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坚守耕地红线坚守耕地红线 守护美好家园守护美好家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罗明锋,来自来宾市忻城县国土局。能够在这阳光灿烂、绚丽多彩的激情六月,站在讲台上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和交流思想的碰撞,我感到非常的荣幸。在此,衷心感谢各位对我的鼓励和支持!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坚守耕地红线 守护美好家园。朋友,当你攀援于崇山峻岭,感受高山的巍峨壮观,领略自然秀美风光的时候;当你驻足于黄金海岸,感慨大海浩淼苍茫,欣赏惊涛拍岸的时候;当你置身于茫茫戈壁,感叹草原广阔无垠,吟唱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承载体?你是否体会到你经历的所有艺术感受、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都来自于土地?是啊!“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人类从呱呱落地开始,到含笑九泉,从生至死都有着深厚的土地情结,并与土地结下终身不解之缘。土地,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为人们世代咏颂。富饶的土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她衍生了繁荣的农业文明,滋润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养育了勤劳善良的炎黄子孙!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风采烨烨,以泱泱大国之誉,文明古国之尊,巍然屹立在东方,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既是国家的骄傲,更是民族的自豪。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翻开尘封的历史画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一部土地史就是人类的进程史,土地的命运就是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曾经,我们模糊地看到各族先民开疆劈土,拓广资源,披荆斩棘,勤劳不息,土地母亲承载着混沌和阵痛;曾经,我们清楚地看到诸侯割据,列国争霸,圈地为主,分封为王,土地母亲承载着痛苦和叹息;曾经,我们清醒地看到外国列强入侵,铁蹄践踏,恣意掠夺,割地赔款,民不聊生,土地母亲承载着耻辱和沦丧;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富民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蓬勃向上!土地母亲承载着喜悦和希望!今天,我们就是土地母亲希望的使者,我是一名光荣的国土人。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 之意。为了土地母亲的安宁淡定,为了土地母亲的笑颜舒展,为了恢复她的慈祥与安静,为了焕发她的青春与活力,我们有责任而且义不容辞!用我们的青春和才华去亲近她,抚慰她,保护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敬天惜地,天为父,地为母,厚德载物的大地是一切生命物质的背景,后土圣母的地位显赫而神圣。我国民间还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土地神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供拜享祀,娱神祝寿。1991 年 5 月 24 日,国务院决定,从 1991 年起,将每年的6 月 25 日,定为全国土地日。 “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土地是人类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耕耘了几千年,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中华民族世代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耕地,是我们生命的根基。然而,目前我们却以仅次于核爆炸的力量摧毁着它。1996 年,我国有耕地 19.5 亿亩,可是,2006 年我国耕地就已减少到了 18.27 亿亩,10 年里净减少 1.24 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240 万亩!耕地锐减已成为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最大隐忧。2007 年北京的三月,是春天的盛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关于保护耕地是这样阐述的:“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在土地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不可改正的历史性错误,遗祸子孙后代。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 18 亿亩这条红线。”总理的讲话掷地有声。这是迄今为止,泱泱大国总理在庄严的人大会上,关于土地问题最具忧患意识的陈述和最具震慑力的呼告。总理在忧心如焚。18 亿亩耕地红线,我们还能坚守多久?作为一名国土人,在恪守天职的同时,有时又困惑茫然,无所适从。时有相识或陌生的人来打探:你们还有好地供吗?经常看到国土局的领导参加各种招商引资谈判会,就土地供应作出自己都心虚而无奈的承诺;而国土局的领导又常常被一纸文件任命为某重点工程的征地拆迁负责人,带着大家在各个工地疲于奔命这时,守望者成了卖地人。在“政绩是硬道理”的考核机制下,中央和地方在土地问题上会反复博弈较量,稍有不慎,红线有可能变成弹簧线。不信?总理的讲话还余音在耳,有的地方就传来杂音。有人说农民种粮食永远富不了,停止批地就会错过发展机遇;有人说粮食主产区之所以落后,就在于二、三产业不发达,要发展就要上项目;有人甚至说,一个县不种一粒粮食,也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有的地方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帜,不断重复着“占地收益再占地再收益”的路子;有的地方把城市的边缘向外一扩再扩,大片耕地顷刻间变成马路、广场和住宅;有的地方把土地利用规划一改再改,基本农田都划到了山顶发展经济没有错。是奢侈还是节俭地使用耕地资源,我们应该有清醒的选择。好多年前,一位学者面对耕地锐减的形势,曾经发出过沧“中华大地二百年后不耕不种”的警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残酷现实。目前,全球的土地荒漠化一直呈加速发展之势。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和地区、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近 10 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 262 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 27.3%,超过了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并且正以每年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540 亿元。如果建国以来每年平均减少 700 万亩耕地的状况得不到改变,五十年后中国的人均耕地将不足 0.7 亩,与当今日本的人均耕地数相等。二百年后,则没有一寸耕地,不耕不种,不稼不穑,既无休养,更无生息。日本的粮食有三分之二靠进口,农业大国的中国到时人口超过 16 亿,怎么维持一日三餐?我们有那么多钱进口粮食吗?世界有那么多粮食救济中国吗?中国人如果不是在自己土地上耕耘、播种,养活自己,还有谁能养活我们呢?人与沙漠都在走向 21 世纪。人类又是最爱挥霍时间的。谁会在乎 60 秒?在中国,每过去 1 分种便有 4.5 亩耕地沦为荒漠。同样,靠着这 4.5 亩耕地养家糊口的农民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大地无言,红线可畏。耕地珍贵,却一去不返,家园可爱,而不堪一击。空前严峻的资源压力警示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保障科学发展,以土地供应政策和利用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坚持保护 18 亿亩耕地红线,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使有限的土地资源顺利承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长久繁荣。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