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保证学生全面发展渭源县麻家集学区 赵调荷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一个班集体中由多名不同个性的学生组成,它们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性情温和,有些学生容易激动,而有些学生是属于那种不温不火的人。因此,教师要教好学生,就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一、注重教研活动的开展,加强业务素质。首先重视学习新课程标准,规范教学行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有关新课改的条文,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经常观看教学光碟,学习先进教学理论知识 ,学习新理念,领会新教法,并将其运用于实践过程之中。二、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备课要严谨,做到有教材分析、设计理念、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精心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教学流程。备课不但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每一位学生,把好学生与学困生、积极生于消极生分开对待,对症下药,并在上课之前,及时了解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美好的环境中轻松的学习。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认真学习先进教学方法,使其多元化。根据学生现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加强 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各项能力,使其全面发展,尤其是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阅读教学及写话教学改革上。阅读教学更加侧重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表达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写话教学进行“积累句子”试验;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新课标下如何实施“小组合作、互动探究”学习的实施。 认真落实“培优固中带差”工作,即对优秀生进行重点培养,保证其有强劲的发展后劲,对中等生进行全面巩固提高,确保其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对学困生做好转化工作,保证其有强烈的发展欲望,以巩固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四、加强教学交流,改进教学方法。尽量多挤出时间听其他教师的优秀课,收集各种优秀方法,选取使用的方法在于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当中。有的教学方法尽管很先进,但不一定使用。在教研会上,要不耻下问,向老教师或骨干教师请教经验,虚心学习,力争使自己成为经验丰富,方法灵活得好教师。五、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双基教学。学生学科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必须引导他们爱 其他的课程,然而,教师必须注重所带复课,学生才会重视起来,教师做到不偏科,学生才能做到不偏科,使他们注重每一门课程,做到全面发展。同时,必须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首位,这是教好每一门课的前提,不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徒劳无功的。六、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视同仁,不搞特3殊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日前状况,时刻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同时,多给敏感性学生一些爱,使他们能安心地学习。七、加强课堂管理。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事情,不能有着学生的性子来,该管理是要管理,不能为了运用新方法而耽误整堂课,更不能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在自主学习,积极发言的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超越这个“度” 。八、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分层辅导。对学生辅导要有针对性,不能一昧的灌输各种知识,这样对学困生没有一点作用,但只讲简单的基础知识,好学生有没兴趣,要使两者兼得,必须进行分层辅导,对症下药,这样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全面的,为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有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和健康的体质外,必不可少的还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归结起来,就是要求教师要有高情商 ,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人类的未来。爱护、尊重和理解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4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 ”教师只有理解学生,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这样的孩子时,才不会有过激的言行,理智处事,从而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证明了教师的关爱、理解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培养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具有独特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和目的,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情商,不断完善自我,才能完成教师的光荣使命。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