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输厅关于关于 干部干部职职工工队队伍教育培伍教育培训训工作行工作行动计动计划划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战略,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交通运输部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内交发2014502 号)的要求,结合全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计划。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坚持和树立科学人才观,以建设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三支队伍为主线,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加快培养,为内蒙古“四个”交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基本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交通运输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交通运输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交通运输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坚持服务行业原则。交通运输教育培训工作必须紧密围绕行业发展需求,突出特色,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加快培养行业急需的各类人才,服务交通运输事业发展。- 2 -(三)坚持全面覆盖原则。把人才培养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增强培训内容针对性,实现培训全覆盖。(四)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把人才工作纳入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谋划发展的同时考虑人才保障,制定计划的同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的同时考虑人才措施,使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与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五)坚持整体推进原则。坚持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一起抓,注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带动全区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三、工作目标人才是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我区交通运输从业人员规模很大,但仍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拔尖人才缺乏等问题。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创新型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到 2017 年底,依托行业自身和社会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成厅确定的“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程”工作目标。(一)从 2015 年始在全系统实施大规模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工程,确保用 3 年时间全系统干部职工全员培训一遍。全区交通运输行业现有干部 7528 人,处级以上干部 425 人,科级及以下- 3 -干部 7103 人,专业技术人员 10915 人,基层一线职工 26902 人。确保每年脱产培训调训率,处级以上干部每年培训调训人数不低于 128 人,科级及以下干部每年培训调训人数不低于 1776 人,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培训调训人数不低于 3275 人,基层一线职工每年培训调训人数不低于 5381 人。人均年培训学时数处级以上干部不低于 110 学时,科级及以下干部不低于 90 学时,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 150 学时,基层一线职工不低于 30 学时。经测算,厅三年累计岗位培训投入经费约 2400 万多元,全区约 2 亿多元。(二)全区交通运输行业要用 3 年的时间,学历教育完成专科升本科 11659 人,其中盟市 7959 人,厅直 468 人,企业 3232人;本科升研究生 6930 人,其中盟市 4820 人,厅直 496 人,企业 1614 人。经测算,三年累计学历教育投入经费 7295 万多元。(三)全区交通运输行业要用 3 年的时间,培养 1500 名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经测算,全区三年累计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经费约 180 万元。四、实施计划和主要措施(一)学历教育(一)学历教育1.1.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为进一步提高职工学历水平,改善交通运输系统职工学历结构,从 2015 年开始,大力培养交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形成稳定的研究生、本专科生培养规模,完成厅确定的干部职工学历升级工程。- 4 -(1)充分利用长安大学内蒙古交通厅函授站、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函授站、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心等现有教育机构教育职能,每年培养专升本 2000 人,三年累计培养 6000人。(2)在现有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在区内外高等院校中再确定 3-5 家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覆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以定向培养的方式,每年培养专升本 1900 人,三年累计培养 5659 人。(3)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支持西部地区教育培训计划,继续实施研究生培养计划,每年培养 30-50 人。依托科技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三年累计培养博士生 5-10 名。2.2.主要措施主要措施(1)鼓励干部职工通过成人自考或函授、远程网络教育、电大、党校、定向培养等方式参加学历教育。(2)充分发挥好长安大学内蒙古交通厅函授站、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函授站、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中心、长沙理工大学驻内蒙古研究生培养基地(内蒙古质监局鉴定检测中心)等机构的教育培训职能。(3)继续实施研究生培养计划,对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博士学历、学位的人员给予一定比例的学费报销。对博士研究生在科研项目上给予积极支持。(4)对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人员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申报和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并给予一定比例- 5 -的学费报销。所需经费通过单位自筹和厅专项补贴方式给予解决。(二)岗位培训(二)岗位培训1.1.