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第9页 / 共21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要从这样两个方面进行切入。一个方面,从教材的角度,考虑如何用好这篇教材。这就需要认真探究这篇教材的特点。要根据它的特点,用好“这一篇”,发挥出教材独特的魅力,使学生“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能从课文中汲收丰富的营养。这篇教材有三个特点。 一是它具有“智”的因素。课文表现了周瑜与曹操斗智:周瑜在强敌逼近关头,巧用火攻,制订了一套“假投降、借东风、驾火船、近点火、烧曹营”等环环相扣的作战计划,最终以弱胜强。其计策的制订与实施,都显现出智的灵活、智的周密。这部分也是这篇教材的精彩之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激发、受到启示。二是它蕴涵“理”的深意。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胜败必有其原因。曹操在有利形势下,仗着兵多将广,轻敌自负,决策一再失误,终至战败。周瑜知彼知己,扬己水战之长,克彼连船之短,巧用火攻,最终以少胜多。教学中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故事的简单了解上,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识,更好地领悟其战术中的思想方法。三是它充溢“文”的华彩。课文在描绘这场伟大战役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少成语、佳句,使文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是学生学习语言和积累词语的范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玩味,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提高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另一个方面,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是学习课文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番思索。 一是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学要找准与学生认知的“衔接点”。二是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三是学生自学的途径有哪些?怎样才能把学生大脑中“管语言、管动作、管形象、管思维”的区域都激活?从教材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切入,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习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设计主体参与、主体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表现。通过活动,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核心,以自学为基础,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的课堂结构。第一,力求体现相信学生的思想。自信、自强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自信的品质是在被信任、被尊重的氛围中培养起来的。不少实践证明:一个缺少自信的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创造的潜能,相信学生愿意学好,有办法学会。教师要像地质勘探队员一样把学生身上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相信学生,就要转变两个观念:一是教师要转变“讲深讲透”这个观念。老师已讲满讲足,学生哪里还有探索的余地呢?教师备课是应该把自己不知不懂的地方弄懂弄会,但是上课时,要懂装不懂,知装不知,以激励、唤起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总结。教师的解惑不一定是直白地去说,而应是创设情景,设计活动,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自求得之。二是转变教师需“教懂教会”的观念。变教学为导学、激学。第二,体现两个原则。一是师生平等的原则,二是尊重个性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这里所说的个性,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认识。教师要摒弃那种居高临下,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由过去的“你们听明白了吗”变为“老师说明白了吗”;“我考考你们是真会还是假会”变为“我们一齐来检验一下学得怎么样”或“我们来看看我们的学习成果”;课堂上如果教师这样说“下面小组学习,哪个小组有问题,请举手,老师会走过去和你们一起商量”,这样师生心理距离拉近,关系平等、民主,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这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发展。 第三,努力摆正三个关系。一是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课堂设计中教师的“导”不是“导”学生钻进教案里来,不是“导”学生说出教师心中想说的话,手中要板书的词,不是“导”学生跟在教师后面走,而是“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自己的方法,展示自己的能力,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实践。二是学与用的关系。常言道:无知便无能。其实有知不用也无能。学以致用,以用验学,以用促学。这份教学设计很注意启发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出来解决新的学习问题。比如,介绍赤壁之战,记忆计策内容等。三是用与创的关系。第四,努力做到“四个让给”。一是把课堂让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把时空让给学生,保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读、说、思、议;三是把舞台让给学生;四是把精彩让给学生,让学生说精彩、读精彩、学精彩。三年前的 11 月 19 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 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1、 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 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 18 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 11 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 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三年前的 11 月 19 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 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课例主题】 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合作学习的研究 【课例背景】 农村教育资源贫乏,长期以来就是靠“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粉笔”。怎样才能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如何依托远程教育资源,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主要做法之一,但部分边远教师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盲点。 (1) 本课学习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赤壁之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编者将它安排在此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 学情分析 赤壁之战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是一个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教学本文要注意在上课之前对三国演义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整体背景基础上再来学习课文。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来看,他们中大部分人对“三国”及赤壁之战有所了解,这里指的有所了解只是一些只言片语,应该说并不是很全面。而其中有个别学生对“三国”及课文中的有关细节比较熟悉,能说出一个因为所以来,这部分学生也表现为对历史知识的较多的掌握,学习兴趣浓厚。而暴露出来的比较大的问题是学生们对历史朝代顺序的模糊,对三国时代背景了解的缺乏。 此外,学生对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四大名著及其作者,还鲜有认知,这个也需要在上课和课后中提及。一般说来学生对于类似的历史的学习都拥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对于故事中使用的计谋,人物的性格和经历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认知欲,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思考,比较正确的理解课文中叙述的内容。课文中黄盖“火攻”“诈降”的计策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分析计策的来由有助于让学生知道详尽周到的观察与准备是成功的基本素质,应该说学生在这个方面是有比较大的触动的。而在黄盖有条不紊的计策实施过程中即让学生理清战争的进程中,对于提高学生有条理的叙述一件事,做到有张有弛,欲道还休的能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还需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借助课件,再现情景,把学生带到赤壁之战的“战场”上,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编者的意图。 (3)学习需求分析 赤壁之战称得上文质兼美,它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受作者文美的影响迫切地想亲眼目睹赤壁之战的战争场面,激发了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欲望,培养了学生遇事要从多个角度思考的习惯。等等。 (4)本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他主要原因 问题 1:怎样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以铺垫让学生进入“战争”之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现情景。 问题 2:赤壁之战是一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课文中黄盖“火攻”“诈降”的计策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提炼语言的好素材,要通过阅读进行恰到好处地迁移、拓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