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孩子情感缺失心理矫正的长效机制农村留守孩子情感缺失心理矫正的长效机制孙 凌 (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就业工作处 副教授)张卫平(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张淑钰(重庆市妇联宣传部副部长)摘要: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成为“差生”的代名词,因“情感饥饿”而产生种种不良心理。如何从根本上抚平空巢留守生活给孩子心灵上留下的伤疤,本文针对群众关心的义务教育公平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角度,提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推进农民举家进城并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依法履行农村留守孩子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创新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建立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机制;实施父母经常性利用假日“弥补”亲情工程,促进家长和孩子交流更加顺畅。关键词:留守孩子 心理矫正 长效机制一、重庆的留守孩子状况一、重庆的留守孩子状况我国流动人口达到 1.2 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 2000 万,大部分仍在农村成了“空巢”留守儿童、留守少年。重庆农村人口 1680 万人,每年有超过 600 万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些流动大军留在家的,是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仅重庆市东部某经济较发达区 32 个乡镇的调查表明,有 15 岁以下儿童 93384 名,其中 17637 名儿童的父母是双双外出打工的,占 19%;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偏远乡镇高达 35%以上。这些留守家乡的孩子,多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顾,有的还自己独守家中,在他们最需要父母关爱和教育之时,得不到父母的爱。在重庆市东部某经济较发达区的调查中,17637 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儿童中,有 15148 名随祖辈一起生活,占 85.89%;有 2244 名随亲戚或邻居生活,占12.72%;有 245 名独立生活,占 1.39%。这些儿童的父母,有的一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回家一次。有 72 %的父母能按时寄回子女的生活费,有 24.3 %的父母只能部分寄回子女的学习生活费,有 3.7%的父母没有寄回子女的学习生活费,部分儿童处于濒临失学、辍学的贫困之中。再加之农村老年人受传统思想、文化水平的影响,教育方法落后,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因身体状况差、精力不够、隔代亲等原因,无力承担教育、管理的职责。该区增福乡一名 13 岁的小女孩,父母外出打工后随姨妈生活,不久姨父、姨妈也外出打工,留下 2 个孩子加上她随爷爷一起生活。一个 70 多岁的老人照顾 3 个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学习成绩急剧下滑,教师家访时老人说:他们父母都不管,我能管什么呢?随其他亲戚或邻居生活的,监护人不好把握教育分寸,常常是少教育或不教育;自己独立生活的,其生活学习环境就更令人担忧。有大部分学生厌学;有的缺乏劳动意识,贪吃、好耍、抽烟、打牌、谈恋爱;有的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甚至违法违纪;有个别女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未得到有效保护遭受到性侵害。据某乡中心校三年级一班王老师反映,他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家里有 2 姐妹,姐姐 12 岁、妹妹 9 岁,由于父母均外出打工,没人管,经常没吃饭,上课时饿晕了。该区某乡有 4 名中学生因偷盗行为被拘留 15 天,均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人员子女。该区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实地调查虽然是重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但反映的是重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中、小学阶段是孩子思想启蒙,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又无法或无能力对其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至使一些留守学生在思想、学习、行为和心理上发生偏差,有的已经出现严重问题。农村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已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难点和重点问题,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呵护与引导。二、留守孩子成为二、留守孩子成为“差生差生”的代名词的代名词重庆市东部某经济较发达区的调查显示:在农村学校的双差生中,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的儿童比例达 34.7%,有的乡镇高达 82.3%。具体表现为有的学习习惯差、厌学,学习成绩不好,放学不愿回家;有的缺乏合作意识,好强任性、文明礼貌差。该区增福乡一名 15 岁的中学生,很聪明,原来成绩很好,父母外出打工,后来又离婚,长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事高,管不了,他经常旷课,放学不愿回家,成天看录相,成绩严重下滑,甚至产生了厌世情绪,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人。他写了一篇作文,题为“15 年来父母给了我什么” ,看了催人泪下。重庆某县吉安镇一个调查资料显示:该校小学生 1870 人中,父母外出的学生 553 人,占总数 29.6%,差生率为 16.5%;该校中学生 568 人,父母外出的学生 325 人,占总数57.2%,差生率为 25.5%。优生率差生率 学生类别在校学 生总数父母外出务 工的学生人 数父母外 出的父母在 家的父母外出的父母在家的初中56832515%21%25%4.1%小学187055313.4%33.6%16.5%7.7%与重庆比邻的四川劳务输出大县仁寿,一个百万人口大县,全县近半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孩子高达 13.8 万,占全县学生总数的 69%。对 2000名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进行调查,其中 48%的孩子成绩为较差,40%的孩子成绩中等偏下。所以,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监护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习是否用心,老师从作业本上一眼就能看出。作业完成得比较认真、及时,一定是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差不多全是抄,或根本就不写,一定是父母不在家的留守孩子,他们绝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代管,年迈的老人务农一生,有的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几十岁的代沟如同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使他们对孩子基本失去了榜样作用。放学一回家,作业高兴就写,不高兴就不写,整晚可以看电视,白天到课堂睡觉。