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人物速写的造型能力如何提高人物速写的造型能力速写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敏锐观察、迅速捕捉、提炼概括、形象记忆、默写及简练表现的能力。也是计算机设计专业不可缺少的科目之一。如何提高学生人物速写的造型能力,华南泉州少儿美术培训学校主要从八个方面给以辅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分述如下:一、讲究立意。画必立意,意在笔先。面对一个人物模特儿,如何立意,这谈不上有何重大主题,但作为画者,对客观对象经过观察分析之后,必然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冲动,这也大概就是所谓的“感受”吧,或曰:“第一感觉” 。这种“感受” ,往往影响着画者的情绪波动,这种波动又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导致作画方法的变化,这是画画至关重要的东西。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作画的时候,首先要抓住这种东西。这是一幅画的内容所在。二、推敲构图。构图即“经营位置” 。通俗地说,就是对画面的总体安排。构图是构思的具体体现。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艺术价值的高与低。为了提高学生的画面构图能力,我提出“不能过大,不能过小,不能过高、不能过低、不能过偏、不能太中间”的要求。就单个人物速写而言,一般要求其脸面朝向的一边空间应适当大一些,不然就感觉画面滞塞。如果是正侧面,面部朝左,就应将人物向右离开中轴线一定距离;面部朝右,则将人物向左离开中轴线一定距离的地方;如果是正面,则就应避免人体的中轴线与纸的中轴线的重合。在上下位置上,应该是上面空间小,下面空间大。这样构图就比较美观。如果上下距离一样,就有一种下坠感。由于学生作画经验少,在构图这一关上,应着力指导和实践,才能有所提高,收到效果。三、测准比例。比例是指各种物象之间以及物象自身各部分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它是任何物体存在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任何物象的形体,都表现出一定的比例关系。形体的比例,是检查画面形体表现真实程度,即“形准”的依据,准确造型,始终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求之一。形体比例能否画准,又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比例关系的准确判断,来自于正确的观察方法,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先画大比例,后画小比例;小比例服从大比例,这就是比较科学的观察方法的主要内容。掌握了这些方法,还要注重研究人体的比例特征。在教学中,即要要求学生记住“立七坐五盘三半,头一肩二身三头,壁三腿四足一头,画手一头三分二,大腿小腿各两头。 ” “三庭五眼”等口诀,又要求学生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运用,要善于区分不同对象表现在外形比例上的不同特征。四、抓准结构。结构是指物体内部的构造形式。它直接决定着物体的外形特征。作为绘画,抓结构并不是要求对物体内部组合关系进行详尽的刻画;而是要求作者对物体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找出决定物体外部特征的结构特点(凸点和凹点)进行刻画。如人物头部,就有“颧骨” 、 “额骨” 、 “鼻骨” 、“上下颌骨”等。找出这些结构点,并准确刻画这些结构点之间的比例位置关系,就意味着把握住了人物的形体特征,为进一步刻画和表现其精神内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重心平稳。重心是物体在一定状态下保持平衡的支撑点。就人物而言,重心在肚脐处,立正或稍息时,重心向下落在两脚之间或一只脚上,两脚之间所构成的平面称作支撑面,当重心落在支撑面内,人的身体就保持平衡状态;当重心落在支撑面之外时,身体就失去平衡,须借助外力获得平衡。如推车,拔河等都是如此。不论是怎样一个人物,只要能处理好重心,使人的身体保持平衡,画出的人物动态才显得自然得体。六、注意透视。透视是一切造型艺术不可避免的客观现象。就绘画来说,常见的透视现象有“平行透视” 、 “成角透视” “倾斜透视”等,这些透视现象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也是一种自然规律。不可例外,人物在画面空间中,每时每刻都处在一定的透视现象中,人物不同部位处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之中,它必然出现一定规律的透视变化。只有让学生发现这些透视现象及其规律,才能较好的刻画人物的各种动态。七、表现特征。特征是一物象区别于另一物象所不同的地方。作为人物,有体形特征、脸形特征,更有性格气质方面的区别。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是人物速写画的关键所在。要做到这样,就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各种人物的典型性、特殊性。从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各种动态,以揭示其精神世界,画出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画。八、用笔灵活。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这是哲学家阐述的一般原理。就绘画来说,不同的对象也要适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就线条而言,有虚实、浓淡、刚柔、曲直、疏密、粗细之分;就国画墨色来说,也有浓、淡、干、湿、焦之别。表现手法,决定着一幅画给人的视觉效果,也体现着画者的艺术修养、个人风格。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多种绘画工具,掌握多种表现手法。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均由网上收集而来,仅为方便大家阅读,不代表本站观点,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删除。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