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黄草小学 郑继容)【内容摘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学生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并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作为教者肩负着义不容辞历史任务。【关键词】 培养 学生 有 感恩 心在现代社会中,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因家庭模式成为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小学生,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作为班主任,我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都从培养学生有颗感恩的心入手,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这种“感恩教育法”来感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内心深处受到极大的震撼。从课堂教学、课题班会、特殊情感、家校联系等方面去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第一、真爱无疆,情满课堂。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因此,我们应想方设法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最真实、最柔软的部分,找准恰当的切入点。记得在一次口语交际感谢教学时,在设计上,我通过创设开放互动的交际情境,努力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爱,了解感谢的方式,培养学生礼貌待人的意识。首先播放音乐激情,导入话题;第一、启发学生回忆,教师预设一些情情境,了解感谢方式, ;第二、创设情境,播放课件,小组交流,表达感谢;第三、拓展延伸(生活中还有些看不见的东西,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我们也应该感谢)例;感谢失败,因为有了它,才让我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最后教师总结,人生因为有了感谢而美好,生活因为有了感谢而从满温馨。因此,我以作为促进学生口语表达的内驱力,以“感谢”贯穿始终,以“感动”侵润心田,让“感恩”的意识扎根心田,就这样利用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有一颗感恩的心。第二、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感恩的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成绩。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班会课在歌声中开始,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然后同学们都很积极地发言,把自己的成绩与父母的辛勤劳动、老师的认真工作联系起来。有位同学的父母是农村来的农民工,家庭条件较差,心里很自卑,从不愿意向别人提及,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我就想利用这次机会,改变她的心里,让她明白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生活得快乐就行,我说:“父母因为你上学才进城打工,他们一定以你这么听话、懂事、学习又很用功的女儿感到骄傲,你也应该为有这样勤劳朴实的父母而感到自豪。 ”通过我的开导和耐心说服,她终于在班会课上第一次向全班同学介绍了她的父母和对他们深深的爱,并且要努力学习来报答他们的厚爱。许多同学也纷纷表示:“决不辜负老师和父母的厚望,用实际行动向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后,班级的学习气氛更浓了,整体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针对个别学生采用特殊的“感恩教育法”。在我班有名女学生,个性很强,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做作业,学习成绩较差,还经常偷同学的钱物,在班上造成很坏的影响。我经过多方调查,决定先家访。她父母是离异,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所以孩子的心理很孤僻,家庭收入很低,生活困难。但该学生在家很听话,洗衣、做饭样样能干,邻居都夸她是个好孩子。但到学校怎么就变了呢?我多次观察,找她谈心,了解她的思想。她先是很自卑,觉得自己的爸妈瞧不起她,还嫉妒那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我就因势利导,让她感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班级开展一些课余活动,来体现老师和同学对她的关爱,并以此来感化她的心灵,让她明白老师和父母从没有放弃她,不管她以前犯了什么错误,老师都原谅她,还在耐心地帮助她,关心她。我告诉她:“人生命的价值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开创自己的未来,那样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通过多次谈心、交流,她彻底改变了以前的想法和一些行为。现在已经是我班一位非常优秀的班干部了。现代教育也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量消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总之,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背景的人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编后语:另外,我还经常家访、找学生谈心、个别交流思想,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实、做细,在关心、理解、爱护他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有颗感恩的心,引导他们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