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有制主体地位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公有制主体地位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企业管理 樊鹏樊鹏 20102212293一、公有制主体地位1关于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地位(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实现形式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3)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要注重发展非公有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可以为公有制发展提供多种有效的实现形式;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等等。(4)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要起主导作用。从公有资产占优势方面来看,公有资产的优势,不仅要注意量的方面,还要注意质的方面,从质和量的统一来确定公有资产是否占优势,这就排除了那种只从量的方面,即只从所占比重多少来确定是否占优势的片面观点。从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方面看: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但这主要就全国而言。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在当前,要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弄清上述主体的基本内含以后,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也就清楚了。 “主体”包括“主导”, “主导”是主体的内容之一。如果国有经济不起主导作用,公有制主体地位就不能完整地实现;如果公有制不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根本不可能存在。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意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巩固提供强大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思路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既要表现在数量上,更要体现在质量上。以公有制为主体最根本的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能只理解为数量中占优势,更主要的是理解为在质量中占优势。在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在物质技术基础不完全的基础上,只能建立数量相当的公有制企业。但是,在这个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能仅仅只体现在数量上的多,而是要努力是公有制经济不断的提高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注重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科学管理。加速技术进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样的数量优势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的坚持主体地位。 第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主要控制的行业领域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在其他区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在这样一些基础性、关键性行业,以及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建立一定数量的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国有企业,就能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方向的控制。第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而言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可以有所不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的,不是就某个行业和某个领域而言的。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采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式,全国范围的企业形式多样化,各种经济成分不同,所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应该有所不同,要采取灵活的方式。第四,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不断发展和壮大公有制自身。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就是要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要实现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组合结构从板块结合向有机结合转变。一方面,不能忽视其他经济成分的作用,要积极的引导,合作,利用。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公有制自身。只有发展和壮大公有制自身,才能更好的促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不然,其他经济制度做强做大,会威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会是公有制的控制力减弱,甚至失灵,这些都不利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目标。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战败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的不仅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2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第一,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着力构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的体制,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第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在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培育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向三种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第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深化区域分工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形成工业化、城镇化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国土开发格局。 第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五,加强节能降耗和优化生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缓解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第六,调整内需与外需结构,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长机制。统筹协调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关系,统筹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统筹协调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我国国民经济就必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联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2007 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能偏废,更不能脱离这个大的前提。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才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重大一个是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各种经济转型和经济变革。总之,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来适应中国目前的国情。一切都不能脱离这个大前提,必须遵守这个前提。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又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不能脱离一公有制为主体地位这个前提。必须把两者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