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根据交通运输发展的大趋势,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要求,多策并举,提升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1)借助信息化和网络手段,利用 “内蒙古交通运输行业在线教育平台” ,通过视频网络在全区交通运输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范围内开展岗位培训。每年基层一线职工培训 5141 人以上,每年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人数为 2000 人,三年累计培训 14823 人。(2)采用送培和自培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每年处级以上干部培训调训人数不少于 112 人,科级及以下干部培训调训人数不少于 2347 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调训人数不少于 1609 人,基层一线职工培训人数不少于 3827 人。以盟市、企业自行组织为主。 (3)利用交通运输部支持西部地区教育培训计划,按照培训名额分配,做好学员的选派工作,落实好各培训项目的参训人员。每年科级及以上管理干部调训 50 人以上,每年专业技术人员调训 30 人以上,三年累计调训人数达 240 人。2.2.主要措施主要措施(1)加大全系统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以内蒙古交通运输培- 6 -训中心为龙头,集中力量把内蒙古交通运输培训中心建设成为全区交通运输行业干部职工教育培训的主基地、接受教育培训的主渠道、网络体系的联络中心。二是建立交通运输教育培训区域分中心。选择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巴彦淖尔市交通培训中心为结点,辐射东部、西部的交通运输教育培训。三是加强各地区交通运输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专门成立机构,选配精干人员,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高校或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作为培训基地。四是充分挖掘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资源,开拓更广泛的教育培训空间。(2)以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采取倾斜政策,支持科研骨干潜心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利用交通运输部交通科技项目实施的有利契机,实施全区交通运输系统人才培养计划,在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科教经费计划中专项列支人才培养经费,对一些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有培养前途,发展潜力较大的技术人员,在素质提高方面给予积极的扶持,有重点地培养我区的科研学术带头人。(3)依托北大、清华、北京交大、长安大学、内蒙古大学交通学院等区内外各知名院校、培训机构,每年组织有关人员到相对发达的地区举办专题研讨班,通过走出去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理念,提高干部职工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依托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的平台,对中高级特别是高级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进行国际培训。加强与区外科研院所和交通运输企业- 7 -的合作,互派优秀的企业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4)充分利用行业院校、职工培训机构的人才优势,联合行业中介组织、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发基于真实岗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培训资源包,建设一批优质网络培训课程,为广大在职人员提供更为便捷的网络教育服务。(5)充分发挥交通运输部“1+32”平台和“内蒙古交通运输行业在线教育平台”资源优势开展培训。(三)技能人才培养(三)技能人才培养1.1.培养计划培养计划每年培养 500 名以上高技能人才。以盟市、企业自行组织为主。2.2.主要措施主要措施(1)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通过职业技术大赛、岗位练兵等,加快建设一支高技能的交通运输职业技能人才队伍。(2)在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全面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对参加职业资格鉴定的人员给予政策支持。五、保障措施(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 8 -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人才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各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和人事人才部门之间的沟通,建立起各部门相关资源整合利用的经常性协商渠道,实现各部门之间在重大项目实施、科研基地建设、优秀人才培养等方面政策的有效衔接,协调解决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出好人才、用好人才的一体化政策大平台。建立健全行业人才工作联动机制,重点针对优秀拔尖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发展的目标任务,调动全行业力量,组织开展专题性研究和座谈,建立健全促进各类人才发展的政策与机制,有效推进规划目标任务的实现。(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按照“以用为本”的政策导向,制定依托重大建设工程和重点科研项目培养与使用人才的倾斜政策,完善学术活动资助政策、国内外研修资助政策和导师带培津贴政策等,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坚持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全区交通系统各单位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和人才管理规章。对那些基础条件好、热爱本职工作,业务能力较强的人才重点培养。对重点培养的人才加大工作任务,每年提供外出学术交流、中短期培训的机会,包括相关单位要开放人才培养环境,互派人员进行实践锻炼,即相互选派培养对象到对方单位从事实际工作,使其积累工作经验开阔视野,并在实践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每个用人单位还要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人才培养协议,选拔重点培养人员进- 9 -修与研读。(三)强化人才资金保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资源优先开发” 、 “人才投资优先保证”政策,加快建立稳定长效的资金渠道,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比重。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人才工作实际需要,积极争取在政府公共财政预算中,建立交通运输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用于深化人才发展问题研究和开展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强化人才发展的资金保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