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0 6 第三篇肛门疾病满意。4 4 2 外剥内扎术( M i l l i g a nM o r g a n 术式) :由 圣马克医院的M i l l i g a n 和M o r g a n 于1 9 3 7 年创立。为保护肛垫,防止术后并发症,有些学者对该术进行了改良。杨巍等采用以内痔注射加分段内扎外剥法治疗环状混合痔2 8 8 例,经临床观察及随访,治愈率达1 0 0 。此法能有效地保全肛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防止复发,避免术后大出血的发生,无肛门狭窄等后遗症。4 4 3 完全缝合术:该术式的优点是创面完全闭合,愈合较快,但易发生水肿和感染。4 4 4 吻合器痔切除术:意大利学者L o n g o 于19 9 8 年首先报道该疗法( P r o c e d u r ef o rp r o l a p s ea n dH e m o r r h o i d s ,P P H ) ,其疗效满意,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P P H 的基本方法是在齿线上3 4e n l 处,收紧吻合器并击发,即内痔上方黏膜及黏膜下层组织的环状切除和缝合。该术式不切除痔核,丽是将其上提固定。姚礼庆、傅传剐等报道利用环形吻合器治疗、度环形脱垂性内痔,认为该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手术简单、术后痛苦少、恢复正常生活早、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特点,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近年来,文献报道P P H 术后有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如富尼埃坏疽、直肠穿孔、纵隔气肿、盆腔感染等。提示该术式围手术期处理及抗生素的应用尚需进一步研究。4 4 5扩肛术及内括约肌侧切术:扩肛术由L o r d ( 1 9 6 8 ) 首创,该术式易引起肛门失禁,在美国不被推荐使用。G a l i z i aG 等报道,对于肛压较高的痔脱垂患者,痔切除加内括约肌侧切术较单纯痔切除能减轻术后疼痛、尿潴留,避免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K h u b c h a n d a n iI T 报道痔切除加部分内括约肌侧切术并不能减轻术后肛门疼痛,且有可能导致肛门失禁的危险,不宜盲目进行内括约肌侧切,术前肛压测定是必要的指标,其远期疗效和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4 5 其他疗法物理疗法如冷冻、激光、红外线、微波、磁疗、痔疮治疗仪等。一般具有操作较简单、治疗时间短等特点。红外凝固疗法对l 度内痔止血好,但不如注射疗法起效快。冷冻疗法治疗时间长且术后水肿疼痛较明显。总之,物理疗法治疗I 、度内痔出血较好,但长期效果较差,复发率较高。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或耳针、穴位割治、挑治、封闭等疗法,对痔疮便血、肿痛和术后排尿障碍等有一定的疗效。随着人们对痔发生机制及其解剖、生理、病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明确了痔病的治疗目的和疗效标准主要是解除症状而不是消除痔体,手术从过去以消除痔体为主转变到尽量保护痔体。大大减少了手术的盲目性,减少了并发症和后遗症。提高了非手术疗法在痔治疗学上的作用,促进痔病治疗方法不断创新。利用口服制剂和栓剂等治疗痔病再也不是“权宜之计”,促进了人们对新药的开发与研制。超声引导下的注射疗法提高了临床疗效,对于A I D s 患者采用注射、结扎疗法也取得了满意疗效,但目前病例报道还不太多,尚需进一步临床观察。在保护肛垫理论指导下的吻合器痔环切术是对传统手术方法的补充,但对于外痔明 显的患者应慎用该术式。对于痔症状产生的起因、痔黏膜及黏膜下毛细血管变化对痔出血的影响、肛垫出血和脱出,是同一病因还是病因各异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六、痔出血机理初探汪庆明杨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 2 0 0 0 2 1 )关键词:痔;出血;机理痔疮是临床常见疾病,美国的问卷统计,其发病率在4 4 ,英国的发病率为3 6 4 。