留守孩子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三、留守孩子情感缺失造成不良心态及影响分析三、留守孩子情感缺失造成不良心态及影响分析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孩子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不良心理,留守生活将是这些孩子心灵上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疤。1、由于缺乏父母关爱,留守孩子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喜欢孤僻独行,不愿与人群居相处,常把自己封闭在一个外人难以打扰的心灵深处。在重庆某县的中小学调查发现,42.7%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选择把它闷在心里,不对外人说,有 37.2%的学生愿意将心中的困惑与伙伴交流,仅有 16.8%的同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部分因感觉“生活没意思” ,曾表示出“轻生”的念头,以至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他们处于最需要释疑解惑的年龄,却得不到人生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交流。心里话憋一天、憋两天、憋三天,长此以往,就会不再对任何人说起,彻底自闭独处。2、由于父母为养家糊口而外出务工,一些留守孩子认为社会对他们不公平,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不少孩子对父母常年在外表示“恨他们,自己被遗弃了” ,“恨社会不公平,父母没办法才出去” 。性格内向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不服管理,受到老师批评或与同学发生矛盾,就离家出走、逃学等,如去年,重庆某区某乡 1 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因父母均外出打工无人管,道德行为规范很差,经常与学生打架,刀不离身,用刀子捅人致伤。3、由于父母外出给孩子留出巨大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一些因心灵空虚转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很多迷上打电子游戏,十几岁学会打麻将赌博;有的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在中学,留守学生成了早恋的主要群体,平时一起上学放学,周末一起出去玩,父母的钱多数花在买零食、看电影上。4、由于长期得不到亲人的关爱,留守孩子亲情疏远,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89%的表示只通过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主要内容是“要钱” ,把父母当成“提款机” ,父母是赚了票子丢了孩子。5、由于留守生活的磨练,这些孩子过早地对“钱”有了深刻的体会,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拜金主义在他们的思想中蔓延。一度农村流行的当兵、考大学,如今随打工潮的兴起逐渐失去市场,绝大多数留守孩子渴望的是长大当老板,即使想考大学,目的也是“出人头地”赚大钱。6、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上出现巨大矛盾,如独立性意向迅速发展,而认识能力发展滞后;精力过剩,活泼好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如果受到不良影响,会用之不当,出现行为问题,甚至违法犯罪;人类天生的依附感,又使未成年人在同龄人中寻找友情和安全保护,在团队中寻找力量;而他们又没有能力分辨哪是真正的友谊,哪是江湖义气,在不良社会影响下,很容易结成少年团伙;虽然独立意识增强,但没有经济来源,又不得不依靠父母。这是一个危险的过渡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处于个性形成中,可塑性较大。例如:浙江苍南,一个飞速城市化发展的地区, “五街帮”少年犯罪,一群从乡村漫向城市的孩子,团伙涉案共 300 余起,包括绑架、强奸、抢劫、抢夺、盗窃、寻衅滋事、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强制猥 妇女等违法犯罪活动。例如:重庆渝中区,大阳沟派出所缉拿归案的一少年骗抢团伙头目,向警方供认一年时间,他们在解放碑一带作案 50 多起,洗劫大中学生 100 多位。看上去这些稚气未脱的犯罪嫌疑人,审讯时,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嘴角带笑,有的甚至满不在乎地和警察开起了玩笑。一旦要他们说说和家里人的关系,那麽猖狂的人立刻就会恢复这个年龄的孩子模样,然后是“决堤”的伤心泪水。这至少说明,在这些孩子的心灵深处,违法犯罪与父母该尽的责任有一定关系。四、留守孩子心理矫正构建长效机制四、留守孩子心理矫正构建长效机制 1 1、建立农民举家进城的机制,营造孩子不离父母,子女健康成长的家庭。、建立农民举家进城的机制,营造孩子不离父母,子女健康成长的家庭。农民举家进城,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减少农民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使农民转变为市民身份。西方国家农村劳动力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下几乎同时完成了职业转移、地域迁移和身份转变的。而在我国,这三个过程必须依此递进,农民身份的转变不能一次性完成,现在已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并不意味着成为市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不断放宽,户籍制度改革也有一定成绩。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由传统体制所衍生出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就业制度、保障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等,都形成了排斥进城农民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阻止了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生存下去。经济系统的接纳和社会系统的排斥使进城农民在城市成为一个无根的阶层,处于漂浮状态,这与西方国家城市化初期农民举家进城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农民个人进城打工,确实会带来很多具体的影响稳定的问题,在城里呆的时间越长,越有抵触情绪,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隐患。农民工不能顺利实现向市民身份的转变,直接制约着城市化进程。进城农民工长期难以彻底融入城市社会,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在经济方面,农民在城里挣钱,回农村消费,没有长远打算,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更不能产生类似市民的需求和归属感。在社会管理方面,按现有城市政策,如市民的社会保障、医疗、住房、教育等均没考虑进城民工的利益,使他们成为事实上的“二等公民”,这使大量进城农民在心理抵御城市社会,面对就业的艰辛,缺乏基本保障的生活,城里人的歧视,子女的教育缺失等问题,必然产生对抗心理,形成与市民的对立意识,使城市管理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政治生活方面,相当于城市人口四分之一的进城农民,基本被排斥在城市政治生活之外,这种不平等意识长期积累,是形成城市不稳定和高犯罪率威胁的影响根源之一。要推动农民举家进城,促使他们尽快转换身份,是非抓不可,不抓则可能贻误机遇的大事了。最近,上海、北京的一些区把处在城郊地带的农业人口整建制转为非农人口,这一做法应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农民举家进城的长效机制,用工制度改革要走在前面,户籍制度继续改革是基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关键,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改革要相继深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制度的相配套改革。正因为农民自己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