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讨论讨论】问题悬赏解答问题悬赏解答课题之三(大位移引起的收敛问题)课题之三(大位移引起的收敛问题)出了点问题,重新编辑了以下,如下: fini /clear /config,nres,5000 /prep7 et,1,beam23,1,1,2 r,1,0.025 mp,ex,1,2790 mp,nuxy,0.42 tb,biso,1 tbdata,1,23,0 K,1,0,0,0 K,2,0,0.4,0 k,3,0,3.6,0 l,1,2 l,2,3 lesize,1,200 lesize,2,400 lmesh,all /solu d,1,ux d,1,uy d,1,rotz d,2,rotz nlgeom,on nsubst,120 outres,all,all time,1 f,2,fx,-0.0006 solve time,2 f,2,fx,0 solve time,3 d,202,rotz ddele,2,rotz solve DELTAX=0.05 TNUM=3.4/DELTAX *DO,I,1,TNUM TIME,I+3 XX=DELTAX*I YY=1-XX*XX/(3.4*3.4) *IF,YY,LT,1E-6,THEN YY=0 *ENDIF D,202,UX,XX D,202,UY,-3.6+3.6*SQRT(YY) SOLV *ENDDO /post1 pldisp 加载过程是:固定节点 1 位移(ux,uy,rotz),固定节点 2 转动自由度(rotz),在节点 2 施加水平载荷;卸掉水平载荷;固定节点 202(顶点)转动自由度,解除对节点 2 转动自由度的限制;对节点 202 施加一定轨迹的位移载荷。 1 看看程序中的加载存在什么问题? 2 程序中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这是一个实际的工程问题,就是求在这个加载过程后金属线的形状。虽然结果收敛,但是还有点问题。 prvar(ux,uy)的结果(只显示了有问题的一部分): TIME 202 UX 202 UY UX UY 2.9315 -0.266964 -0.110036 3.0000 -0.266964 -0.110036 3.0005 0.260417E-04 -0.202758E-06 3.0010 0.520833E-04 -0.405515E-06 3.0018 0.911458E-04 -0.709651E-06 . 3.9522 0.476104E-01 -0.370689E-03 4.0000 0.500000E-01 -0.389294E-03 可以看到,第三个载荷步完成后,施加的力载荷引起顶部(节点 202)的位移分别是 UX=-0.266964 和 UY=-0.110036。然后从第四个载荷步开始施加位移载荷,但是第四步施加的位移载荷并没有累计前三步力载荷所引起的位移。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实际情况下,t=4 时,UX=0.05+(-0.266) ,UY=-0.389+(-0.11) 。从位移图中也可以看出,加载位移载荷之前,UX,UY 都先归零,然后再加载位移,而实际情况应该是:加载的位移载荷在以前的力载荷引起的位移的基础上进行。 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在第四步之前加一句:DCUM,ADD 试试,不过后面所加位移量要做相应的修改,应该加上前后两步的位移增量。我现在没时间验算。另外可以看看命令手册中 DCUM 的说明,也许会有些启发。恩,我把程序该了一下,设置了 DCUM,ADD,在课题二中仅仅加位移载荷的情况下运行成功。但在这里还是不行,加载位移载荷之前,UX,UY还是归零。不知还有什么办法,会不会和预应力之类的设置有关? 改动部分为: DELTAX=0.1 TNUM=3.4/DELTAX *DIM,YY,TNUM DCUM,ADD *DO,I,1,TNUM TIME,I+3 XX=DELTAX YY(I)=1-XX*XX*I*I/(3.466*3.466) *IF,YY(I),LT,1E-6,THEN YY(I)=0 *ENDIF YY(I)=3.49*SQRT(YY(I) D,202,UX,XX *IF,I,EQ,1,THEN D,202,UY,YY(I)-3.49 *ELSE D,202,UY,YY(I)-YY(I-1) *ENDIF NLGEOM,ON OUTRES,ALL,ALL SOLV *ENDDO也就是说现在的问题是力边界产生的位移那部分无法累计。 有个想法:先加力边界,算出作用点的位移;将该位移作为边界替代原来的力边界(这需要新建一个与原来完全一样的模型) ,这样后续位移加载就能累计了。不过这种方法有个问题就是力的加载点和后续位移加载点不同的话可能无法累计(因为边界不同) 。