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题目题目_乡镇企业高效率的深层解释及其演变趋势_姓名_陈明阳_教育层次_科(一村一)_学号_1133004472667_省级电大_专业_乡镇企业管理专_分校_指导老师_教学点_第 1 页共 10 页1目录内容摘要 11、前言 22、乡镇企业高效率解释的评析 33、乡镇企业高效率的深层解释 51、市场疆域的扩张的路径 52、中国乡镇企业快速成长时所面临的问题 64、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及结语 7参考文献 8第 2 页共 10 页2乡镇企业高效率的深层解释及其演变趋势乡镇企业高效率的深层解释及其演变趋势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摘要改革以来,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带动力量。对乡镇企业高效率的增长,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本文从评析其中主要的观点入手,也分析了乡镇企业高速增长的原因,并给出了乡镇企业长期增长趋势。关键词:乡镇企业/高效率/深层解释/演变趋势一、前言前言在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分裂演变中,中国以其独特的转轨方式和公认的改革成果成为东西方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中国独特的转轨过程是按照两条路径向前延伸的,一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部门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使其逐渐地转化为以市场取向为主导的经济部门,这一战略的主要表现是在转变国有企业运行机制方面做出的种种尝试和努力。二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之外,发展新型的市场主导部门,改变过去的企业和部门单一的所有制结构,以创造更加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这两种路径的改革战略是相辅相成的,它构成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一大特征,但从改革路径战略的成本效益分析,我们都承认后一种改革路径是更为成功的,例如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便是最好的佐证资料。在近 20 年间,乡镇企业的年增长率在绝大多数年份高于 20,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带动力量。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乡镇企业部门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兴趣。关于乡镇企业效率的分析研究文献也就层出不穷,可谓是汗牛充栋,本文试从评析这些重要的观点入手,分析乡镇企业高效率的深层次原因,以期给出乡镇企业的演变趋势。这不仅对如何再创乡镇企业辉煌有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特别是国有企业走出困境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第 3 页共 10 页3二、二、乡镇企业高效率解释的评析乡镇企业高效率解释的评析乡镇企业是社区组织及农户利用特定社区的公共资源(如公共资金积累、公有的土地房屋、原材料等)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在传统体制下早已存在,当然绝大部分是1971 年政府做出发展农村加工业以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之决策的结果,就乡镇企业产权而言,它是为地方社区政府和乡村社区共同体所有,这种规模较小的公有产权在内部关系上与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并无本质区别(樊纲、张曙光,1990)。也就是说,乡镇企业其产权界定是模糊的,按现代经济学的原理,只有产权明晰、定义清楚、界限明显才能使企业富有效率,但在中国,乡镇企业产权是不明晰的,那么乡镇企业怎么能发展得如此迅猛和保持很强的活力呢?中外经济学家对此予以饶有意义的探讨。维可多聂(1992)率先对乡镇企业的活力作出了一种全新的、系统的理论解释。他在市场过渡的组织动态学:杂交形式、产权和中国的混合经济一文中把乡镇企业解释成一种威廉森式的杂交形式的组织形式,它享有行政组织与市场化组织的双重优势,这个特点使得乡镇企业在外部制度环境(如产权、法律、合同等)很不确定的情况下,具有节约交易成本的比较优势。在聂看来,乡镇企业能够成功地增长,可能正是因为在这个过渡时期它能将市场交易与对地方政府的依赖灵活地结合起来,许成钢(1994)用界定不清的产权结构所形成的一种合作博弈关系对乡镇企业的成功作出了解释,他把乡镇企业视为一种产权界定不清的合作社,并从隐性合同和公司文化的角度把乡镇企业制度的内部安排解释成一种具有促进成员合作功能的有效的结构。张维迎(1995)从企业制度要解决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选择机制入手,通过分析乡镇企业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即社区政府作为社区内居民的当然代表管理公有财产,这里社区居民是初始委托者,社区政府是代理者,但社区政府不可能直接经营公有财产,而是分别委托给数个乡镇企业,使社区资产能够得到现实的运营,这一委托代理过程便可演变成社区居民社区政府乡镇企业,根据这样一个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张维迎分析了委托者的行为,委托代理机制以及代理人的行为,特别是在监督机制方面,由于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初始委托人的最优监督积极性和最终代理人受监督下的最优努力都随共同体的规模扩大而逐渐递减,一般来说,社区所有的规模比全民所有的规模小得多,这就使得社区政府的监督更为有效,作为最终代理人的乡镇企业也有更高的努力程度,第 4 页共 10 页4所有这些都造就了乡镇企业更富有效率,进而得出正是因为乡镇企业委托代理半径较小的链条能创造出比国有企业高得多的效率。钱颖一(1992)则从乡镇企业的预算约束入手,他认为乡镇企业社区所有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社区范围内是预算硬约束的,这种社区范围的硬约束表现出来的是企业自身的硬约束,这是因为乡镇企业社区所有一般不必考虑独立的工业体系和战略的项目等其他社会目标,也就是说,它可以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来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某个乡镇企业不能满足其经济利益的目标,即出现亏损,决策者认为扭亏的概率较小,那么企业就只能破产淘汰,即使某个乡镇企业的亏损是暂时的,这就使得乡镇企业不可能像国有企业那样躺在银行身上过日子,而且乡镇企业破产以后,原有资源可以迅速转移到其他企业或项目上去,这样不仅避免了将其他企业拖入泥潭,而且通过资源的重组支持了其他优势企业。洪银兴(1997)则认为,市场空间、廉价要素等这些产权以外的因素确实可以暂时和局部地解释企业的高效率。