在美国每年每l o 万人医院就诊是ll7 7 人,以中 年人为多,6 5 岁后有减少趋势,男女比例差不第一章痔1 0 7 多_ l l 。1 9 7 7 年我国1 6 5 个单位普查3 5 79 2 7人,痔的发病率占5 1 ,外痔占1 6 0 1 ,混合 痔占2 4 1 3 蝌“。人们对痔的认识已有40 0 0 年的历史,在中国,殷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肛肠病、痔病名的记载,五十二病方首次详细地描述了痔的症状。在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也有着类似的记录。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有了最早的痔的病因病理的认识:“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阴络伤则血内溢”。在西方,大约从H i p p o c r a t e s 时代起,开始以“H e m o r r h o i d ”命名痔,而西文中的“痔”字“H e m o r r h o i d ”来源于希腊字“h a i m a ”和“r h o o r ”,两字合用,即流血或出血的意思。但如何认识痔,理解痔出血,或“管痔疮是什么,只要能治好就行”口1 的说法呢? 这是由于没有对痔疮的定义、解剖、病因有确切认识,其正确治疗处理,亦必无从谈起。C o p eR 指出痔的病原、病生学是我们对痔病变理解的基础,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讨论痔出血也是非常必要的口 。1 痔静脉扩张与痔出血1 1 痔静脉扩张不是痔疮的起因 大约从1 8 世纪后半叶,痔开始被认为是肛管黏膜下的曲张静脉,认为因人直立体位、痔静脉无瓣膜、括约肌痉挛或粪便嵌塞等所致的痔静脉回流障碍,导致静脉扩张形成痔。1 1 1 痔静脉扩张非病理现象:T h o m s o n 证实痔静脉扩张是正常的生理表现,是自始至终存在 的正常结构。从初生的婴儿到健康成人,都表现有痔静脉丛的静脉扩张现象。在T h o m s o n 的5 0个成人标本中都发现有肛管黏膜下静脉丛的静脉扩张,在l o 个婴儿标本中,发现8 个有静脉扩张,另外2 个因太小而观察不清楚 4 。1 9 8 2 年法国学者S a i n t P i e r r e 发现女性内痔丛有雌激素受体,妊娠及月经周期雌激素水平升高时,刺激此类化学性受体,可反射性引起静脉扩张,此亦当属生理现象5 “。1 1 2 痔静脉的分流现象:肛垫黏膜下静脉丛( 内痔丛) 与邻近的阴部丛、膀胱丛、子宫阴道丛一样,都是盆腔器官静脉的正常模式。在正常情况下,内痔静脉丛与直肠内门静脉与体循环静脉之间有着广泛交通,门静脉血可经痔间交通静脉与痔生殖静脉分流至体循环( 髂内静脉) ,在排便时直肠收缩,此种分流现象更加显著口 。1 1 3 痔静脉有瓣膜:黏膜下层的小静脉管壁较厚,有静脉瓣。S h a f i k 通过痔丛造影发现,痔生殖静脉有静脉瓣的作用,只允许痔静脉丛的血液 流向前列腺静脉丛或阴道静脉丛( 体循环) ,而体循环血液则不能流向门静脉系。因而门静脉高压与痔无直接连系”“。1 1 4 痔静脉丛的静脉扩张不同于门脉高压引起的静脉曲张:即使是门脉高压病人其痔疮与常人无异,其痔静脉壁无任何病理性损害现象,属正常的生理性扩张。J a c o b s 等凋查了1 8 8 例门静脉高压患者,患有痔者5 2 例,占2 8 。而一般人痔核发病率反高达5 0 8 0 L 8 J 。因内痔丛是直肠静脉丛的一部分,假若静脉丛淤血,后者有吸收过度充血的作用,不致静脉曲张;如果发生了静脉曲张,也将累及整个直肠静脉丛,并不会仅局限于内痔丛。因此,肛垫的静脉丛与痔虽然是密切相关的,但并不是致病的主要方面。1 2 痔出血并非痔静脉壁薄弱破损而出血1 2 1 痔出血多是大量的鲜红色血,故以此理论进行说明痔血来自静脉过于牵强。 1 2 2 痔黏膜下层,包含有丰富的疏松结缔组织,如猫之头颈o “,如果出血势必造成黏膜下广泛淤血。由此,可排除痔出血是痔静脉扩张的直接结果的说法。2 痔黏膜与痔出血痔出血发生在痔黏膜固有层。早在1 9 6 2 年 G r a h a m - S t e w a r t 就发现痔疮出血并非来自于静脉区,而是在黏膜固有层的扩张毛细血管口“ 。 2 1 痔病理表现光镜检查示内痔黏膜上皮大多完整。固有膜内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小静脉扩张淤血。黏膜下层疏松水肿,有许多大小不等之静脉,有的管壁较薄,明显扩张,腔内充满红细胞,甚或粘集成淤滞状态。小动脉充血、弯曲,管壁增厚或厚薄不均,管腔变窄,毛细血管扩张淤血。此外,尚见白细胞附壁、出血、血栓形成及机化。黏膜下肌分离、断裂、不完整”j 。 