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将成为必然趋势。本文以浙江省为例 ,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以及对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并结合本县情况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采取的办法和措施。通过各种数据分析表明,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看,2000 年后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加速的态势;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看,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逐年下降;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看 ,主要有农业内部吸纳、乡镇企业就业、跨区域流动就业 ,也即中国农民所谓的“三元就业模式”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是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农村从温饱到实现小康并走向富裕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捷径。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三种措施:改革户籍制度即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建立有效的就业市场化机制达到劳动力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加快城市化进程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本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现状 措施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探讨方金栋方金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实际上指的是农业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转移 ,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近年来 ,农民进城的人数急速增加。我国 1998 年农村劳动力进入建制镇以上就业的人数为 5482 万人 ,1999 年上升为 6683 万人 ,2002 年猛增到 9400万人 ,比上年增长了 470 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比重 13%。浙江虽然属沿海经济发达省份 ,农村非农产业较为发达 ,与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也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也关系到社会经济是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对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结合本县情况对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提出了相应的探讨和分析。1 1、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1.11.1 2000 年全省有乡村人口 2357.41 万人 ,其中劳动适龄人口为 1475.81 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2.6%。根据人普资料推算 ,全省乡村各行业就业人口为 1442.35 万人 ,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50.6%、36.4%、13.0%。在农、林、渔、牧四业中 ,从事种植业人口占一产从业人员比重达 88.2% ,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只有 1.4%、7 .0%和 3.4% ,由此表明 ,全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主体仍是种植业。根据一般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构成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逐渐由第一产业占优势2而逐级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从浙江省各市乡村人口的行业结构分析,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就业人口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劳动力从事非农生产的机会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较为顺利 ,行业结构中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高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乡村劳动力的比重在 40%以下 ,主要是从事制造业。而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 ,乡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非农劳动力较少 ,比重将近 80%。从上述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浙江人口的迁移主体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000 年以后 ,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 ,浙江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加速的态势。1.21.2 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看 ,2000 年、2001 年净转移劳动力分别达 77.01 万人和 91.46 万人 ,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从 2000 年开始下降到 50%以下。推算被转移劳动力分别为 24 万人和 30 万人 ,均明显快于前三个阶段转移速度。由此推算近两年共有 220 万以上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为农村非农劳动力或转移到了城镇、城市 ,平均每年转移达 110 万人之多。此外 ,农村还有大量的不属迁移的外出劳动力 ,据统计 ,2001 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劳动力为 346.36 万人 ,占农村劳动力的 15.3% ,扣除出省的 115.10 万人 ,在本省内流动的有 231.26 万人。1.31.3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看 ,主要有农业内部吸纳、乡镇企业就业、跨区域流动就业 ,也即中国农民所谓的“三元就业模式” 。从浙江省情况看 ,“三元”中的乡镇企业就业是农村剩余劳3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这与其他省市情况有所不同。通过发展效益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自身也能吸纳一部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 ,但由于全省耕地资源非常有限 ,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又低 ,通过农业自身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潜力是有限的。浙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本地转移为主。本地非农就业主要在乡镇企业就业。浙江乡镇企业由社队企业起步 ,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猛发展 ,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提高 ,并形成一定的集聚规模 ,在全省经济中乡镇企业已占了半壁江山。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 ,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2001 年浙江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929.5 2 万人 ,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 42.8 %。2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12.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规模的不断扩张 ,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加 ,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前提 ,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同时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又为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因此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的发展两者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2.22.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是城市化的实现过程。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 ,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转移的速度取决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现代城市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资源要素聚4集的一种物化体现。资源要素的集聚 ,是城市化内在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全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 ,各地各类专业及综合市场的成功发育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集聚 ,引导着浙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全省居住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 48 .7 %。据测算 ,改革开放以来 ,全省至少有 494 万农村人口通过改变户籍由农村到城镇和城市落户 ,推算被转移劳动力达 27 6 万人。在城市化进程中 ,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吸收农村劳动力量大面广。据统计 ,2001 年底 ,全省农村建制镇和农村街道办事处数量达 950 个 ,比 1985 年的 235 个增加了 3 倍 ,其中 796 个建制镇 (不含县级城关镇和农村街道办事处 )的镇区共吸纳人口 685 万、非农劳动力 356.61 万人。这些人口和劳动力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转移到小城镇的。因此 ,毫无疑问 ,浙江省城市化的进程 ,特别是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2.32.3 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是农村从温饱到实现小康并走向富裕的过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捷径。 1980 年 ,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有 219.21 元 ,1985 年为 548.60 元 ,1995 年为 2966.19 元 ,2001 年则达到 4582.34 元。浙江省农民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过程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有效转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 多年来 ,浙江农村非农产业快5速发展 ,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持续增长 ,并成为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 ,1996 至 2001 年 ,全省农民收入增加 1616 元 ,其中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额为 1116 元 ,对收入的增长贡献率达 69.1%。因此 ,可以说如果没有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也就没有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也就没有农村的小康和富裕。3 3、 结合本县情况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3.13.1 要改革户籍制度。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封闭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 ,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 ,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开放 20多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流动的不少束缚在逐步解除。目前不少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 ,个别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了较大的动作 ,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制约有所弱化。但是 ,在改革城乡分割制度方面仍然没有迈开实质性步伐 ,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诸多障碍。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的制约。在方法上 ,一是应淡化城市偏向 ,使户籍与享受社会福利待遇逐步分离、脱钩 ,逐步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含金量 ,削弱其吸引力 ;二是逐步放宽农村户口迁向城镇和中小城市的限制 ,试行以公民住房 ,生活基础 (以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为依据 )为落户标准的户籍迁移办法。在改革的适当时机 ,实行出生地一定不变 ,居住地按规定登记的制度 ,相应确定按居民住地划分城乡人口、按职业确定身份的户籍登记制度 ,6逐步用居民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总之要建立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扫清制度障碍。3.23.2. 建立有效的就业市场化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劳动力是应该无障碍自由流动的。但目前城乡就业市场实行的不是统一的而是分割的机制 ,城乡劳动者分别实行两套不同的就业机制。政府对城市市民的就业实施正规的劳动合同 ,建立人事档案、下岗证、失业证等制度对进城农民就业实行就业许可证、流动就业卡、计划生育证、暂住证等 ,这种就业市场机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市场享受不到市民待遇的根本原因之一。要让农民与市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 ,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劳动力供求主体之间双向自由选择确定劳动关系 ,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制度化和效率化。目前一是进一步深化城市企业用人制度改革 ,尽快让城市各种企业具有相对完整的用人自主权 ,提高用人机制的市场化程度 ,促使企业一视同仁地对待就业的市民与农民 ,择优选择企业所需人员。二是加快建立和健全就业信息网络。提供各地城市劳动力供求信息 ,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择业至关重要。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市进城就业。必须努力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的中介服务体系 ,主要是职业介绍机构。目前这种职业介绍机构量不多 ,质不高 ,甚至存在着坑蒙拐骗现象 ,影响很坏 ,有关部门应加以整顿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3.33.3.加快城市化进程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7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是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关键在于全方位地发展城市 ,扩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 ,推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根据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 ,全省的城市化应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重点 ,适当发展大中城市的规模 ,逐步取消准入障碍。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 ,还应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因为 ,全省乡村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中 ,第三产业仅占 13%。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比重较高 ,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过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 ,不仅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也导致就业面狭小 ,无法满足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需要。同时 ,农民在生活走向富裕后 ,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精神文明等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在许多农村地区 ,由于第三产业不发达导致的消费环境不佳 ,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物质和服务消费 ,因而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条件已经具备。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对第三产业的税收应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