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5 0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园区之理念与营造黄昭瑾( 明新技术学院休闲事业系,台湾新竹县)发展休闲农业园区目前被台湾农政部门与农业学界视为辅导台湾地区农业转型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然而,究竟“休闲农业园区”的实质内涵为何? 在实务上又该如何推动? 目前仍处于创造性定义与操作的阶段。正因为是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各种有利或有害其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做法便可能在此时含混作用其中,甚至造成政策之夭折或质变。因而,如何在此政策推动之初,即对政策概念的本质有所理清,进而据此提出政策推动的规范性原理原则,便相当重要。一、休闲农业园区的政策概念起源休闲农业园区做为一种政策概念被提出,背后应有其一定之发展脉络。掌握该政策脉络将有助于对政策内涵做进一步探讨。笔者以为,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园区政策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受到全球农业休闲产业化趋势的影响,此外,也是跳出以往规模经济思维,朝向精致农业政策的延伸转型,其政策操作的想象则主要是受到农业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至于其地方园区的政策发展理念则是源白于社区营造的启发。1 农业体闲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民以食为天,农业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初级产业,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存依靠。然而,如此关乎人类生活生存的重要产业,如今却必须面临结构性的重大转变,尤其是农业的休闲产业化发展,更是许多国家目前正在进行的一大变动趋势。也就是说,农业不再以生产农作物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是将整个农业生产的环境、过程与产物调整为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为主。这使得其营运的目标、价值、收益乃至形态,均有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而被视为已由农业初级产业转型为三级服务产业。许多国家的农业生产之所以必须朝向休闲产业做调整,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因现代科技的替代效果,由农业工业科技化的生产力替代效果所释放出的农业人力找寻发展的出路;二是国际产业专业分工的影响,在全球资本主义产业逻辑指派下,每一个地方、社区的产业资源分别被重新置放在一个国际产业分工的统筹规划里,许多不具备相对竞争力的农产地被迫必须朝向休闲市场做调整生产外销时,许多原本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国家,便需针对其产业需求另做调整f 三是由于现代人对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渴望,现代化文明固然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物质满足,但一切讲求标准化与效率化的生活与工作型态,却逐渐被人们视之为铁的牢笼而亟欲逃离,并时时向往着新的休闲活动。因而,各种类型的休闲活动应运而生,并形成了全球庞大的休闲产业。休闲农业亦成为其中一大类项,所提供的休闲型态正可以满足人们对既舒适又传统的后现代生活的渴望,而这往往是其他休闲活动所无法提供的。 以上这些时代因素促使许多国家的农业必须另谋出路,并朝着新时代人类生活需求与第一篇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5 1休闲市场需要的方向对休闲产业化进行调整。 2 精致农业的概念延伸在国际产业分工的配置下,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进口国不得不调整其农业发展政策。其中,大量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首先受到质疑与调整,因其无法与土地大、成本低的农业大国相比拟。