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中医缓脉之单脉的介绍脉经:“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关脉缓,其人不欲食, 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尺脉缓,脚弱下舯,小便难,有余沥。 ” ,博粹堂中医 介绍。脉诀:“缓主四肢烦满,气促不安。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 伸,尺上若逢瘴结冷,夜间常梦鬼随人。 ”括人书洼:“缓则为虚,太阳病其脎缓者为伤风。惟脾得之即是本形。 ”三园方:“缓为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痛、为不仁、 为气不足、为眩晕。诊家枢要:“缓以气血向衰,故脉体为徐缓尔。为风、为虚、为痹、 为弱、为痛,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口左寸缓,心气不足,怔仲多忘,亦主 项背急痛,关缓风虚,眩晕腹胁气结,尺缓肾虚冷,小便数,女人月事多;右 寸缓,肺气浮,言语气短;关缓,胃弱气虚;尺缓下寒,脚弱,风气秘滞。 ”濒湖脉学:“缓脉荣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瘘 痹,分别浮抗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 或是蹒跚足力迂。 ”诊家正眼:“缓为胃脉,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医学入门:“缓为正缓脉之本,非时得之气血虚,在上项强下脚弱, 右尺单见命将殂。 ”古今医统:“缓为风热肤顽瘘痹,小儿风热,缓生急死。 ”脉确:“肌肉不仁缓在寸,关知脾胃食难磨,尺为脚弱下身肿,小便 难而余沥多。 ”医宗金鉴:“缓湿脾胃。 ”脉诀刊误集解:“来往寻之状若迟,肾间生气耳鸣时;邪风积气来冲 背,脑后三针痛则移。缓脉关前搐项筋,当关气结腹难伸,尺上若逢症冷结, 夜间常梦鬼随人。 ”脉诀启悟注释:“缓为胃气,亦主湿邪,胃气非病,湿以证验。 ” 脉 学阐微:“疮疡及疟疾之后,余热未清,其证多烦热口臭腹满者,多缓脉。 若病后外邪肃清。而气血疲惫,亦可见缓脉。左寸,心虚怔忡、健忘胸满、气 短、左关,风虚眩晕、左胁胀闷不适,左尺,腰痛足瘘,小便数、遗精;右寸, 肺虚、咳逆、气短;右关脾虚脘满,取胀、食少;右尺,腹冷泄泻,少腹冷痛。 ”综诸索所盲,缓脉先分平脉、病脉。李中神说:“缓为胃脉,不主于病, 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张景岳说:“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自平人之正 脉。 ”郭元峰说:“缓为脾脉,主乎中,应乎肌肉,阳寸阴尺,上下同等,不浮 不沉,不大不小,不徐不疾,不微不弱,和缓有力,鼓指有神,此乃有胃气雍 容和缓之缓脉也。又有缓迟之缓,缓纵之缓,是皆有病之脉,非真缓脉也。 ”徐 灵胎更说:“按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 不徐,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真胃气脉也。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缓之 于脉大矣哉!”缓脉主病,以湿邪为常见,所以徐灵胎说:“缓主湿邪。 ”而缓脉有相兼脉 之不同,及其有力无力之区别,所以缓脉主病,又有虚实寒热之分。如王叔和以脉缓主气虚,寸缓卫气虚,关缓脾胃虚,尺缓肾气虚。滑寿以气血俱虚,濒 濒以荣虚卫有余。汪机以肾气虚。张景岳谓缓而滑大者多实热,缓而迟细者多 虚寒。黄官绣也认为:“缓脉尤必察有无力,以为区别。如使缓大有力,则为 有余,其症必见燥热,缓软无力,则为不足,其症必见虚寒。 ”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