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调查与决策调查与决策探索发展新机制探索发展新机制 努力服务残疾人努力服务残疾人调查与决策探索发展新机制 努力服务残疾人总第 359 期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 27 期 探索发展新机制 努力服务残疾人 -对成都市武侯区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推进残疾人事业的调查 成都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组近年来,武侯区不断创新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坚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步规划、统筹推进,重点扶持、优先实施。通过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环境,切实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了残疾人公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武侯区被中国残联授予“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创新方式,着力构建康复服务长效机制 围绕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积极构建城乡一体的康复服务体系,通过健全覆盖城乡的康复服务网络,改善康复设施,丰富康复服务内容,积极引进和培养康复专业人才,不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康复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和城乡满覆盖,为增强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一)统筹协调,不断完善康复服务体系。武侯区坚持统筹协调、多方联动的康复服务理念,投入 2800 万元建立了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 68 个社区康复站,并将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以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确保全区残疾人享受到“立体式“的免费康复服务,满足了其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康复服务需求。 (二)拓展渠道,搭建康复服务新平台。区残联和卫生局为全区残疾人发放“康复救助券“,使全区残疾人能就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免费康复训练。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丰富的医疗资源,在跳伞塔街道联合建成了西南地区首个脑卒中协作中心;成都康桥医院、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等 16 家医院为残疾人建立了“爱心医疗卡“。武侯区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的做法受到中国残联的肯定。 (三)问需服务,增强康复服务针对性。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基础上,“量身定做“康复方案,确保了康复服务“有的放矢“。对智障儿、学龄前脑瘫儿童开展“一对一“、“多对一“的“保姆式“个性化康复服务,并与学校同步开展文体课,在中心康复老师的爱心呵护下,一批重症脑瘫儿童得到很好的恢复,使原本陷入绝望的家庭在“爱的暖流“中又看到了新的希望。2008 年以来,在中心接受康复训练的 16名学龄前脑瘫、智障儿童中,就有 6 名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背上书包走进校园。 (四)丰富载体,确保康复方式多样化。积极搭建残疾人康复服务载体,通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开办残疾人文化周、举行亲子游园活动和进行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增强了康复服务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残疾人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得到康复训练。同时,中心还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康复专家为残疾人亲属举办心理讲座和进行家庭康复技术指导,充分发挥家庭在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基础作用。 二、强化培训,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残疾人实际需求为着力点,以实现残疾人自身价值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开展个性化、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整体素质,增强其融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开展“订单式“培训。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并结合残疾人自身实际和就业意愿,“量体裁衣“制定差异化培训方案,开展“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其多层次、个性化的培训需求。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按需培训“方式,2008 年以来,先后免费集中举办盲人按摩初级、景泰蓝制作、十字绣、毛衣加工、手工艺加工等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残疾人 182 人。同时,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还针对个别残疾人的兴趣爱好,专门开办摄影技术、电脑应用等特色培训班,满足其特别需求。由于培训内容紧贴市场和残疾人实际需求,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促进“全方位“就业。积极探索以“四大安置“为核心的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模式,不断巩固“残疾人充分就业区“创建成果。一是安置就业。由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性岗位解决残疾人就业,全面实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鼓励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二是集中就业。由街道和社区创办就业扶持点 39 个,帮助残疾人实现集中就业。三是灵活就业。在建立健全残疾人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由区残联给予灵活就业人员每年 4446 元的社保补贴,鼓励街道、社区灵活安置就业和残疾人自谋职业。四是自主创业。区残联和各街道根据残疾人经济状况和创业规模,分别给予 1000-20000 元的创业启动扶持资金,并从场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扶持。100 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其中 3 人被评为成都市“残疾人创业之星“。通过以上几种形式,武侯区安置残疾人就业 2100 余人,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率达到 99%,受到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的肯定,其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整合资源,构建全社会助残长效机制 通过开展“全国助残日“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活动,深入宣传人道主义精神和“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积极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大力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构建帮残助困长效机制,使助残活动经常化、规范化,切实帮助残疾人解决最关心的利益问题。 (一)建立企业助残机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引导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通过邀请企业技术人员为残疾人传授职业技能、在企业建立残疾人实习基地、为残疾人举办专场用工招聘会、选送残疾人到企业就业、为企业定点加工产品和企业代销残疾人产品等方式,建立企业助残长效机制,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2008 年,成都彩虹集团等 401 家企事业单位就安置 553 名残疾人就业。 (二)建立志愿者帮扶机制。区残联加强与区团委、各大中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组建 500 余人的助残志愿者队伍,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志愿者助残服务基地,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共建。2008 年以来,有 95 个单位与各级残疾人组织签订志愿助残协议。积极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先后组织四川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助残志愿者以心理辅导、残疾人作品义卖、康乐活动和残疾人励志讲座等形式,进一步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激励其自信、自强和自立。 (三)建立家庭联动机制。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了残疾学员家属义工队,建立了家属帮工制度,安排有技术特长的家长为学员提供训练服务;建立定期交流制度,邀请家长参与中心活动,交流心得,共同探讨残疾学员的康复训练方法,形成互动共促的格局。 成员:陈从和 张滨 何成果 姜丽红(提供单位: 发布时间:2009-08-11 录入用户:admin-swzys)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