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福建省马铃薯产业化的思考李丽娟,袁照年( 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薯类研兖室,福州3 5 0 0 0 0 )马铃薯产业是新世纪我国农业产业化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福建省是我国最早种植马铃薯的省份之一,迄今已有3 0 0 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福建省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加工企业增多,产品销售量增加,凭借地处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冬季的季节优 势,正积极加快产业化进程。但是,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中国加入 w r o 后,农产品市场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与发展之中,一方面有利于我国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叉对质量差,成本高,技术含量低的农产品及加 工品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推动马铃薯生产向产业化经营的方向转变和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1 福建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1 1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扩大马铃薯基地建设是增加总产量的保证,也是实现马铃薯产业化的首要条件。马 铃薯生育期短,产量高,适应性强,在我省各地均可种植。8 0 年代前马铃薯种植面积 在1 3 万h m :。2 万h m 2 之间。9 0 年代后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马铃薯加工业发展的拉动,种植面积和单产都在逐年上升,到2 0 0 4 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8 9 9 万h m , 2 ,单产也增至1 65 0 0k 小m 2 。近年我省冬种总面积约在4 6 5 3 万h m 2 ,还有2 0 多万h m 2冬闲田可供开发利用,冬种马铃薯潜力大。马铃薯冬种春收生态区的种植面积虽然仅占全省的2 3 8 ,但是鲜薯单产为全省最高,每公顷产量一般为2 50 0 0 3 00 0 0k g 。在面积扩大的同时,我省各马铃薯主要产区的农技部门针对制约单产提高的主要问题积极引进培育试验示范推广了一系列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了马铃薯生产的科技含量。1 2 良种筛选和脱毒快繁研究进展迅速为了解决我省优质加工专用型马铃薯品种欠缺,高质量鲜薯原料供不应求与加工产业受限制等问题,我省的农技推广部门及种子站联台本省的科研院( 所) 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引进了国内外专用型品种,通过鉴定品比,筛选出了一批专用型新品种,如福建 农林大学薯类研究室和福建省种子站联合引进的坝薯1 0 号、紫花8 5J 、大西洋并筛选出菜用品种金I i j2 号;泉州市农科所从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等单位引进的“鄂马铃薯3号”。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较好的解决了专用型品种的短缺问题,促进了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同时马铃薯脱毒留种技术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基本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及种薯质量检测体系。1 3 加工业蓬勃兴起9 0 年代以前,福建省仅有小型马铃薯加工作坊,产品仪限于粉条、粗淀粉类。至一9 6 2 0 0 1 年,全省鲜薯产品约3 5 左右用于加工,加工种类主要是炸薯片、薯类膨化食品 及粉丝,其中尤其是炸薯片和薯类膨化食品发展速度最快,主要分布于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有晋江的亲亲股份、福源公司、福建达利、石狮的禾乃公司以及一些西式快餐店等。其中“福源食品”日可加工鲜马铃薯8 0 t 以k ,年可加工2 0 7 万t 。与此同时,近1 0 年来农村粗淀粉、粉条、粉皮个体小型加工企业蓬勃兴起。 1 4 产品销售的经济效益提高总体上看,福建省马铃薯加工品对外销售顺畅,销售地区遍布大江南北,并有少量出口。尤其是马铃薯炸片、膨化食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在马铃薯炸片、膨化食品上采用精美包装,打出自己的品牌,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使产品销售顺畅。鲜薯主 要流向上海、广东、河南、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市。据调查,鲜薯每6 6 7m 2 销售额为1 5 0 0 元左右,其成本收益率明显高于其它大田作物。2 福建省马铃薯产业化存在的问题2 1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全马铃薯产业开发从种植生产一加T 转化一市场销售三个主要环节是配套合理、 动转协调、紧密联系的。但长期以来,我省龙头企业与基地、科研几乎谈不上有”。么关 联,加之分散农户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一家一户的多品种零星种植难以与企业需求相协调,导致种薯质量不高,淀粉含量趋减,使马铃薯资源优势得不到合理发挥,在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进程。这样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缺乏有效服务而导致脱节,还没能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从而出现卖薯难、价格低、农民收少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省专门从事马铃薯研究的技术机构少,技术力量不足,新技术推广十分 缓慢,不能满足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的需要。二是从事马铃薯开发工作的科技人员甚 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搞马铃薯脱毒及育种的科技人员不足1 5 名,专门搞马铃薯育苗脱毒的科技人员不足l O 名,加之资金缺乏,整个马铃薯的良繁T 作得不到可持续发展。三是薯类开发政策性差,管理部门功能微弱,薯类开发没有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没 有对全省的薯类生产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总体协调。 2 2 马铃薯专用品种少,种薯不能自给近年来马铃薯炸片和法式炸薯条在中国东南沿海大、中城市成为热销食品,在宾馆、快餐店、酒吧等形成销售连锁,为马铃薯加工提供了另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使选育适合炸片、炸条的专用马铃薯品种的任务尤为迫切。此外,随着马铃薯生产和加工业的不断发展,品种淀粉含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种植品种淀粉含量低,一般为1 4 一1 6 ,不适于用作淀粉加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马铃磐淀粉加T 的发展。同时优质菜用品种的缺乏也制约了冬种马铃薯的效益。福建省缺乏自己的育种队伍,品种主要靠外省引进。由于国内的专用型品种特别是加工用品种缺乏,这必然导致我省马铃薯专用型品种缺乏。目前从国外引进的几个加工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等在我省种植表现产量底、抗性差,而且本省不能留种,缺乏大西洋、夏波蒂高质量的种薯,导致福建省的加工用原料基地难以建立。近年来,冬种区种植结果征明,冬种区科,植的大西洋产量和商品率底,经济效益仍低于普通商品薯。