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一章第一章 当前两大民生问题解读当前两大民生问题解读1.、构建、构建“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分配格局为什么要构建为什么要构建“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分配格局?(一一)什么是什么是“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分配格局? 中产阶级特征中产阶级特征: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依附于庞大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与技术服务。无 固定资产,不对服务机构拥有财产分配权。靠知识与技术谋生,有稳定丰厚的收入。思想保守,但拒绝 流俗和粗鄙的大众趣味。 (二二)“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与其他分配分配格局与其他分配 A、格局的区别、格局的区别(中产阶级稳定性最强,是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 发达国家在形成“橄榄型”前出现过其他形状的分配格局: 金字塔型:底座庞大、塔尖细小 哑铃型: 两头大 、中间细长 倒丁字型:中低收入者数量庞大,状似一块平放的又宽又长的板子,而高收入者和超高收入者则状似一 根上下粗细差不多的棍子。 不稳定:不稳定:1、人数少、地位高、财富多 2、人数少、财富不多 3、人数多、地位最低、财富少 二、在我国构建二、在我国构建“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意义重大分配格局意义重大 A、现状:、现状: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中等收入阶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职业处于社会中上等或中等附近、生活较富裕,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稳定。 B、重要意义、重要意义 1.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要(邓小平: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 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 到 2020 年,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 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今年年初,胡锦涛、温家宝分别作出关于调整分配结构、形成“橄榄型”格局的指 示。 ) 2.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收入差距扩大、分配不公) 3.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促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 济发展模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4.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建设 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5.按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按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消除三大差别、民主完善、法制健全、人 民生活更加富足、全民素质明显提高)三、构建三、构建“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分配格局的实现途径 总括:进一步明确构建“橄榄形”分配格局的基本思路:以深化改革为根本推力;调整结构“扩中、稳 中”和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档次;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政府发挥作用为补充,发挥好无形的手和有形的 手的调节作用,共同促进“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形成 (一一)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1.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让普通劳动者也能成 为“有钱人” ;2.大力支持创造人才创业致富,造就一批“小老板”个体工商户是中等收入者的潜在群体 或现实群体;3.鼓励农民规模经营,扶持一批“新地主”) (二二)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能产生中等收入的职业和岗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让“英雄”有用武之 地;在第三产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岗位的“含金量”;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步伐、扩大就业领域、 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保证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三)建立更广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建立更广泛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 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四四)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为加大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为“扩中扩中”提供基础提供基础(1.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特 别是发展高级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2.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 (五五)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橄榄型橄榄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社会建设提供体制保障(1.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管理体制,积极引导 和吸收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 2.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搞好小城镇 建设, 加强农民培训,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城市化程度;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积极为 农民“减负”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建设,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继续执行对农产品的补贴和价格 政策开展针对农产品生长的保险 4.改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 调整起征点、减少征税分级、降低税率,建立豁免费用制度,改善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扩中” 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5.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规范和教育、卫生体制的深化改革:减轻中低收入群体面临房 价贵、上学贵、看病贵“三座大山”的经济压力)1.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分配格局? 2.为什么说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中等收入阶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为什么说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中等收入阶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 3.你对未来跨入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考虑?你对未来跨入中等收入群体有哪些考虑? 2、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农民工问题第一节第一节 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重要的新生力量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重要的新生力量 1.农民工概念及新生代农民工状况农民工概念及新生代农民工状况 :农民工是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离开户籍所在地,主要从事 非农产业的人员 。新生代农民工: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出生的并在具备劳动能力后选择外出务工的劳动 力。 2. 农民工的贡献及地位:农民工的贡献及地位:满足了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强了城镇特别是东部地区城镇的市场竞 争力。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期,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首 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工人(Chinese worker) ” 。 第二节第二节 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1.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问题: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只有 10% 左右。 2.发展问题:发展问题:由于工作时间比较长,工作强度比较大,农民工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同时, 学习知识的途径也比较少,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民工的进一步发展。 3.情感和心理问题:情感和心理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疏导,情感和心理问题升级。 4.社会融入问题:社会融入问题:落户、保险、医疗、子女上学第三节第三节 其他国家同类经验参考其他国家同类经验参考 英国:英国: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采取疏导方式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制定一系列法律,提供可靠稳定的 制度保障 韩国:韩国:在工业化加速阶段,面对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没有采取户籍管制措施,允许农民自由选择职业, 让农民工自由迁徙进城定居,从而在工业化过程中同时实现了城市化,经济社会顺利转型,成功迈进现 代化国家。 日本:日本:对产业工人,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来自农村,均实行终身雇佣制,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建立起 亚洲最健全的劳动保障体系,确保进城务工的农民也能够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并促进转变其为城镇人口。第四节第四节 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建议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建议 总括:总括:在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政策措施后,全国形成了加快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新工 作格局。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已经纳入到公共财政的范畴,子女教育问题受到重视,社会保障体系 从无到有,计划生育和公共卫生服务不断完善,居住条件正在改善。一些地方还在户籍人口制度、社会 保障制度等方面积极探索。 1.加强农民工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民工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农民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民工的法律 知识,提高他们维护自身各项权益的能力;加强对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帮助解决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问题 2.维护农民工权益:维护农民工权益:要统筹考虑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努力构建起适应农民工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 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公共医疗、住房租购、社会保障和子女就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将农民 工纳入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3.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必须尽快做出调整,为更多的农民工融入城镇扫除制度性障碍;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把 农民工住房问题尽快放上议事日程,为他们融入城镇提供必须的基本住房条件;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 境,使农民工能够参加城镇的政治、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生活习惯,消除心理障碍,真 正融入城镇。第二章第二章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一节第一节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当前世界经济走势 (08 年次贷经济危机年次贷经济危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一)世界经济传来的坏消息(一)世界经济传来的坏消息 1、美、英、德、法消费者信心指数均不同程度下降 2、采购经理人数出现下降 3、美、英、欧、意、日债台高筑,原油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连续下降 (二)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二)目前世界经济的格局 从国际商品市场的净流动角度来看,先是资源输出国,把资源卖给净储蓄国,然后生产出消费品出口到 净消费国。 资源输出国:资源输出国:俄罗斯和澳大利亚 净储蓄国:净储蓄国:中国、日本、德国 净消费国:净消费国:美国和欧洲五国 (三)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条件(三)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条件 净消费国:净消费国:消费能力、进口需求减弱 净储蓄国净储蓄国: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非常依赖出口 (四)净消费国是否会陷入萎缩?(四)净消费国是否会陷入萎缩? 无新的支撑点,财政政策几乎无空间,财政政策效果不明显进而转向外部需求,提振本国的经济和 就业形势净储蓄国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挑战。 (五)净储蓄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五)净储蓄国经济是否会陷入衰退? 前景灰暗:日:前景灰暗:日:超低利率水平,沉重债务负担,外部需求下滑 德:德:财政赤字、欧洲经济形势 中国:中国: 中国经济规模和出口规模最大,受到的冲击及影响也最让人关注。 中国像一头关在笼子里的大象,空间 狭小,不能转身。 第二节第二节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 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仅仅只是数量的增长,规模的增长,GDP 的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必然的要求和 必然现象,也是必然的追求。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要求 GDP 的增长,而且包括教育、医疗、休闲、社会的公正和 公义,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好。 (一)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一)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概要:概要:我们能不能实现国名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能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 在 21 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一,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结果!第一,提出转变发展方式是改革开放以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结果!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推进经济领域的变革,促进经济的科学发展。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推进经济领域的变革,促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