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第9页 / 共15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古诗饮酒饮酒 (其五)与(其五)与行路难行路难 (其一)比较阅读(其一)比较阅读1、教案背景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 课时 3.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李白生平经历; 与同桌合作,将两首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标注有疑难的地方。2、教学课题教学课题 1、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了解两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和不同艺术风格。3、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 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 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 恕罪人” ,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 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行路难”多写世道艰难,表达离情别意。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蘅塘退 士辑选其一。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 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 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 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4、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古诗文的教学重在“诵读” ,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学习者 两首古诗应以朗读,背诵为落脚点,在诵读中感受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 想感情。另外,还应颠簸学生抓住句子的关键词语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尝试口 头表达出所想的画面。最后通过了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之处,进一步深化对两 位诗人的诗风,性格特点的理解。 5、教学过程【学习饮酒 】1.激发兴趣,直接导入 请同学们来帮我一个忙,为一位古人制作一张名片,课件出示: 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 潜) ,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世称“靖节先生” ,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诗派:田园诗派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读书,饮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菊花 著名作品:桃花源记 、 归园田居 、 五柳先生传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著名诗作饮酒 。简介写作背景: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 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 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 恕罪人” ,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 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http:/www.5156edu.com/page/06-03-16/5623.html (2)学生听,标生字字音,划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 (4)指名朗读,进行朗读指导。3.研读赏析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 自偏”?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 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 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 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也可以作用于环境,如果一个人 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既保持内心的宁静,那么虽处闹市犹居幽谷。“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比较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见”是无意中的偶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南山的美景正 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而“望”却是 眼睛有意盯住看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 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 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 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得意而忘言” 、 “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似。【学习学习行路难行路难 】1.过渡语:陶渊明再乡村过着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饮酒作诗,种花赏景,远 离了尘世的喧嚣,污浊的官场,好不惬意。三百多年后的唐朝时期,有一位诗 人,他满身才华,诗风自成一派,嗜酒如命。一日朋友为他准备的一桌美味佳 肴,他却对酒停杯,这是怎么回事呢? 指名说说对李白的了解。最后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李白名片: 李白,字( 太白 ) ,号(青莲居士) 他少有大志,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 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 著名作品静夜思 、 赠汪伦 望庐山瀑布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有人说读李白的诗歌,如嗅花香,如饮佳酿,如品甘泉。朗读时注意重音、节奏、情感、意境的结合。要善于借助诗中具体可感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读出诗人的情感。播放课文配乐朗读:http:/www.xiexingcun.com/Poetry/13/mydoc000.htm斗斗(du)十千 冰塞塞(s)川学生朗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3.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如音乐一样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急迫的高低变化,感悟在波澜起伏中蕴含的诗人跌宕的情感。4.齐读诗歌,探究学习。(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 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 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 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 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 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 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 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 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5.探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深层含义。 (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 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 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6.情感主旨这首诗感情跳跃,一波三折,情感由“迷茫”“希望”“失望”“希望”强烈的表达了诗人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表现了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在悲愤中仍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情怀。7.小结行路难特点。a 真情流露,一波三折。b.巧用象征,暗示人生。c.引用典故,含蓄作比。d.用词形象,生动可感。人生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暗礁,怎能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挫折我们应有李白的胸怀。请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比较两首古诗抒发情感的异同比较两首古诗抒发情感的异同】陶渊明的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这首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 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明确: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 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 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 “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 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 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高呼 “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平之气溢 于言表。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 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 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赛背古诗,积累记忆赛背古诗,积累记忆】6、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 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 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 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陶渊明和李白的理解与解读 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课堂上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 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 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 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 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者,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 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 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最后,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处,设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诗的写作背 景和主旨,把握两位诗人各自抒发的思想感情。 饮酒饮酒、行路难行路难(人教版八年级必修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饮酒、行路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设计: 饮酒 一、导入新课:(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后来,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学生明确: 本诗分为两层。 14 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 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