2 2 痔黏膜正常生理黏膜固有层在黏膜上皮和基层的深面,是黏膜的结缔组织层。黏膜层有丰富的微循环网,受广泛的动脉系统及相互沟通的动、静脉丛所灌溉,以清除代谢废物和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从而保1 0 8 第三篇肛J 、J 疾病证上皮细胞更新必需的条件。肛门黏膜丰富血供来自于直肠上、中、下动脉,其各分支汇聚至肛门黏膜下层,黏膜的良好血运循环和上皮细胞更新是保持黏膜的完整所必需。黏膜部的血管主要在黏膜固有层,进人黏膜的小动脉分支在固有层中形成毛细血管网。黏膜固有层是结缔组织,与此结缔组织伴行着丰富的血管,其血管中的血液与周围组织细胞 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时必须经过结缔组织传递。黏膜部的血管在黏膜固有层内的毛细血管是有孔型,有利于物质通透,达到营养上皮细胞作用“。 2 3 痔黏膜异常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痔黏膜会发生血供、更新障碍。结缔组织中有可游走的数量不定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及由血液渗出的白细胞等。由于某些因素作用,人肥大细胞、血小板和噬碱性粒细胞等可产生释放组胺、激肽等m管活性物质。如在缺氧状态下,氧分压降低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后者可引起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于是,毛细血管开放,局部血流增加;缺氧改善,肥大细胞停止释放组胺,微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关闭,局部血流量减少,氧分压再度降低。血管活性物质可使毛细血管和微静脉扩张,使相邻细胞间形成间隙,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质和液体漏出,造成局部水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扩张,血流减慢,利于白细胞进入结缔组织行使防御、免疫功能,但释放过多,造成局部损害。如组胺及时被破坏可以不影响其他毛细血管。但如缺氧不能改善,则组胺堆积,最后扩张的毛细血管逐渐增多,使血管床容量显著增加。在毛细血管扩张、微静脉仍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时,毛细血管发生淤血,而血流变慢、组胺等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能使肠黏膜微循环扩张,微动脉通透性增加。当微循环障碍时,血液淤滞于微循环,导致组织细胞缺氧,分泌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内皮损伤及小血管收缩,加重组织细胞缺氧,促使毛细血管内淤血和血栓形成,造成恶性循环,不但黏膜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张,且黏膜损伤明显,当过度牵拉肛门部皮肤,擦伤肛门皱襞,导致出血“o “。3 痔解剖与痔出血1 9 7 5 年英国T h o m s o n 提出痔是肥大的肛垫组织,是肛管的解剖组织,并相继得到世界其他学者的支持。3 1 肛垫概念在肛管,黏膜及黏膜下层组成厚厚的垫样组织,其并非连续环形,而是被纵向的M o r g a g n i 柱分割成数块。在该非连续的垫样组织中,分布着静脉丛,静脉丛的扩张情况决定该组织大小,此垫样组织称肛垫。肛垫又称痔区,是目前痔概念的解剖生理学基础“J 。 3 2 肛垫组成最早1 9 6 3 年S t e l z n e r 在研究肛管解剖时发现:肛管黏膜下层有动一静脉吻合表现,并有充盈勃起现象,他称为直肠海绵体,是由血管、平滑肌、弹力纤维和结缔组织所构成的,并提出其勃起充盈机制是发挥其生理功能基础” 。T h o m s o n在4 2 例正常人的直肠镜检查中发现肛管黏膜并非均匀的增厚,而为“Y ”形沟缝的包块所围绕,分布在左侧、右前及右后三部分,他称为血管垫,简称为肛垫,其与痔的好发部位一致。经对9 5 例尸检标本与切除的痔标本相比较,发现切除的痔组织与肛垫组织形态基本相同,即由曲张的血管、T r e i t z 肌、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与S t e l z n e r所称的直肠海绵体相同 4 。3 3T r e i t z 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