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阳阳城城县县水水土土保保持持产产业业化化现现状状及及发发展展对对策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市场竟争日趋激烈,小流域经济面临许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广大群众有很高的治理开发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对产品的开发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小流域产品具有质量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存在规模小,开发不足的劣势;一方面开发产品的总量在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初级产品很难进入市场。分析新形势、新的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小流域治理开发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即立足于国土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区域布局,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在遍布千山万沟的小流域里培育主导产业,开发品牌产品,才能实现小流域的经济效益,进而实现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要把水土保持作为一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来办,而且要作为一项振兴区域经济的大产业来抓。实施水土保持产业化,是小流域治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体现和途径。水土保持产业化是在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水土流失的土地资源上,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实施综合防治与开发利用,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建立和发展具有适度规模和市场优势,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水土保持产业包括在实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中建立的第一次产业(种养业)和水土保持部门为发展水土保持事业而刨办的第二次产业(加工业)、第三次产业(商业、运2输业)我县水土保持产业化现状及问题水土保持产业已成为县城经济的生力军。近年来,结合重点项目建设,我县建成了蚕桑、苹果、核桃、花椒、山萸等七个万亩(666.7hm2)水土保持经济林果基地,并在各个基地成立了为水土保持产品提供科技、销售、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的中介组织,开发并打造了连续十七年获国家银质奖章的梅花牌 SE 蚕丝、闯进中南海的“帅源”牌桑椹汁饮料、独具特色的蟒河红山萸(全国仅阳城为红色)“良品” 饮料等“拳头”产品,使水土保持初步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固隆流域万亩苹果基地的中介组织“果品贸易开发公司”,统一组织果品的贮藏、运销,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衔接起来,使产品上接市场,下联基地,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固隆苹果早已走出阳城,打入武汉等南方市场。寺头蚕桑基地的中介组织“蚕桑生产合作社”引进的桑果两用桑苗,桑叶养蚕,桑果榨汁制成饮料,经济效益倍增。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加工转化,使水土保持产品不再以初级化的面貌走向市场,把加工增值部分留在了当地,一方面通过规模经营把风险降到了最低,确保群众收入实现了稳定的大幅度的增长,群众治理和管护水土保持成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建立和发展水土保持产业,把治理和开发融为一体,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社会效益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通过发展区域化的有本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3求组织生产,形成了规模化的水保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基地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大大增强了治理区的自我积累、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水土流失区生态恶化、生态低下、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县水土保持产业虽已初具雏形,但进展不快。具体表现有三点:一是基地规模发展不快。除芹池乡万亩花椒林基地外,董封核桃、演礼仁用杏等都未真正建成基地,规模不大。二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真正能够为水土保持产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配套服务的中介组织。虽然先后成立了董封核桃生产合作社、芹池花椒生产合作社、固隆苹果生产合作社等,但服务功能不健全,尚未真正发挥作用。三是“龙头”企业不强,缺乏“拳头”产品。县缫丝厂已经倒闭外,山萸饮品厂、寺头桑椹饮品厂规模不大,消化水土保持产品能力不强。水土保持产品如桑椹汁、山萸饮料等牌子不靓,产量不大,市场占有率极低。发展对策一、加强政府行为,增加投入,规模开发,建设水保产业化发展基地。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依靠局部的、零散的治理整顿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设成果也难以巩固。相反,集中有限资金,开展重点治理项目,利于全面配套,系统根治,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形成产业化,实现治理开发的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是目前治理水土流失和发展区域经济的一种最有效途径,况且水土保持是一项侧4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小的社会生态工程。我们应该围绕蚕桑支柱产业、蟒河红山萸等“拳头”产品,压缩基地种类,扩大基地规模,重点建设蚕桑、山萸、苹果、花椒、核桃等 5 个特色生产基地,连片发展,形成二万亩以上的较大规模,这是保证主导产品系列开发和市场占有份额以及商品批量供给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要把基地建设与开发“拳头”产品及加工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拳头”产品要在“精、深、细”上下功夫,尽量避免将初级产品直接推向市场。二、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统分结合,强化服务,确保水保产业化健康发展。农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体,也是发展水保产业化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水保产业化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水保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也在于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妥善处理由户包、拍卖、租赁而形成的分散治理与产业化要求(规模化建设、一体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在分散治理整顿的基础上加大统的力度,实现更高水平的“统分结合”。近几年,我们特别注重引导企业和家户及其它服务组织之间签定合同,建立“公司+农户”型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组织形式,使龙头或其地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相互支持、相互约束,共同发展,取得了很好效果。因而我们要建立与水土保持产业化相配套的服务体系。水保部门要与县、乡政府合作,建立合作社形式的服务体系,搞好信息、技术和中介服务,给农民提供最好的服务。三、扶持组建龙头企业,以工促农,加工增值,拓展5水保产业立体空间。水保产业能不能建设起来,小流域治理开发的经济效益能不能持续提高,建设龙头企业开发名牌产品是关键。没有龙头企业,就不能带动市场占有率,就不能提高经济效益。小流域治理的产业化,最终要体现为优势产业的形成,实现市场牵动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带动农农户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以基地为基础,积极创办、联办以销售和加工为主的经济实体。次营和寺头蚕茧公司、固隆果品公司、羊泉享信中心等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实体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市场,是水保产业化发展的火车头,具有开拓市场,传递信息,引导生产,增强水保队伍自身实力的综合功能。水保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和县、乡政府及社会组织积极创办经济实体,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辐射和带动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小流域经济进而走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是促进水土流失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能过对水土流失区自然资源进行评价,选择适宜当地发展的水保主导产品,实行开发性开发,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种养、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的新格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的必然选择。水土保持产业化是水土保持发展的客观要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必须通过水土保持产业化来实现,规模治理成果的巩固也必须通过水土保持产业化来实现,水保部门和水保职工要摆脱贫穷走上致富,也必须通过水土保持产业化来实现。我县要实现水土保持产业化,还6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