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子降气汤的临床应用苏子降气汤的临床应用lII 床和宴骆 tit 学鑫 2006 年 4JI 摹 5 基摹 4 期苏子降气汤的临床应用张世平(安岳县通贤中心卫生院四川安岳 642352)苏子降气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以治疗咳喘病且有上盛下虚的病机证候,为降肺气的通治方剂.其方剂组成为:苏子 15g,半夏 12g,前胡 12g.生姜 12g,陈皮 12g,当归 12g,肉桂 9g,甘草 10g 九味药物组成(一方有沉香,而无肉桂).本方经笔者多年来的临床加减应用,认为其治疗范围甚广,只要辨证恰当,疗效显着.1 临床资料1.1 病例 12004 年 9 月 27 日初诊,患者女,62 岁,1O 年前咳嗽至喘,症状日渐加重.今呼吸不畅,不能平卧,痰多色白.不易咯出,腰腿痰软,小便频数,舌质润而胖,苔薄白,脉弦.本病例属上盛下虚之咳喘.为肾不纳气之故.遂投:苏子 15g,陈皮 15g,当归 12g,前胡 15g,肉桂 9g,厚朴 12g,甘草 10g,沉香 10g,生姜 12g,连服三剂.1O 月 3 日二诊,脉弦而有力,咳嗽缓解,仍喘息不能平卧,于上方去前胡,生姜.加葶苈 15g,大枣 15g,党参 2Og,连服三剂痊愈.1.2 病例 2 患者男,52 岁,心悸气短.咳嗽痰多 5 月余.8 年前经华西医大附院确诊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今症见面色不华,频频咳喘,鼻衄血,虽为暑热天气,患者自感身寒恶风,微汗出,全身浮肿.心悸心慌.体倦乏力.舌苔薄黄而润.脉沉细.急投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 15g,沉香 1Og,桂枝 9g,白芍 l5g.大枣 2Og,厚朴 15g.半夏 15g,茯苓 15g.丹参 2Og,甘草 10g,荆芥 12g.一剂稍减.二剂后明显好转.连服五剂基本痊愈.2 体会苏子降气汤中,苏子,生姜,半夏,陈皮开胸降逆,利气化痰,前胡宣通肺气,当归润燥养血,甘草和中安脾,以调和诸药.本方妙在肉桂的补君相之火,君火足则膻中阳振,膈上饮气自消,相火足则肾气蒸化津液运布,而浊饮得除.再加入沉香纳气入肾而定喘.与肉桂配伍治疗上盛下虚.更为有利.纵观本方有调,有补,有润,有燥,治上顾下,标本兼施,为豁痰,降气,止咳平喘.利胸快膈,通便和中,纳气归元的一剂良方.再回首病例 1.因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元阳之气藏于肺,水谷之气聚于肾,两气相合积于胸中是谓宗气,而宗气虽在上,必须下藏于肾中,借肾气的摄纳主持则博聚不散,始能产生气化作用,所以肺主呼气实为气之标,肾主纳气.实为气之本.肺属金,肾属水,有母子之义,肺气下藏于肾是母子相亲.相互倚附.故“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阴阳升降息息相通,何病之有?再论病例 2,心为火脏,肾为水脏,正常情况下.心火不移,肾水蒸腾.此为水火相济.今水火不济,则心悸,气短,健忘多梦,引发诸多心脏疾患,加之肺为水之上源,如果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调,则出现恶寒身重,痰饮水气等证.然肾虽属水脏.中寄相火,肺主气.如果水火相济.其气则温,是谓“少火生气“则肺气得旺为实子,是肾能纳气之故.而喘息得平也.如果下元虚衰,肾水不温,相生过旺.将少火变成壮火.此谓“壮火食气“.肺畏火克,母子相仇.肺气不能下藏于肾,亦有火衰水盛,水寒金冷.津液不得少火之燕化,则留而为饮,上迫肺气.不能下达.而藏于肾中,即变化为火旺灼金之咳喘证,及心阳不振的水寒证.总之,苏子降气汤是治疗上盛下虚之喘咳证之验方.只要辨证恰当.药物加减变化得法.掌握好肺肾之气相接,母子相系,津气的重新敷布,用于临床的确是一道好方剂.(收稿日期:2006 一 O109)的模式.这种形式对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它只在形式上将两种诊断并列.而在内容上却体现不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不可能达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3.2 杂交形式即所谓的融入式,即把中医的某些成分纳入西医理论体系中,或把西医的某些成分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中.这种模式对于目前的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根本上讲,其发展的最终是“全盘西化“,“消灭中医“或是“排斥西医“的结局.3.3 互补形式即“量子力学形式“,将互斥的中西医理论方药互补起来解释生命现象,应用于临床医疗.它要求以“水晶箱“(既了解内部结构.又不干扰内部关系)的形式.将中西医统一于既包含中西医.又大大高于中西医的更发达,更完备的医学形态中,目前正在起步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即是这种模式的具体体现.这一模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将人体结构与其功能相结合,全方位地反映了人体的运动变化规律.与前两种模式比较,无疑是当前将中医与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最有效模式,从而成为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热点.对于中西医结合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这是一个由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过程.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多少矛盾,但每一个困难的解决都会使我们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最终必将达到医学科学的新高峰.参考文献1田泳.中西医理论差异与中医现代化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o03,(7):1922.2祝世讷.关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2000,(1):37.3赵国求,童忠良.中西医理论结合的困难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2):l4 一 l6.(收稿 Et 期:20060203)更正:本刊 2006 年第 5 卷第 3 期第 274 页“疾病预防控制中 Ii,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一文中作者单位应为“丹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 11,辽宁丹东 118002“,特此更 iEt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编缉部 2006 年 4 月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