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3页
第2页 / 共63页
第3页 / 共63页
第4页 / 共63页
第5页 / 共63页
第6页 / 共63页
第7页 / 共63页
第8页 / 共63页
第9页 / 共63页
第1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短新闻两篇什么是新闻?广义:是消息、通讯、特写 、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 的总称。 狭义:专指“消息”。 消息,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简洁 明快的语言,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传播 价值的事实进行迅速及时报道的文体。 消息的特点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简明扼要什么是消息?消息的标题单行 双行 多行双行标题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正题的上面有引题(也叫肩题、 眉题)百事新星大赛频赛频出明星脸脸 “周杰伦”亮相南京 另一种是正题下面有副题(也叫辅题、子题 )面向新世纪的必然选择我国正积积极迎接知识经济识经济的挑战战引题正题副题正题正题、引题和副题的作用 一般说来,正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或 主题思想。 引题主要阐发意义、渲染气氛、介绍背 景等作用,副题则多是对正题起补充、 说明作用。消息的构成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构成。 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讯” 、“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通讯员报 道”之类。“电头”后空一格,紧接的是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 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消息的最前 面,把次要的消息放在稍后,依据材料的重 要性依次排列,这种结构方式很像倒置的金 字塔。 “金字塔结构” 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来写。 “悬念结构”往往抓住读者急于了解事实结果 的心理,抓住事件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把读 者一步一步引向事件的高潮。 “自由式结构”消息主体的结构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 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 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 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 透自己的感情 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 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 揭 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 新闻事实的主体。 主体的任务主要是用充分、典型、有 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 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 的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 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要点和要旨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导语一段,因 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 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 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 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 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 段或语句。 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 个W”:When(何时)、Where(何 地)、Who(何人)、What(何事) 、Why(为什么)。新华网兰州2004年12月12日电 12月11日晚11时36分左右 ,甘肃省兰州市夜空出现红白两道亮光,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飞 去,随即发出巨大的爆炸声。兰州方圆100公里之内的地方出现 强烈的震感。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坠落,为此兰州警 方抽调大批警力连夜进行搜寻。 当日晚11时36分,在兰州市红古区窑街往永登县拉煤的司机 张先生称,他驾车驶至永登县通远乡时,突然一道亮光在头顶 闪过,面前突然豁然大亮,感觉如同白昼一般。他急忙将车靠 边停住,看到一个如同初升太阳般大的火球拖着长约3米尾巴由 西向东而去。在兰州工坪区某单位值夜班的冯先生说,他看到 院子突然变得通红,急忙出院查看时,看到天空中有一片红色 的雾状物在移动,接着就听到两声巨响。家住西固区西柳沟的 米先生说,他正在休息,突然被两声巨大的爆炸声惊醒,当时 他还以为地震了。 不明物体出现后,兰州市110指挥中心立即指令红古、西固 、安宁、城关区以及榆中县等县区的公安民警全力寻找不明飞 行物。截至12日下午3时,警方仍在全力寻找不明飞行物的下落 。 现在,我们就根据新闻要素,以“导语”为 搜寻概括的重点,同时兼顾其它内容,筛选答题信息 点:时间:分别有“2004年12月11日晚11时36分 左右”、“当日晚11时36分”、“12日下午3时”, 其中,第一、第二个时间都是最重要的时间信息,其 实是同一个信息,如果要受字数的限制,还应该压缩 或改变说法,这里可压缩为“12月11日晚”。 地点:甘肃省兰州市 人物(对象):兰州警方、张先生、冯先生、 米先生。其中,兰州警方是主要的。 事件(过程、结果):表述事件的关键点在于 寻找关键性动词。这里有“出现”、“爆炸”、“震 感”、 “搜寻”等。 原因(目的):事发当晚有人猜测可能是陨石 坠落。这一点不是主要点,可以略去。 12月11日晚,兰州警方连夜搜寻不明飞行物。 如何拟写新闻的主标题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 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 关的信息。无论在导语中,还是在主体中,我们筛 选的都是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 本质的信息。我们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概 括,组成表意完整的句子,就是大致的主标题了。 新闻写作练习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 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 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 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 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 盖之巅。中国人站立南极冰盖之巅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10个字)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 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 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 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 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 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 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 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请将下列内容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 过15字)新华社珠峰大本营 5月22日电(记者张景 勇 边巴次仁) 红色测量觇标竖立在地球之 颠,珠峰脚下的6个交会测量点同时展开峰 顶连测;GPS测量设备、冰雪深雷达探测仪 在峰顶开始工作22日11时08分,2005年 珠峰高程测量迎来决战时刻:我国登山测量 队员成功登顶,珠峰测量顺利展开。我国成功进行珠峰登顶测量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请用一句话概 括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6字,含16字 ) 本报讯(记者 李丹)通过对成都市6个区县20余家企业的 检查、暗访结果显示,成都市水环境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环境形势严峻。成都不少河段水质仍受到严重 污染。数据显示成都市污染物减少了,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了,但锦江水质还是没有根本好转,并呈恶化趋势。 环境保护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还存在环境污染数据不清,排污费征收使用底数不清等问题。环保执法存在“死角” 。个别地方在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处理率虽达到82%,但 工业污染整治仍处于低水平、补欠帐阶段,离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的要求差距很大。 检查组最后建议,成都市应认真研究解决锦江污染问题 ,把整治锦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 工作中,使水环境质量得到提高。成都市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或 “成都市水环境质量亟待提高”、 “成都市水环境问题很多亟待解 决”) 请你将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英国撤离香港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 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文章共 有10段。有8段写的是现实的场景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降旗仪式; 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 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 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 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 透自己的感情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 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作者巧 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 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 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对于在驻港英军总部附近举行的告别仪 式,作者也只是提了一句,但作者随后捕捉 到了一个典型的镜头:“停泊在港湾中的皇 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 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 式的背景。”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 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 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 一仪式的深厚内涵。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 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 历史沧桑变化的感觉,使得曾经的 坎坷,在人们脑海中“积淀成了神 圣而执著的理性”,也使得“今夜 的喜悦变得更加凝重”。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 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 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 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 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 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 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一)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 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 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 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总结 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 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 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 ,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 ,有着历史的意义。 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 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请找出文中最打动你 的一段话,说说你的 阅读感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与平常我们看到的新闻 报道有什么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 情况 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 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 ,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 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 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 透自己的感情本文的独特之处 作者引入了一些背景材料,介绍了奥斯维辛 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作者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把读者带进了集中 营,从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 纪念墙一直写到绞刑室。本文的独特之处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 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 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 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 感。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 ,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 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 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本文的独特之处例如: 参观者心情是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 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 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 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 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 感到震惊,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 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 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 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 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 场噩梦”?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 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 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 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 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 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 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 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 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 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 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纳粹党 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 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 命的戕害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