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 1、利他者因素利他者因素1 1、性别、性别一位汽车抛锚者站在路边等待帮助“此时,便可以看到助人行为的性别差异“停下车来 询问情况的人多为男性,如果等待帮助的人是女性,停车询问的男性会更多“.那么,上面的情 况是否说明男性比女性更为乐于助人呢?心理学家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不管男女,都有乐 善好施者,但是,在众多类型的亲社会行为中,男女在一些方面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所有的文 化中都阐述了男性和女性的不同的特质和行为规范,男孩和女孩就在学习这些规范中成长. 在许多文化内,男性的角色包括成为侠客与英雄;而女性则被期待成为关心他人的人,重视亲 近的!长期的人际关系.一个和恐怖分子搏斗的英雄常常被认为是一个男性,而长期照顾一个 孤寡的老人常常是看作一个女性的作为,虽然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存在和坏人搏斗的女性,照 顾他人的男性,但这毕竟是少数“在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等单位所组织的/第九次全国见义勇 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评选表彰活动 02 中,共列出了 61 位候选人,其中,男性 55 人,女性只有 6 人“.对于汽车抛锚者求助的事例中,心理学者这样解释男女行为的不同:人们形成的习惯观 点是女人不会修理机器,而男人都以扶助妇幼为荣“女人多不停车,因为她们习惯认为不善于 修车,也不敢冒险停车,怕被藉故抛锚的陌生男人抢劫迫害.2 2、年龄、年龄己有研究表明,儿童很早就已表现出利他行为。 12-18 个月的孩子偶尔也会把玩具给 同伴玩,他们甚至会试图帮助父母做清扫、除尘或放置椅子等家务活。 Waxler 等人利用 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 2 4 名 12-30 个月儿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3 岁 以下儿童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利他行为,尤其是 20 个月以上的孩子,通过逐渐意识到 别人也会有痛苦,从而做出更多适当的行为帮助。许多研究表明,利他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如 Rushton 研究了 7-11 岁儿童的捐赠行为,发现 1 1 岁 儿童的捐赠行为比 7 岁儿童的捐赠行为多。Benenson 等 人对 4 岁、 6 岁、 9 岁儿童的利他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年龄较大的儿童有更多的 利他行为。但也有研究表明利他行为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出直线增长的趋势。如 Eisenberg(1988,1990)指出,安慰其他儿童的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Staub 认 为,5-8 岁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 9-12 岁儿童的助人行为则是呈下降 趋势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许多学者认为,人格特征与利他行为存在一定关系,即存在一种利他人格。 Staub(1986)研究发现,人格问卷中的利他指标与一定情境中的助人行为呈正相关。特定的人格特征使人们倾向于在一些类型的情形下作出帮助,而在另一些情形下不予 帮助。Eisenberg 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观点,即利他、他人取向的人格特征在某 些情境中促进了利他行为。 他们认为,确实存在一种利他人格,利他人格要实现有意识帮助困境中他人的作用,部分 是以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需要帮助的人做出的同情性反应为中介的。有研究发现,具有较 高的积极情绪性、共情能力和高自我效能感的儿童更关心人,也更容易表现出帮助行为;爱 社交的学前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不爱社交的学前儿童表现出很少的利他行为 。那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如果认为助人能够得到社会赞许的话,就会迎合他人期望从而显 得乐于助人。有着强烈的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富有爱心和道德感的个体与没有这方面信 念的个体相比,更可能自愿提供帮助 。还有研究表明,信任他人的人比不信任他人的人更 容易表现利他行为,内控者往往有更多的利他行为。助人者的心境助人者的心境研究也发现,积极的轻松心境能够显著地促进利他行为。为什么积极的心情更乐于帮 助别人呢?有研究者认为,积极的心情会产生积极的想法和积极的自 尊 ,从而导向积极 的行 为。也有人认为好心情影响人对情境的理解,心情好的时候更易回忆起积极的思想、 经验和情感,其中可能包括积极的助人经历,因此就很可能促使人们做出助人的决定。消极心境对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有研究表明,内疚感 (guilt)能增加 人们的利他行为。 有研究者认为,当我们犯下的错误被他人知晓时,我们就更加想要用助 人行为来挽回我们自己。即使我们的内疚感是他人所不知晓的,我们也会以行动来减轻它。 但是,如果让内疚者有机会忏悔时,利他行为又有可能减少。还有研究发现,消极心境对 儿童和成人所起的作用不一样。消极心境能减少儿童的助人行为 ,但增加了成人的助人行 为。其原因是当成人处于内疚、悲伤或其他消极心境时,助人行为有助于抵消不良的感受; 而助人行为对儿童不能起到类似的奖赏作用,儿童并不能从助人中得到很多快乐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观点采择 (perspective taking)即“从他人看世界” 、 “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是指 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并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作出 准确推断的能力,它包括考察他人的态度、观察他人的思想和情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等等。观点采择能力是利他行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认知因素,它可以预测儿童的利他倾 向。3一个高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只要被断定为能够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他或她就可能 会表现出利他行为,并自信拥有助人所需要的技能。 Moore 通过元分析发现,观点采择和 利他行为之间呈高相关,观点采择与利他行 为的联系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愈来愈强。Crusec 和 Lytton (1988)的研究也证明,通过对儿 童进行观点采择训练,可以提高儿童的利他性。