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层公务员抱怨升职困难:快 50 岁还是科员不公平2014 年 04 月 19 日 09:38 新华网 基层公务员升职之困基层公务员升职之困要真正激发 700 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对我来说,这一生基本都能看到头了。”尽管才 30 岁出头,在苏南某县人事局工作的小赵却已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工作也有十多年了,一直在这个单位,现在名义上是个副主任,级别不过是个科员。这都是熬年头熬出来的,估计以后最多也就是个主任,但还是科员,基本上也就这样了。”小赵的话,折射出当前公务员群体“升职难”的困窘局面。这给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带来了无尽的苦恼。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广东、江苏、湖南、云南、宁夏、辽宁等地的近百位公务员了解到,目前基层公务员上升通道较为单一、狭窄,公务员群体对于升职“天花板”、“挤行政”等现象反映强烈;而另一方面,抱紧“铁饭碗”的保守心态又让他们选择留在“体制内”,或激情坚守,或混沌度日。多位受访公务员认为,在“职务本位”的晋升规则下,行政级别不仅决定着薪资待遇的高低,更关系着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以及自身能力的社会认可度等“职业尊严”。要真正激发 700 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小李的公务员生涯,是从宁夏隆德县某乡镇开始的。“在乡镇什么都得干。我负责过乡政府的食堂,天冷了还要劈柴、背炭、点炉子。”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的小李今年27 岁,2013 年他通过自己的“途径”调到了县委机关。“虽然行政级别没变,但毕竟到了县这一级。如果还在乡镇,副科、正科一步步往上走,指不定要熬到啥时候了,比我资历老的人都在前面排着呢。”小李说。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小李的心态是基层公务员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普遍看法。在隆德县,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一共有 5100 多人,但副科级以上干部只有400 人左右。职级越高,人数越少,这样“金字塔”式的行政级别分布,是全国公务员系统的一个缩影。李红在隆德县乡镇基层工作了二十多年,仍是一名普通科员。由于行政级别是最低档,她的待遇一直上不去。“我都快 50 岁了,往上升是没啥希望了。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待遇一直是最低的,心里总感觉不太公平。”李红说。“级别上,基本可以确定我已经到头了”,作为 70 后,珠三角某市的一位镇街派出所副所长如今只是个副科级。他告诉记者:“在基层,像我这样干到退休还是科级的情况非常普遍。”“工作能力、学历是必要条件,此外还有年龄、机遇、人缘,甚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都是影响升迁的因素。总之,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一位科级基层干部这样说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各阶层的公务员都存在着升职“天花板”。与基层公务员相比,省市两级公务员看似起点较高,但同样苦于上升通道的逼仄。对很多机关的公务员来说,处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广东梅州市某部门的张主任从科员、主任科员,再到副处长,一共花了 10 年。“我还算快的,有人干了一辈子也没上副处。在市这一级,像我这样 37 岁做到副处级已算不容易,再往上走就更难了。正处级已经算高级官员了,而领导班子就更不是普通公务员可以想象的”。他说。江苏省一位干了近十年处长的公务员对记者感叹自己“也就这样了”,“我当年也算比较早升到副处的,可是从副处到正处用了七八年。一开始是没机会、没位子,慢慢的年纪大了,干部越来越年轻化,自己不太符合形势和条件了。总算熬到正处,心里明白想更进一步没什么指望,现在有点混日子的感觉。反正手头的工作照常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不会再去想搞点什么创新了。”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与升职“天花板”并生的,往往是公务员的倦怠情绪。遭遇升职困难后,大多数公务员都会出现“不平郁闷接受混日子”的心理波动周期。一位组织干部对记者说,如果公务员改革不能很好地畅通上升通道,就难以从根本上提振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气神”。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