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1903 年美国桑代克教 育心理学西方第一部命 名的,标志诞生。1913 1914 又发展成教育心理 学大纲 。 2、20 世纪 60 年代由布鲁 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1994 年在会上报告总结了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成果: 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 究。 3、1867-1869 俄国乌申斯 基人是教育的对象被 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 奠基人。 4、1877 年俄国卡普杰列夫 教育心理学被认为世 界上第一部命名的专著。 5、1918-20 世纪 30 年代末 维果斯基创立“文化历史 发展理论”提出“最近发 展区” ;布隆斯基强调儿童 的个性统一以及整体性的 研究;鲁宾斯坦确立了心 理与活动相统一原理。 6、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 代俄国形成两大派别:联 想-反射理论和学习的活动。7、我国第一本 1908 年房 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 实用心理学 ,1924 廖世承 出版教育心理学教科 书,1926 年陆志韦出版桑 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 , 1980 年潘菽主编教育心 理学出版。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 教育 1、个体心理发展八个阶段: 乳儿期 0-1 岁,婴儿期 1-3 岁,幼儿期 3-6、7 岁,童年期 6、7-11、12 岁,少年 期 11、12-14、15 岁,青年 期 14、15-25 岁,成年期 25-65 岁,老年期 65 以后。 脑和神经系统完全成人在 20-25 岁以后。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 阶段(0-2 岁)前运算阶段 (2-7 岁)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形式运算阶段 (11-16 岁) ,影响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 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 用的平衡过程。 3、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 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 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4、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 展理论。阶段:学习信任 阶段(出生-18 个月)成为 自主者阶段(18 个月-4 岁) 发展自主阶段(4-6 岁)变 得勤奋(6-12 岁)建立个 人同一性(12-20 岁)承担 社会义务(20-24 岁)显示 充沛感(24-50 岁)达到完 善(50 岁后) 。 5、世界第一个标准化智力 测量表由法国比内和西孟 于 1905 年称为“比内-西孟 量表” ,经美国推孟修订于 1916 年发表斯坦福-比内 量表 ,采用比率智商, 1936 年美韦克斯勒采用 “离差智商” 。 6、智力构成:瑟斯顿七种 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 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 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 度。吉尔福德从操作、内 容、产品三个维度“智力 的三维结构模型” 。斯滕伯 格三元智力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 加德纳 1983 倡议多元智力 理论:言语智力、数理智 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 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 省智力。 7、学习风格又名“学习方 式”1954 年由哈波特塞伦 提出。 8、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以 美国赫尔曼维特金最为著 名。英国戈登帕斯克的 “系列性策略” ,对学生怎 样学习做了大量调查研究, 试图发现学生在学习策略 方面的重要差异。 9、斯滕伯格:心理自我调 控理论。按功能分三种: 主动独立型、被动执行型 和分析评判型。形式有: 专一型、等级秩序型、多 头并进型和随意无拘型。 水平分为:整体抽象型、 局部具体型。范围分为: 任务导向型、保守拘谨型。10、20 世纪 60 年代初瑞士 皮亚杰创立“发生认识论” 。11、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 人格发展动力都归结为 “性”方面,而强调社会 文化背景的作用,强调个 体与社会文化、外界环境 相互作用的是:埃里克森。三、学习的基本理论 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 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2、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 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 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 和有意义学习。 3、我国主张分为:知识的 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 规范的学习。 4、桑代克:学习的联结说, 又称“试误说” 。三条学习 规律,准备律、练习律、 效果律。 5、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 作用论。涉及:无条件刺 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 激、条件反应。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 分化。 6、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 用论。基本规律:强化 (正、负强化) 、强化的程 式(连续式、延续式:定 变时距式、定变比率式) 、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 作用、消退、惩罚。新行 为的塑造:链式塑造(步 骤:终点行为、起点行为、 步调划分、即时反馈) 、逆 向链式塑造。 7、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有:交互决定论(个体、 环境、行为) 、观察学习又 称“替代学习” (分为:直 接的、抽象的、创造性的。 过程:注意、保持、复制、 动机) 、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除直接强化外还包括替 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 8、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 理论。学习观:主动形成 认知结构、学习包括知识 的获得 转化 评价。教学 观: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 构,原则动机(学生三个 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 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 结构、程序、强化。9、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论。 包括:有意义学习;意义 同化:下位学习(分派生 类属、相关类属) 、上位学 习、组合学习;组织学习 的原则策略:逐渐分化、 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 接受学习。 10、1989 年布朗等提出并 界定“情境性学习”的概 念,还提出“认知学艺模 型” 。 11、桑代克是最早用动物 实验来研究学习规律的, 猫开笼取食。 四、知识的学习 1、美国维特罗克认为,学 习过程从感觉经验的选择 性注意开始的,为促使学 生把不同部分联系,教学 中采用的策略有:加题目、 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 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 系图或列表。 2、德国艾宾浩斯认为遗忘 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 忘分:暂时性和长久性, 部分和全部。 五、技能的形成 1、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 阶段形成理论。五个阶段: 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 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 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 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内 部言语活动阶段。 2、安德森:心智技能形成 三阶段论。即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的心理学家提出原 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 内化的三阶段论。 