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1 -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与新闻传播大家知道,当今人类社会有三大趋势,一是政治多极化,二是经济全球化,三是社会信息化。 这三种趋势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使得人类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新闻,通常被认为是“新近发生 的事实的报道” ,在上述三大趋势的作用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新闻传播实践发展到今 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这一时代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首先是信息传播形态上的变化,这 些变化包括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这样三大基本动向。信息化指向传播内容变化,数字化指向传 播技术变化,全球化则指向传播内容及传播范围的变化。以下我们就在对这三大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的基础上试图对未来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势作出把握。 一、信息化一、信息化 最早提出“信息社会”的是日本文明史论学者梅卓忠夫,他于 1963 年发表了情报产业论 一文(日语中没有“信息”这个词,通常所说的“信息”在日语中一般叫做“情报” ) ,第一次提出 未来社会将是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社会的观点。以后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阿尔温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 、 第三次浪潮 ,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 活的十个新方向等著作中对信息社会特征进行了深入描述。 信息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从信息产生的源头到加工生产,再 到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变。 在信息源头方面,人类早期生活在一种比较简单、封闭的状态里,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仅 信息的内容范围狭小,而且信息的产生量和需求量都很少,信息传播技术也比较简陋,容量十分有 限。根据人类学家的调查研究,人们在早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使用了口头传播(通过口头语言传 递新闻,是人类早期传播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口头新闻的特点是口耳相传,直接、简明、快捷。大 家都熟悉的马拉松赛跑,就是为纪念公元前 490 年,希腊的一名战士为了向国人传递战胜波斯入侵 者的喜讯,长距离奔跑终致力竭身亡这一壮举而设立的) 、信号传播(通过传受双方事前约定的信 号快速地传递某种信息,中国古代的烽烟报警和非洲土著的鼓语就属此类) 、符号传播(通过图画 或者某种实物的暗示传递信息。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就有关于原始人用绘画方式进 行信息传播活动的记录) 、文字传播(以文字作为传递信息手段的文字传播,它的产生极大地促进 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不仅 在当时,直到今天,文字传播仍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 经过千百年来的演化和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完全处于一种高 度分工协作状态,社会结构已经发展到了非常复杂的程度。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整个人 类社会的联系程度正不断加强,而信息作为联系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纽带,其增长方式也发生革 命性变革,出现了海量信息。对信息数量的极度增长,有人称之为“信息爆炸” 。与此同时,新闻 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和扩大,出现了所谓泛专业化、公众化的倾向,比如除了政治新闻、经 济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之外,娱乐新闻、市井新闻、百姓见闻、奇珍异闻,都纷纷在各种传 媒上亮相,争艳斗妍。这些东西是不是新闻?比照原来新闻的界定(事实说、事实传播(包括事实 报道)说、信息说)来看,就存在问题。如娱乐新闻中的明星新闻,有的反映的是事实,有的则是 未经证实的传闻。要说这些东西是“事实信息”或“事实的信息” ,更是不妥。因为,它们的传播 不是消除了“不确定性” ,而是增加了“不确定性” 。对这类东西,为什么世界上的传媒都热衷传播, 我国的传媒亦趋之若骛,就因为有不少受众喜欢。他们为什么喜欢,就因为明星们的新闻可以满足 好奇心,使人获得情趣上的满足。上述市井新闻、百姓见闻,奇珍异闻等之所以为受众所欢迎,亦 是这样。如果要承认这些为受众所喜欢的东西是新闻,那么,新闻的外延就应包容内涵就应给以反- 2 -映。再比如近年来兴起的论坛(BBS) 、博客(当然,还有手机短信) ,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同样 非常难以界定,但不可否认,论坛、博客流传很快、很广,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据称,九江的“11.26”地震,第一时间报道的就是论坛。伦敦地铁爆炸案的第一时间报道也是论坛,一些照片 还是亲历者用手机拍摄的,这些事件的新闻发布人在第一时间都不是专业新闻机构。 “信息爆炸”使得人类生产、加工、传播、接收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发达。具体表现为:在信息 传播的源头上,所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全面,获取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捷、高效(比如我们 看到越来越多的重大社会事件采用直播方式,比如每年的“” ,三峡工程合龙,香港澳门回归, 南极探险,主峰登顶,神五神六上天,重要体育比赛等等,除电视直播外,广播电台、互联网度参 与了直播。今年还有一个新的动向,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对国务院有关会议进行了直播) ;在信息的 加工上,处理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效率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追求检索和管理的方便和有序;在 信息的传播渠道上,传递信息的通道越来越宽畅,容量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在信息的接收上, 接收信息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快捷和方便,而且效果越来越好。总之,在信息社会里,从源头 到加工,再到传播,信息的数量和循环速度大大提高,这是我们对信息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 二、数字化二、数字化 数字技术诞生的道理很简单,信息丰富了,数量增多了,就需要有足够大的容器才能盛放得下。 数字化是与信息化相匹配的。 数字技术的核心是记录方式的改变,与模拟技术和物理记录方式相比,数字技术以无形的“比 特”为单位记录信息,使信息的物理保存方式大大压缩,记录和传递信息的容量得到极大扩张,从 而为海量信息的采集、整理、保存、传播、利用提供新的可能。 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信息的物理记录方式,对人类活动来说,更意味着压缩了信息交流的物理距 离。 “在数字化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8 页。)由于数字技术这种无与 伦比的先进性,数字化趋势就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 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对抗大自然的力量一样” 。(同上,第 269 页。) 面对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国内有学者将未来信息传播方式概括为“六化” ,传媒网络化、信 息多媒体化、通讯移动化、服务个性化、管理现代化、技术趋同化。(孙宝传:新世纪新闻传媒 技术走向 , 中国新闻科技2001 年第 1 期。)而尼葛洛庞帝更是深刻地指出:“数字化生存有四 个强有力的特质,将会为其带来最后的胜利。这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 权力。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9 页。) 数字技术不仅仅指互联网,也包括即将来临的数字电视。数字技术与网络媒体密不可分,网络 媒体信号源和接收器合一的特点使它在信息增长方式上与传统媒体形成了本质区别,传统媒体主要 是以少数职业的媒体工作者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加工、分类和传播的,而网络媒体则是由全世界、 甚至全人类共同参与完成的。尼葛洛庞帝说:“互联网络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因为它是一个遍及 全球的大众网络,而且也是因为它是在没有设计师负责规划的情况下,自然演变而成的,就好像乌 合之众般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没有人发号施令,但是到目前为止,它所有的部分都日渐进步,令人 叹赏。 ”(同上,第 211 页。)在自组织力量的推动下,各种信息来源被不断地整合到网络世界当中, 这种信息增长方式已经让人们隐约地感觉到,网络媒体存在着将人类世界的全部信息“一网打尽” 的可能。 网络媒体信息增长方式的革命,更使人们对信息的接收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说,对最早 的报纸,个人可以一个字不漏地接收其版面内的全部信息,对广播电视来说,如果个人愿意的话, 仍然有接收其全部信息的可能性。但是到了网络媒体时代,个人无论如何努力,其阅读、接收信息 的速度永远也无法赶上信息增长、发布的速度。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每个人只能选择沧海一粟,也 许只有上帝才知道那里的全部信息是什么样子。 三、全球化三、全球化- 3 -全球化首先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出现的一种社会倾向,然后才是一种信息和新闻 传播倾向。 许多年以前,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就提出了“地球村”这一概念。麦克卢汉认为,随着传 媒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时空距离将被大大压缩,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像生 活在一个村落里。大家最近都在看世界杯,我在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想法,地球真的变小了,地球真 是一个村庄。目前全球化进程正是麦克卢汉预言的现实写照。 关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一位美国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理论社会学家吉登斯教授)是这样来 定义全球化的:全球化是“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 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连结,并不 断在全世界范围内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 其实,全球信息传播的冲动在人类内心世界中已经潜藏了很久。中国古人就有“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的梦想;“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简单信号系统开始,到今天的全球社会中的传播 技术创新,在这两者之间可以听到连续性的回声” 。(美叶海亚R 伽摩利柏:全球传播 ,清 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 页。)而当现代传媒科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有能力对人类赖以 生存的地球进行信息全面覆盖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推动下,这种技术的可能就转变为 现实。所以,全球化是人类信息传播的本能和传播技术提供的可能性相结合的必然。 “远程传播一 直是人类关系方面的许多变化的一副催化剂。通过各种传媒技术,这些变化的积累效应是对空间和 时间的重新界定,增强了全球互联方面的即刻性和透明度” 。(同上。)尤其是网络技术无与伦比的传 播优势使得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因特网上数以百万计的频道和全球交互视窗系统,使 一个人不分国家和种族,都可以在因特网上自由地获取和交流各种信息,因特网将人类带到了一个 交流的奇迹状态,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特别是随着宽带无线技术的发 展及 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 无线应用协议)的诞生,为互联网的无线宽带接入奠定了 基础,这就更为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上网接收全球信息提供了便利。 四、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四、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在对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发展动向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接下来,我们需要思 考的是,信息传播的这些趋势对新闻传播活动意味着什么?会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哪些变化?总体 上看,这些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对客观世界真实状况的反映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新闻信息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状况的反映,最早对新闻媒体反映能力提出质疑的是美国著名新闻 学者李普曼,他将媒体营造的世界视为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但是这两个世 界在真实、完整程度上相去甚远。 李普曼曾将新闻报道比喻成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明处,然后再 去照亮另一个,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全世界,原因在于社会和新闻机构没有完备记录 客观世界变化的能力。他说:“新闻界能够为报道更大范围的真相而斗争。但在当今社会真相被有 机化的状况下,新闻机构的力量尚不足以逐版逐篇地提供公共舆论的民主理论所需要的知识规模。 因为新闻机构所面对的社会是一个对各种支配力量没有完备记录的社会。认为新闻机构可以孤 军奋战记录这一切的说法是错误的。 ”(美李普曼:公共舆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85 页。) 李普曼虽然对新闻机构完整反映世界的能力提出了怀疑,但是他并没有彻底失望,而是提出了 这样一种设想:“救治之道在于建立一个系统分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