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劲与中气之关系 马国兴或问:您在“气力、力气”辨一文中,阐发了“劲与力”的区别,并说传统拳术崇尚“内劲”而不崇尚“力”。然“内劲”与“中气”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劲、气、力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答曰:孙禄堂先生所说“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拳曰内劲。”点明了谈拳术攻防时以“内劲”而言。孙先生又描述了“内劲”的性状:“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掺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也。”此言论明了修炼传统拳术以“中和之道”来论,即“中气”。实际上是阐明“内气、外形”的相互为用的“主从”法则。故有“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掺入其中”的描述。陈鑫在论“气”一文,阐发的最明确,曰“何谓气,即天行健。”一个行字,天体自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气也,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加以直养而无害即是乾坤之正气。如以天人合一之理论理解“乾坤正气”,即:肾气为坎中一阳,心气为离中一阴,一阴一阳交合,是为乾坤正气。以此正气与外形之相合,则可做到“天行健”。是谓:“一个行字天体至健。”此“天体”乃言自身“气、形”合一之体。故可知“中气”非单指“内气”而言,但必有“内气”为主,才能“内清虚、外脱换”。不至有“横气”,不至有“杂气掺入”。前贤分析至细密,可循理而知之。此乃虚化外形了。横气,即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之横气。使用横气者,全仗年轻身体强健,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对手,失败者多,即间获胜,是因为力气过大,偶然胜之。遇到行家里手,力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演习攻防技法,亦能打人,但能屈人之身,而不能屈对手之心。此横气,即力气也。浩然之气,大约涉于刚一边,因孟子言气象,至大至刚。耍拳能亦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夫则几乎中气矣!如果单言内气者,其至大至刚,乃针对“外形”的至柔而说的。如有“内气、外形”结合而用的拳势中,显露内气的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之象,自非“中气”了。故曰:执浩然之气者,技过乎大半,需加涵养功夫,才能达到“中气”的艺境。前贤所论至精已!中气:中是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此言已经说明“形正气顺,势正招圆”的机制了。“中气”乃“气形”合论之说法。故有下边之论述:“以理言气,是天以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有是形,即有是气,是人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也。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气非理无以立,理非气无以行,气与理而相需者也。理有其偏,气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参焉!气之偏,横以行焉,惟两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气。”此乃先以理气之关系而言,定“中气”之名义。下面又充分的论述“气与形”的关系,以申明“中气”之运用。“中气”即易经所谓“保合、太合”之元气也,气不离乎理,言气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运气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气之附庸于形者。大略言之,气之在体,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气一发而能听命者肾中之“志”,心机一动,志则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往焉,且各有各体之精而随各体所往之地位而止也。此是一齐俱到,有分先后,有不分先后。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各种拳势之运用,在于有心与无心之间。说合,上下内外一齐合住,且官骸之精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悉之或差。心即大体,官骸即小体。德即大体,小体中当然之理也。心机一动,百骸听命,非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此所谓“中气流形一气贯穿者如此。”上论言明“中气”之用,下面又论“中气”之功德。 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只正气。”能用此气以行乎“全身”,天下未有穷之者。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不中故也,涉于偏倚,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此“气”之贵乎得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气行于官骸之中,是当中之中。中气之中,无过不及之理,宰乎“刚柔”得中之正气,元气)从其注文中,可以知道:“刚柔者,气、形也。”“气与形”得“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是谓“中正之气”,简名曰“中气”。即谓之“中和之道”。即“内气、外形”刚柔得中之正气,则具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用”。是谓“中气”的中正、中和之功夫。即“以柔用刚”之“刚中”之气,是名“中气”。至于“中气”能令对手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者,不敢乱动,几乎手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对手,对手自是心已服之。通过以上引用孙禄堂先生和陈鑫先生的语录,就可以知道:“内劲、中气”是言说的一回事,皆是“气、形”得“中和之道”而说。内气,乃丹田元气所修炼的气样化物质,名为“内气、中气”;外形的“筋劲、骨力”经过“脱拙换灵”后,与“内劲、中气”相互结合为用,合一而论,亦名“内劲或中气”。此时的“内劲、中气”乃指“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刚柔得中之正气”。是指“内气、外形”合一之中正之气势而说的。故习拳者应明白概念的层次所指,便习之有路了,便可循层次而升华。因具备“内劲或中气”的拳师,在与人较技时,尚德不尚力,顺随为法,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故对手无不被制,因其“穷”也。由于涉于偏倚,有过或不及,故穷而不能变通之故。尚气力,尚力气于此可知了。故可以知道:前人论拳,崇尚“内劲、中气”皆谓之为“中和之道”,得此者,便是功夫。凡拳术大家皆不尚力。所谓力者,即“血气之横硬者”,行家称之为“僵拙的筋劲骨力”是也!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家拳法”皆为不尚力的拳法,即“阴衰阳兴”为法则。依此而修方为“内劲、中气”中和之道的“虚灵妙境”之功夫。此可谓:劲、气、力三者的关系已经辩论的清楚了。至于修炼也要明理、知法,按法而修,循序渐进,假以时日,方可获得“内劲或中气”的真实功夫艺境。然而,需要说明的是:“气沉丹田德润身”的“德”,即“内劲”的修炼,必有千日之功,方可在体内独立存在,才能运行自如。而拳势攻防招法的操练,敏者一年便可纯熟。故此可知,能达到“中正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虚灵妙境的中和之道的功夫,必然要三年以上的期限。功夫修炼勤奋者,思悟敏捷者,又经名师真传者,最早也要三年时间,过去所说“太极十年不出门”是说,一出门便已成神手,包括在江湖上历练经验的学习。我所说单纯是从功夫层次的角度,三年到五年也就够了。这是指专业修炼而说的,业余修炼者最早也要五年为期了。还是那句话:愿各位修炼“尚德不尚力”的拳术功夫,必有所成,此言不谬矣!可有前贤之论为证。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2000 年 06 月 05 日 本帖最后由 renju_0571 于 2011-8-5 01:53 编辑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