你可以调试一下。另外需要比较一下用位移代替原来力加载后结构的应力分布,各点的位移情况是否一致。通过 yymavrerick 的启发,我终于搞定了这个问题(我真想奖励我 10 分,哈哈) ,有两种方案: 一、重新建立模型:在力载荷作用完后,记录每个节点的坐标值,然后运用这些节点重新建立模型,在新模型基础上施加位移载荷。 二、等效冗余加载。 (下面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思路很好,运用等效冗余加载的方法可以解决所提到的问题。 看以下命令流: fini /clear /config,nres,5000 /prep7 et,1,beam23,1,1,2 r,1,0.025 mp,ex,1,2790 mp,nuxy,0.42 tb,biso,1 tbdata,1,23,0 K,1,0,0,0 K,2,0,0.3,0 K,3,0,0.6,0 l,1,2 l,2,3 lesize,ALL,200 lmesh,all /solu dcum,add d,1,ux d,1,uy d,1,rotz nlgeom,on nsubst,120 outres,all,all time,1 d,2,ux,0.01 solve time,2 d,202,ux,0.01 solve /post26 nsol,2,202,u,x nsol,3,202,u,y plvar,2,3 位移归零,错误,如图所示:改进一下,把节点 2 位移载荷引起节点 202 的位移(0.025)给弥补上去。time,1 d,2,ux,0.01 solve time,2 d,202,ux,0.01+ 0.025 solve 虽然最终点加载大小相同,但加载过程不对,还是归零了,错误!如图所示:等效冗余加载:记住一定要设置 DCUM,ADD 啊,在前两个程序里这个命令没用,这里可不一样! time,1 d,2,ux,0.01 d,202,ux,0.025 !(先计算然后再加到这里,可能用*GET 或其他命令启动重新分析会更好,先不管这些) solve time,2 d,202,ux,0.01 天啊,这不是我梦寐以求的过程曲线吗?我激动得要哭了,哈哈!重复以下等效冗余加载得要点: 节点 M 加载位移 U1 引起节点 N 位移 U2 D,M,UX,U1 和 D,M,UX,U1 D,N,UX,U2 的加载效果是一样的,但是 D,M,UX,U1 D,N,UX,U2 的加载方式可以通过设置 DCUM,ADD 实现载荷步施加在不同节点时节点位移的正确累加。恩,别高兴太早,可能还有别的问题,大家看看吧!fini /clear /config,nres,5000 /prep7 et,1,beam23,1,1,2 r,1,0.025 mp,ex,1,2790 mp,nuxy,0.42 tb,biso,1 tbdata,1,23,0 K,1,0,0,0 K,2,0,0.4,0 k,3,0,3.6,0 l,1,2 l,2,3 lesize,1,200 lesize,2,400 lmesh,all /solu d,1,ux d,1,uy d,1,rotz d,2,rotz nlgeom,on nsubst,120 outres,all,all time,1 f,2,fx,-0.0006 solve time,2 f,2,fx,0 solve time,3 d,202,rotz ddele,2,rotz solve /post1 set,last *get,x,node,202,u,x *get,y,node,202,u,y /solu lsclear,all d,1,ux d,1,uy d,1,rotz d,2,rotz nlgeom,on nsubst,120 outres,all,all time,1 f,2,fx,-0.0006 solve time,2 f,2,fx,0 solve time,3 d,202,rotz ddele,2,rotz kbc,1 d,202,ux,x d,202,uy,y solve DELTAX=0.05 TNUM=3.4/DELTAX kbc,0 *DO,I,1,TNUM TIME,I+3 XX=DELTAX*I YY=3.6*sqrt(abs(1-XX*XX/(3.4*3.4) D,202,UX,x+xx D,202,UY,y+yy-3.6 SOLV *ENDDO /post1 pldispansys 在首次加载斜坡位移载荷时,总是从零加起,所以按正常思路总是会归零。我把前三步载荷计算的第 202 节点的位移值 X、Y 读取,并在重新求解的过程中以阶跃位移载荷的形式加在第三步(这样并不影响第三步载荷的真实性,因为这个阶跃载荷是多余的,并没有在数值上改变什么) ,这样在后续的载荷增加过程中就不会有归零的现象发生了。不知是否合乎你的要求。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