在此情况下,进口国的农业生存之道势必维系在量少质精的精致化产销思维下,以创造其另一种可能的产业竞争力。以日本为例,自2 0 世纪5 0 年代起,迫于国际形势必须大量从美国进口农产品之后,其农业便逐渐出现空洞化现象。为此,1 9 6 1 年日本政府提出了农业基本法,主张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不能再追求总体的增长,而必须根据地方条件,做具有生产效率的调整,也就是要朝着提高单位生产力与高附加价值的精致化农业型态来做调整( 曾宪明,2 0 0 2 ) 。中国台湾农业面对相同的国际竞争课题,基本上亦是遵循此政策方向在做调整。很显然,休闲农业园区的提出,亦是精致农业政策概念的延伸,同样是强调以更专精、更有系统的营运方式来为传统农业开创不同的附加价值。因此,休闲农业园区里无须困扰于农产品的规模经济问题,只需要专注于具有地方独特性的农产品研究、发展与市场定位等议题。生产力与竞争力的评量,也不在于量多而在于质精,在于其能否引发人们前往休闲的意愿,并满足人们对某种休闲内涵的需求。3 农企业化经营理念的影响对许多农产品进口国而言,农业的休闲产业化与精致化是大势所趋,但农业究竟如何休闲产业化与精致化却是现实中所要面对的具体课题。这往往要加入企业化的经营理念来实际操作。而休闲农业园区的提出,往往是农企业化经营理念之方案构想之一。亦即,农业休闲园区的操作性概念原是期望由企业化经营手段来将农地转变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休闲乐园。所谓企业化之经营理念,一般包括市场化、组织化与专业化等内容。市场化是指企业生产管理必须与市场的需求变化做紧密的产销呼应连结,一切以市场的需求为营运目标及调控的依据;组织化是指整个企业的运作必须依照营运目标做有效的分工合作及资源配置f 专业化是指企业的运作必须考虑产品与人力资源的特殊性,而以相对应的、专业的组织资源来实现企业效能。这些亦是农企业之主要经营理念,其对农业休闲园区政策概念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以中国台湾过去数十年之工业区与科学园区的经验,传统的农园欲转型成为休闲园区,若不加入市场化、组织化与专业化的企业化经营理念与做法,转型恐难成功。因此,在形成休闲园区的政策概念时,恐怕早已将休闲产业的市场想象以及园区经营所需的组织化与专业化构想涵盖其中。4 社区营造运动的启发从农委会所提出的“一乡一休闲农渔园区”的政策计划来看,其与先前的政策辅导理念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差异。以往的观念和做法是期望在各乡镇中重点辅导出某个休闲据点,使人们知道哪个乡镇有哪些适合休闲的好去处。然而这种单点式的辅导建设,无视于休闲农园与所在乡镇之整体关联的做法,遭遇许多批评与发展上的困境。因而,在中国台湾近十年的社区营造风潮影响下,逐渐让农政部门重新认识到地方休闲产业的发展若不能整合地方整体的资源,带动地方社区的投入,其发展必定相当有限,因而将个别农园的发展理念,扩大为以整个乡镇为园区来发展,强调整个乡镇资源的组织营运。尽管园区的政策概念在执行推动5 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上,似乎变得更加麻烦棘手,而且社区营造在中国台湾也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仍有许多问题需克服,但着眼于地方休闲产业的持续发展,农政部门还是做了政策上的调整。二、休闲农业园区的社会本质与产业特性从上述的政策概念中,我们发现休闲农业园区主要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理念以及市场供需调适的产物,该政策的形成不仅具有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性,在概念源起的背景脉络中,我们也明显看到企业经营与社区营造等两大理念在此政策概念上的作用。亦即休闲农业园区概念本身兼具商业性与社会性的价值意涵在里头,而这两种价值内涵目前也是中国台湾传统农村所欠缺而亟欲充实的。就商业性方面而言,休闲农业园区与一般农企业强调市场化、组织化与专业化的经营理念并无太大不同,主要差异在于以往农企业强调个别生产基地的产销效能,而休闲农业园区则更强调地域性整体资源的组织营运;就社会性而言,休闲农业园区作为一种传统农业的转型,其产业特性理应与一般以现代化工商业产销模式所创造出的工业休闲产业:如各类型游乐场、电影、电视及网络等,具有本质上的差异,但针对此方面,似乎并未受到足够的探讨。因此,在实际的政策推动上便很容易陷入经济挂帅的思考习惯之中,用普通性的企业经营理念来进行操作。