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 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 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 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 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 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 说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 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在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执 政党要保证长期的执政地位,不能仅靠强制力来维持,还必须依靠意识形态的 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对执政党的忠诚、信仰、服从提供依据、引导和精神动 力。特别是在当前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不少人出现困惑、迷茫、 盲从的经济转型期,更加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核 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 人们的价值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同时,这种思想导向也是激励人们万众一 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 进的方向和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持续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同 时也有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 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 带。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 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达到共建共享,最重要的是使人 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 认同和共识。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 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 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的提升。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关键是要在 全社会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之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 和支撑。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文化沿着 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因而核心价值体系在 和谐文化建设中占居核心和根本的地位。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 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推进我 国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 段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 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共 同理想信念的内容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 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 值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于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 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一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 国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 在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更加需要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并使之转化为巨 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 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犹如社会的“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 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焕发全 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充满挑战和 风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和谐社会 构建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时代精神代表 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反映历史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的时代精神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人民在改 革开放的历程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 争、效率的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挤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 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性精神成为广泛共识。正是依靠这种 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 21 世纪,我 们要始终立于时代潮流的前列,紧扣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大力弘扬以改革创 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形 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人们道德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一定冲击,尤为迫切需 要倡导正确的荣辱观,作为引领文明道德风尚的标杆,以凝聚社会道德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 “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矛盾统一的有机体。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社 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 抵制腐朽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这种 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 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就是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在当前矛盾突显和风险多发的时期,情况错 综复杂,噪音、杂音增多,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 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 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 设各个方面。为此,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 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 旗帜。必须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加强对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 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大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力度,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 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 拓展理论宣传的内容、对象和渠道,做到面向基层、下移重心、延伸触角,切 实提高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构筑关键在加强教育。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 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人民。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 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 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励人民。要组织关于党的各 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解惑释疑工作,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 民。要处理好理想信念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做好扩大共识的工 作,用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美好愿景鼓舞人民。 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树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深入人心,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要广泛开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 道德共识。精心组织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 代公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培育明辨荣辱的现代公民。把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 题,使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诚信、旅游出行和网上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 的不良风气有明显改善。在荣辱观建设过程中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 众参与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形成相互关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注重 建章立制,发挥法律法规对荣辱观建设的保障作用,形成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第四,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 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的主 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主流舆论。精心组织有关核心 价值体系建设主题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大力宣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气象,大力宣传体现 社会主义价值精神的思想观念,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热点问 题的舆论引导,认真把握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着眼于疏导情绪、化解 矛盾、增进和谐、维护稳定。强化阵地意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主导功能,掌 控好对各类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管理,坚决抵制西方反动腐朽文化及有害 信息的渗透,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