道德判断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认知,对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 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国外学者对道德判断水平和利他行 为 之 间 的 关 系 作 了 众 多 研 究 。 Rubin 而且,观察者的心跳频率加快得越多,她从椅子上 站起来的速度就越快“换言之,观察者的生理(移情)唤醒的强度与她后来的助人行为有 紧密的联系“.尽管如此,并不意味着移情与随后的利他行为有着必然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 研究视角出发,对移情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假设 理论“2 2、被助者的特征被助者的特征性别性别性别因素也影响助人行为的出现。 伊格列(Eagly 1986)等人发现在危险出现时, 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可惜的是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 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与男性的这种偏好不同,女性助人者的助人行为则不受求 助者性别的影响,并且在特定情境下女性也会有较高的助人倾向。比如有人就指出,指出, 他人所需要的帮助是同情等社会与情绪支持时,女性的助人倾向比男性更大。性别也是影响助人行为一种因素.在危急情境下,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可惜的是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那么,男 性助人者的动机是不是跟浪漫的性吸引有关呢?为了验证是否如此,Pyarbyal(1965)做了一 个实验室研究,研究者安排一些本科生看有性内容或者没有性内容的录像带“当一个女性研 究助手/不经意0打翻一叠纸时,与那些观看没有性内容录像带的学生相比,那些看了/有色0 录像的学生更愿意出手帮助她,而且他们帮助的时间也更长(6分钟),而在帮助打翻纸的男性 助手时30秒的时间就搞定了“与男性的这种偏好不同,女性助人者的助人行为则不受求助者 性别的影响,在打翻纸的研究中,看不看色情录像带对女性被试的助人行为没有什么影响,求 助者的性别也没有对女性产生影响“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女性也会有较高的助人倾向 “比如 Shumkaer(1991)指出,他人所需要的帮助是同情等社会与情绪支持时,女性的助人倾 向比男性更大“,在很多社会文化中,同性恋是不为一般人所认同的,那么,在求助的情境下, 他们是否会得到更少的帮助呢?Shaw 等人(994)的一个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实验中,研究 者采用了让一位男性实验助手自称/麦克0,他随机拨打一些电话号码,然后陈述下面事实:他 说他用身上的仅有的25美分硬币来打电话,但是却拨错了电话号码“他现在的汽车轮胎漏气 了,因为打完这个电话后就没钱了,这样他就无法告诉自己的朋友在约会中将会迟到“麦克请 求对方替他拨打一个电话,告诉他的朋友,他将不能及时赶到庆祝他们相识一周年“麦克提供 给对方的电话号码是另一位研究助手的,这样实验者就可以确定事实上打问了多少电话“研 究者在实验设计中的关键一点是/麦克0向对方所说的白己的朋友的名字有不同的安排:一个 名字是/Lias0,女性的名字标志他是个异性恋者;另一个名字是/Rikc0,男性的名字说明他是 个同性恋者“研究者以这样的安排来观察人们对一于相同困境下的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行 为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在接听电话的所有人中,有70%的女性和90%的男性都很乐意帮助/麦 克0打电话给他的女友;但是,只有35%的女性和30%的男性愿意打给/麦克0的男友“很明显,这 些随机抽取的市民更愿意去帮助一个异性恋者,而不是同性恋者“。魅力和人品魅力和人品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人们对他人的喜欢与否一开始便会受到像外貌与相 似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在本森 (Benson 1976)等人的一项现场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份填好的入学申请表放在机场的公用 电话厅里,申请表上面已经贴好了邮票,只等寄出。研究同时操纵了外貌特征这一变量: 有时申请表上贴上很漂亮的照片,有时则贴上不漂亮的照片。结果证明,照片上的人无论 是男是女,只要漂亮,人们更可能帮他或她寄出申请表。相似性相似性除了外貌的因素,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对助人行为的发生也很重要。艾姆斯威勒 (Emswiller 1972)在一项研究中以嬉皮士为被试,研究他们的助人行为。研究中他把助 手打扮成“嬉皮士”或“正直的人” ,结果发现:77%的嬉皮士帮助了同类,而只有32%的嬉 皮士帮助“正直的人” 。来自同一国家,具有某些相似的态度等都能促进了助人行为的产生。 有的人对照片上看来具有某些自己特征的同伴更信任,也更慷慨。值得帮助的人值得帮助的人一个人是否会得到帮助也部分取决于他是否值得帮助。我们更容易帮助那些我们认为 她们自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求得帮助才能摆脱困境的人。再有,你可能更会帮助 因为家里有要紧事而缺课的同学补习功课,而不能是出去度假而不能按时上课的同学。 。又 比如在路上人们大多会去帮助一个因生病而晕倒的人,而不太会去帮助一个躺在地上的醉 汉。维纳(1980)通过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同学是由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如教师讲得不清楚而借笔记,他们较为乐意把笔记借给同学;但如果是由于可 控性的原因,如从不好好记笔记,则他不大乐意将笔记借给该同学。假如一个人能借自己 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人们便不会去帮助他。 3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物理环境物理环境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象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音等都对 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着影响,卡宁汉姆(Cunningham 1979)就用两项现场研究证明了天气 在助人行为上的效果。在第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走向行人,让他们帮助填写调查问卷。结 果发现在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条件下,人们较为愿意去帮助他人。另一项研究是在 一个与天气关系密切的露天餐厅进行的,卡宁汉姆也发现,在天气好时人们付的小费也较 多。除了天气,人们所处的社区大小也影响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有一 个刻板印象,即大城市里的人不友善,也不乐于助人;而小城镇里的人则是既合作又乐于 助人。欧尔(Houre 1978) 、考特(Korte 1981)等许多研究者指出,在帮助处于困境中的 陌生人时,城市大小确实有不同的影响。阿马图(Amato 1983)通过调查55个澳洲社区中 人们的助人行为,发现在他所设计的五种情境下,小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