如此无视于休闲农业与休闲工业之本质差异的营运方式,只怕终将影响到园区政策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休闲农业园区之社会本质与产业特性略作精简之论述。笔者以为,转型自传统农业的休闲农业园区,其休闲价值的来源正在于其与工业化休闲产业内容之差别,而这差别正是蕴含在休闲农业所具有的特殊社会性上。因而,将休闲农业与休闲工业的社会本质与产业特性进行比较性的理清,将更有利于休闲农业园区政策的推动,也才可尽量避免产生各种政策手段与目标的偏误。1 乡村性与都市性虽然农业生产并不一定要在乡村地区进行,但是农业与乡村印象的紧密关联却是毋庸置疑的,而这往往也是农业的具有休闲价值潜力的根源所在。亦即人们对于休闲农业的需求主轴并非来自于对农产品的消费,也不仅仅在于乡村或农业的自然生态景观,而在某种程度上是来自于对农业所在地的乡村生活的向往及其中之乡村性的感动。因为,大多数生活于都市之中的居民,难免会有脱离都市氛围去体验另类乡村生活特性的潜在需要。因此,休闲农业园区首先所应具有的社会特性就是乡村性。但何谓乡村性呢? 黄昭瑾( 2 0 0 1 ) 曾描述的华人乡村社会里传统的合院空间形式与日常生活的展演过程发现,中国台湾传统乡村社会里所具有的乡村性主要有三点:亲族情味的关怀氛围、群我序位的公共特性以及永续定居的人文生态特性。其与沃思( L W i r t h ,1 9 8 3 ) 所形容的都市社会本质特性:传统血缘亲属关系的重要性减少,并代之以工具性、表面性与暂时性的社会关系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此类乡村性是否深厚地涵养于休闲园区之中,将是其是否有别于着重感官刺激与物质消费的都市型休闲工业的主要产业特性和市场定位之所在。2 地方性与去地方性休闲农业园区的另一项主要产业特性在于它非常强调园区的地方性格,亦即“地方”本身即是一个重要的休闲消费目的,而非如一般休闲工业只强调个别休闲产品的效果( 以迪斯第一篇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5 3尼乐园( D i s n e yl a n d ) 为例,通过相同的空间形式、活动内容、卡通偶像以及外围产品等所营造出来的环境意向是相一致的,因此,游客们无论是进入洛杉矶、佛罗里达还是东京的迪斯尼乐园,其所获得的休闲效用( u t i l i t y ) 基本上并无差异。因此,休闲农业园区的推展便需要努力地去发掘属于该园区的地域特色,这包括存在于园区当中的风土民情、人、事、物与地景等等。做为一个园区,若缺少了明显的地方性格,只会变成一个制式化的现代农产品与景观橱窗,在物流便利的当代产销体系中,将很难保有其存在的价值。 3 生态性与反生态性农业以往被称之为靠天吃饭的产业,显示出其与环境生态问的密切关系,亦即农业生产常取用于自然,又必须回馈于自然的生态循环体系。因而,生态性便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属性。同样的,当农业转型为休闲农业并成为一地方园区,若不能保有其自然与人文的生态性,将违反其农业产业的本质特性。相比之下,其他休闲工业就无须特别在意此一特性,甚而常是反生态性的。虽然生态旅游的观念正处于被大力提倡之中,但同样是休闲产业,其所欲呈现的生态与品质等层面上仍是有差异性的。休闲农业园区的重要成就与营运要项之一便是在于建立、维护与提升属于农业产业本质的园区生态性。4 体验性与消费性农业之所以具有休闲产业化的潜力,除了由于它具有呼唤自然人性的乡村性、地方性和生态性魅力,还在于此一初级产业具有独特的生产过程,那是一种直接结合人力、物力与地力而能创造百物的原始过程,既有别于工业化之输送带加工生产,也有别于其他服务业之消费性的送往迎来。这种初级产业的生产特性对大多数早已脱离农业生活的都市居民而言本身即具有巨大的生活体验诱因。然而,此一产业特性往往也因为农业生产力与其获利率无法与二、三级产业相匹比而连带地受到蔑视,甚而荒废。结果,此一农业生产经验的流失,连带的其实也正是休闲农业价值的流失以及农业转型潜力的流失。因为,缺少了深刻的体验性内涵,而代之以各种可以满足现代化生活欲求下的多元消费活动,只会加速休闲农业园区因质变而丧失休闲的市场价值。休闲农业园区之规划与营造休闲农业有别于休闲工业的社会本质与产业特性,因此在规划与推动休闲农业园区的做法上,便不宜随意采取一般科技园区、工业园区或商业园区的做法,而应依循其本质特性来建立规划与营造理念。休闲农业园区计划的第一步便是要为“园区”意义做明确的定位。从休闲农业园区之社会本质特性来看,休闲农业园区之“园区“ 概念,必须是一个具有地方意义的c o m m u n i t y ( 社区) 的观念,而不应只是一个强调专业生产的属于工业特质的p a r k ( 厂区) 概念。此一正名非常关键,因为那将决定园区发展的主要理念与做法,是要选择以社区营造为主、企业经营为辅,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