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依据摘要摘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变革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了这一变化趋势,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为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关键词关键词:科学技术、理论依据、现实依据、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 ”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1988 年 9 月,邓小平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科学技术作为2第一生产力,在理论形成上有着一定的依据。(一)关于理论意义,大体上有以下四种看法:1从哲学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关于生产力的学说。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技术观和历史观三者的统一,从而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一元化特征。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它又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高度理论概括。2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一论断扩展了经济科学的研究内容,增加了科学技术在经济体系中的份量。以往的经济学也涉及到对一般的抽象的科学技术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但研究的层次不深,而且范围、份量都较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使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研究中处于首当其冲、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经济学研究不能忽视的重要领域。显然这意味着将要拓展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并增加关于科技生产力的研究份量。有专家认为,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可以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科学技术的乘法效应,有力地表达了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和作用。 3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看,认为这一论断除了包含科技工作、经济工作、社会和政治发展等层次的意义外,还有社会主义发展这个层次,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比较和较量这个层次。邓小平同志论科学技术问题,总是把它同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3义的命运、社会主义的价值,联系起来考察。科学的社会主义,还应该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归根到底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社会主义。4从与唯科学主义的观点的区别来看,客观的说,西方许多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都对二战以后新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早在60 年代末就在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的演讲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命题。虽然他们的研究中有不少的合理成分,但是总体上来看都存在着唯科学主义的片面性,是脱离社会制度来孤立、抽象地对待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根本区别于唯科学主义,从马克思说科技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不是孤立、单向、抽象地看待生产力,而是运用辩证法认识社会及其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4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19 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邓小平在总结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时深刻指出: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了: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实在,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早在 2001 年 7 月 1 日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党的十六大报告针对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生产力,又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还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认为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再次拓展了5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与先进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谁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谁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技术从“间接的生产力”到“直接的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说明社会生产力内涵的深刻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它揭示了近现代人类社会所以发生如此迅速和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作为无产阶级的政党,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但要认识到生产力的关键作用,还要认识到在现在的世界,什么是“先进的生产力” 。在马克思的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反映在传统的工业产业上,如钢铁、铁路而在今天,先进的生产力是指以高科技如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关注发展生产力,不只是一般的生产力,特别要关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党中央曾指出: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6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7 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哈贝马斯, 理论与实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乔瑞金, 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 ,人民出版社,2002 年。龚育之,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科学报,1997 年 8月 16 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1956 年,第 47 卷,第 569页。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