法当“如桂枝法将息”。可见常与变,在因机证治、理法方药上是整体一致的,只有明确了常法,才可以进一步讲变法。再者,变证的治疗要基于常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伤寒论1 6 条中讲到的坏病( 即变证) 治疗原则。后世认为其核心思想就是辨证论治,也是变法思维的重要体现。病情变化了治疗方法也要随之变化,但如何变化呢? 当然还是要遵循相应的法度,可见变法的实施不可能脱离常法。如6 4 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就是以“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为心之液”故大汗可伤心阳“虚则喜按”故此为心阳虚证无疑。“辛甘化阳,故以桂枝、甘草相伍。此为汗后一时心阳不足,故顿服以取速效可见对于变证的治疗,也是基于常法,理法方药一线相贯的此外,本证、兼变证、类似证是明清的伤寒注家提出的,由于便于将原文进行归类、条理,尤其适于教学,故逐渐被接受下来。但围绕某些具体条文的归属却始终有争议a 如桂枝新加汤证属太阳中风兼证还是变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属太阳病兼证还是类似证? 3 0 9 条吴茱萸汤证属少阴病本证还是类似证? 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常”与“变”的辩证统一2 “常”与“变”的相对性“常”与“变”没有绝对的界限,变法的规律可上升为常法。如1 0 1 条中提出的“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一症”即为能够反映病机特点的少数症状,提示了在症候表现复杂的情况下抓主症的重要性,属变法思维的内容。论中有若干条文提示了主症辨证的具体方法。如,4 2 条“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以桂枝汤。”提示在太阳病的过程中,无论已未汗下只要还有一两个太阳症状,如身痛、脉浮等,说明外症未解,加之脉象浮而有虚象弱点,皆当治以桂枝汤。这一条提示的内容相对于1 、2 、1 2 条中桂枝汤的正治之法。属变法的内容。但李克绍先生认为这是外感病中使用桂枝汤的重要原则,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另外,李老还将2 6 5 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作为少阳伤寒使用小柴胡汤的原则。3 5 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作为运用当归四逆汤的原则,所谓原则即是常法。刘渡舟先生提出“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症”,论中有方有证的条文都是仲景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总结提炼出来的,皆可视为常法。掌握主症辨证的方法,可以起到执简驭繁的效果。做到灵活变通又不失法度,但使用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不能脱离理论和客观依据,否则就会变成新的教条。另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常”亦有“变,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可以掌握更多的方法和规律,常规常法只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稳定性。绝非一成不变。时至今日,论中提出的常方常法未必切用。六经虽可“钤百病”。但作为辨证工具却未必是最实用的临床上常用的辩证方法是八纲、脏腑辨证外感病辨治亦多采用“卫气营血”辨证。只讲“变”不讲“常”使初学者无所适从,临证无章可循。若只讲“常”不讲“变”。则陷于僵化、教条。3 伤寒论常变观的启示通过研究 伤寒论中的常与变,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 借用素问- 热论中的三阴三阳概念,对外感病的辨治规律进行总结。是仲景的伟大创举。自此将中医学中自成一体的医理与方药知识融于一体。为中医学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 常规常法并非一成不变,后世医家对外感病辨治方法及方药应用的发展,是医学发展的必然。3 常与变要从动态变化中把握,并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 学习伤寒论 相当重要的一点在于领悟“常”与“变”的辩证关系,临床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个体化治疗被称为2 1 世纪的最佳治疗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协调统一。西医由过去的单纯强调规范化到认识到个体差异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握灵活的度。而随证施治。灵活变通原本是中医学的特点。其欠缺的是客观化的诊疗规范。没有“常”就无所谓“变”,“变”也要立足于“常”。所以中医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客观化诊疗常规这是今后一切工作的前提。仲景著作中的养生思想及方法探析赵鲲鹏王洪蓓刘敏指导老师:傅延龄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1 0 0 0 2 9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家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养生家。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即可看出;张仲景对养生给予了十分的重视,并且应当也是身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