4、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加里培林。 六、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论。用编造的对偶故事法, 分为:前道德阶段(1-2 岁) 他律道德阶段(自我中心 2-5,权威阶段 5-8 岁)自 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2 岁)公正道德阶段(12 以 后) 。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 展阶段理论。采用两难故 事法,分为: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 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习 俗水平(使他人愉快和帮 助他人的定向、尽义务重 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定 向)后习俗水平(墨守成 规和契约定向、良心或原 则定向) 。 七、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 维 1、有结构的问题解决:基 克认为大致包括阶段:建 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 (问题类比、手段-目的分 析、问题分解、想法-检验) 、 执行解法和评价。 2、乔纳森把无结构问题解 决过程总结为:理清问题 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 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 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 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 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 解决的反思监控;实施、 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 方案。 3、瓦拉斯 1926 年提出了 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 备期、酝酿期、豁朗期、 验证期。 八、学习动机1、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 美国的耶克斯和多德逊认 为简单任务时,动机水平 偏高,中等难度任务时, 动机水平中等,高难度任 务时,动机水平偏低,最 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2、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 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 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 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及附属内驱力。 3、斯金纳的强化说;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说(生理需 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 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缺失需要,认 识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 要、自我实现需要-生长需 要)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学生归因为能力、努力、 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过 程按照控制源、稳定性、 可控性三个维度进行;班 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五个方面作用:决定人对 活动的选择,影响对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在困难 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 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 绪唤醒;阿特金森的成就 动机理论,可分为趋向成 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 向。 4、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 有积极的影响,洛厄尔发 现,成就动机较强的在完 成学习任务中能够不断取 得进步,学习效率相对较 高。5、美国阿特金森发现完成 某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 的时间与对该项任务的动 机水平成正相关。 6、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曾指 出: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九、学习策略(无) 十、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形式训练说(18 世纪中西 欧形成称为“官能说”遵 循用进废退原则) 、相同要 素说(美国桑代克和伍德 沃斯提出) 、概括说(又 “类化说”美国贾德提出) 、 奥苏贝尔的认知观(认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 括迁移,认知结构变量包 括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及 稳定性和清晰性) 2、1890 年首先通过记忆实 验来验证形式训练说的美 国的詹姆士。 3、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室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 型例证。 十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 1、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 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和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辅导的治疗模 式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 疗法”是比较有影响的模 式。 3、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于 1958 年首创。 4、全身松弛训练由雅各布 松首创。 5、日本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 度。 十二、教师心理 1、 罗森塔尔对教师的期望 进行研究,把教师期望 的预言效应称作“皮革 马利翁效应” ,也有人 称“罗森塔尔效应” 。 2、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 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 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 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 个阶段。 3、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波 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 式:经验反思成长。 科顿等人于 1993 年提 出教师反思框架,由四 个环节构成:教师选择 特定问题加以关注并收 集材料;开始分析资料 形成问题表征理解;开 始建立假设以解释情境 和指导行动,并在内心 加以考虑;考虑效果后 开始实施行动计划。布 鲁巴奇于 1994 年提出 四种反思方法:反思日 记,详细描述,交流讨 论,行动研究。一、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产生:神话起源 (朱熹、 圣经 )生物 起源(利托尔诺、沛 西能)心理起源(孟 禄)劳动起源(马克思 主义)生活起源。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教,上所施,下所效 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3、 学制类型:双规制(19 英国)单轨(美国)分 支(前苏联) 。 4、 我国学制:1902“壬寅 学制”第一个;1904“癸卯学制”第一 个正式实施;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 ; 1922“六三三” “壬戌 学制”标志我国转向学习欧美制。 5、 中国造夏商周“设庠序 学校” ;西周政教合一, 有了“国学和乡学” , 六艺教育,特征学在官 府和政教合一;汉代董 仲舒;1905 清政府废 科举、兴办学堂。 6、 古埃及古王国宫廷学校, 中王国职官学校,设置 最多文士学校,以僧为 师、以吏为师为特征。 是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 地 2500 年前。 7、 古印度婆罗门和佛教手 里,分为:婆罗门、刹 帝利、吠舍、首陀罗。 8、 古希腊是西方教育的源 泉,雅典和斯巴达教育。9、 西欧教会学校,分为僧 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 教区学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