但造成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效率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公有产权不同的实现方式,在公有产权委托代理链中,一个实际所有者的角色定位,一个企业预算约束特征,决定了企业不同的市场行为和效率结果,乡镇企业因为存在一个董事会式的管理者,加上预算硬约束,使之具备了市场经济中标准市场主体的条件,并能像基于市场契约所形成的企业那样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乡镇企业高效率的实现就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林毅夫(1995)认为,中国改革的大多数政策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诱导出来的,从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计划的资源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济制度改革分析中得出,乡镇企业快速增长是放松资源配置制度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农村家庭生产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创造了发展农村工业的剩余劳动力、剩余资本和剩余需求,使乡镇企业得以快速增长和扩张,并由此带来另外两个意想不到的后果,乡镇企业的快速增长诱导出将其灵活的微观经营机制移植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国家政策中,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地校正了结构失衡的资源配置。诺顿(1994)则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带有一个不对称发展的特点,产品市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而要素市场则严重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的发展可由地方政府的动机与行为来解释,即乡镇企业成为地方政府将其控制的资源与资产转化成收入流的一种理性选择。所以诺顿把乡镇企业的高效率视为对外部产品市场发展,而要素市场严重滞后的一种有效反应。第 5 页共 10 页5张军(1995)认为,乡镇企业的高效率主要在于它的筛选机制不同,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面临同样的外部环境,具有相似的制度结构,它们在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时,一样会有成功和不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决定每组企业增长率的筛选程序不一样,在国有部门不成功的企业存活的时间比集体部门的不成功的乡镇企业存活的时间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部门内部成功的乡镇企业数目的比例就非常高,这样筛选过程就能够解释乡镇企业为什么相对来说更具有活力以及增长的快速,根据这个假说,乡镇企业的高效率是由决定它存活率的筛选机制所决定的。以上所综述的文献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也许遗漏了更重要的文献,但是笔者认为以上诸多解释乡镇企业高效率的观点,都是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也就是说它们仅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乡镇企业的高效率,究竟乡镇企业高速持续发展更本质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回到市场经济的本质中去考察。三、乡镇企业高效率的深层解释三、乡镇企业高效率的深层解释市场这个概念本来并不含有经济的意思,它最初仅仅表示交换关系的集合。所以市场概念的核心是交换。一个通过交换关系把所有个体经济连接在一起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然而以交换为核心这一概念只是市场经济表层含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是交换表象形态上的平等性和效率性,而是市场疆域的动态性扩张。换言之,市场经济是人类分工合作的秩序不断扩展的过程。市场疆域的扩张有两条鲜明的路径,即竞争和合作。从竞争机制所促成的后果来说,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与要素所有者之间建立平等的交易关系,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基础性条件是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由流动,从而,在理想的不受限制的资源流动与重组中,经济效率得以增进。在经济思想史上,从斯密、扬格、科斯到萨缪尔森,他们的经济理论尽管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作为自由主义者,他们的经济思想实质都是强调在自由的生产与交易制度安排下,资源配置效率在长期内呈现出收益递增的规律性趋势。问题是,价值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来都是由外部的市场竞争作为强制力量而为其开辟道路的。竞争,作为一种博弈,从参加者对相对优势的获取这一意义来说,他们几乎不能实现双赢,竞争的多方在竞争展开的过程中,优胜劣汰,具有竞争优势者将最终完成对有限的市场疆域的分割,竞争优势将演变成垄断优势,各自的市场份额扩张得以具体表现。从合作对经济效率演进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初的合作是从家第 6 页共 10 页6庭范围内开始,夫妻间的合作秩序主要基于由物种演化形成的天然分工和本能。这种合作的前提即自然道德是从自我保护这个角度中自然地、本能地生发出来的,以家庭夫妻合作为基础,沿着血缘的关系,人类合作的秩序就扩展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但随着子女分家以后的半径越来越宽,分工合作的基础信任随之递减,这时的合作秩序已经不能主要由血缘关系维持了,血缘关系就被能够提供长期共同生活培养起来的情感和信任的地缘关系所替代。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说的那样,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爱是有差别的,是按照建立在血缘与地缘关系上的人伦思想,一轮一轮地扩展,逐渐消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也随着人伦关系的远近而发生差别。上述关于市场经济本质及其现代表征的讨论是探究乡镇企业高效率本质的理论基础。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原有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了小小的裂缝开始的(林毅夫,1995)。乡镇企业正是趁着微观经营机制改革的机会快速成长起来,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实质上是它的市场疆域扩张和合作秩序扩展的过程,其发展轨迹恰恰符合市场经济生存的两条路径。首先,并非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的乡镇企业的运行绩效应该归功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承包制所带来的企业家阶层的产生。中国乡镇企业快速成长时所面临的市场空间虽然较为宽阔,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乡镇企业的平均寿命较短,与此同时,经过了市场选择和严格考验的厂长或经理得以产生,从而成为现存乡镇企业高效率实现的最主要的内源动力。乡镇企业普遍实行的承包制显然算不上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在乡镇企业中所实行的承包制没有普通规定硬性的经营者的资产风险责任。同时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