这种局面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我省马9 7 铃薯加工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冬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2 3 产品精深加工滞后,结构单一 欧美马铃薯产业的种植、加工、科研等诸多方面均十分完善,相关产品已多达 2 0 0 0 多种,而我省大多数产区的马铃薯产业还基本停留在原料型、食粮型、菜用型、饲料型,马铃薯产业的商品化程度还很低,工业加工多限于加工薯片、粗制淀粉、制作粉丝、粉条等,不仅数量少,而且加工深度不够,经济效益不高,消化能力有限。其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规模效益、产品档次与马铃薯产业发展要求相差较大,产品的精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与科研、基地、农户之间未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严重影响了薯农的经济收入,也使马铃薯高产高效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2 4 销售渠道不畅,农民收益有限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量增加,农民收获后,立即拉到企业交售,造成马铃薯原料的季节性供应,导致旺季相对过剩,收购吸纳能力有限,特别是在丰收之后,大量的马铃薯低价惜销,乃至无奈作为饲料或滞销腐烂;淡季没有原料供应,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就给农民压级压价,使农民利益遭致惨重损失,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尽管在生产上应用马铃薯脱毒种薯取得显著增产效益,但农民 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也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在马铃薯收获后的分级、包装、保鲜、储运能力和意识较差,在市场上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意识,容易失 去市场机遇,难于寻找到理想的客户,尤其是山区春种马铃薯销售更难,只能低价推销,经济效益低。3 提高福建省马铃薯产业化水平的措施3 1 加强政府职能,搞好马铃薯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政府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职能,围绕马铃薯产业,动员和鼓 励技术服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科技、运销、信息等多方面的系列化服务。一要建立以县马铃薯科研所为主的种薯专营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一些品质优,产量高,市场效益好的名特优薪品种,调整品种种植结构。二要完善现有科技服务体系解决生产、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关键环节的问题,指导农户生产。三要多作广告宣传,提高我省马铃薯及其系列产品的知名度。四要建立马铃薯营销信息体系。在马铃薯种植、收获、加工过程中,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行情,马铃薯产品才有可能占领市场,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对实行产业化经营的经济组织和企业,政府应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优惠。 3 2 加快良种筛选和脱毒快繁研究良种是增产的基础和关键。我省科研部门必须根据不同加工用途对优质良种的要求,特别是还原糖,干物质的含量,并结合适合我省不同生态条件,加快引进、筛选优 质加工型马铃薯良种。目前我省冬春种植马铃薯的主要品种是“克新3 号”、“克新2号”、“紫花8 5 1 ”等。“克新3 号! 、“克新2 号”系7 0 年代引进种植,表现高产、适应性 广、抗病性好、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等优点,但无法解决就地留种问题,每年都需从东北调进种薯,留种薯( 一季留种) 因贮存期长,消耗了大量养分,芽长而且弱难以成一9 8 壮苗。调进种薯,休眠期和生育期长短不一,发芽不整齐,出苗率低,同时种薯的调运也受运输能力的限制。因此,种薯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我省马铃薯的发展。马铃薯种薯退化是由病毒侵染和种薯贮存期太长导致衰老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毒侵染可通过脱毒技术加以解决。利用我省海拔高度差别大、气候条件迥异的特点,可采用一年四繁( 春繁、夏繁、秋繁、冬繁) 的方法加速生产脱毒种薯。夏、秋繁是解决种薯 自留的关键。但是且前夏秋繁的产量低,病害严重,虚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夏秋繁留种的关键技术研究,以提高夏秋繁留种的产量和质量。3 3 实施龙头、名牌战略,走精深加工之路龙头企业对马铃薯产业发展作用举足轻重,福建晋江的亲亲股份、福源公司、福建达利、石狮的禾乃作为马铃薯加工企业,直接带动农业基地约O 4 7 万h m 2 ,连结基地农户4 万多户。其中,福源公司是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该公司从产品设计、研制、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贮存、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秉承“维护至高品质,创造流产品” 的质最方针;公司还不断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执行I S 0 9 0 0 2 质量体系认证的要求;建立健全卫生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卫生注册审核质量标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做好现有企业的改建和扩建,加快产品结构 调整和优化升级,从而延长产业链,提高马铃薯的附加值。产业化经营的龙头是加工。只有深加工才能拉长产业链,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值,也才能使农民增收。 3 4 建立多渠道市场营销体系一是密切关注国内外种薯、加工原料薯和鲜薯的出E l 信息。随着国内马铃薯淀粉和快餐食品加工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优质加工薯原料市场正不断走向成熟。预示着巨大的商机;同时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对于优质马铃薯鲜薯的出口也有一定的优势,应该给予重视。二是培育和健全农产品市场。目前,我省马铃薯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十分突出,生产多根据农民自己对局部市场的了解或领导的主观意识来安排组织生产由于市 场信息瞬息万变,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立相应的营销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信息网络是十分必要的。三是为农民进人市场铺路架桥。建立有效的马铃薯产业协会。通过联系种薯繁育推广企业和加工企业,组织农民根据市场订单和预测开展优质种薯和商品薯的生产。指导农民改变传统的马铃薯生产,适应商品经济时代的需要重视产品的商品化处理,从分级包装人手,提高品质和档次,树立名优品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3 5 加大科技攻关,提高整个产业化的科技装备水平一方面应把研究院( 所) 作为马铃薯的技术依托,将研究院( 所) 和薯农及加工厂密切联系起来,研究院( 所) 负责品种改良和优良种薯提供;耕种机械、贮运机械的研制和推广;马铃薯加工工艺的开发和设备的研制;全粉、变性淀粉等后续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原则,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企业、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