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花儿之“石” ,攻诗经之“玉”诗经教学的一点尝试摘要: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反映中国周代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它形象生动鲜明,文字朴素凝炼,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由兴盛到衰败不同时期的历史面貌,在有限的文字里透析出古代人民的伟大智慧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毕竟诗经成文时代久远,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理解、教师的讲授还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地方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民歌(西北花儿)作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歌谣,其表现手法与诗经有很多相近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民歌(花儿)导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经的表现手法,既继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又能使语文教学得到有效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的空间。关键词:诗经 表现手法 民歌(青海花儿) 在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常常出现一种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下面昏昏欲睡。语文课程改革一直要求我们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而实际上教师的主导地位常常被教参课本所取代,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体现在提几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几年来,我努力尝试古诗文教学方式改革,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而体会最多的就是诗经氓的教学。诗经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许多诗篇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特别是其有鲜明的形象性, “赋” 、 “比” 、“兴”手法的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奠定了其艺术成就,构成了这幅瑰丽的艺术画卷。 “赋” 、 “比” 、 “兴”手法更是探索学习诗经的主要内容之一,不掌握“赋” 、“比” 、 “兴”的表现手法,就不足以真正理解诗经的思想和内涵。“花儿”是西北人民最喜爱的民歌,是西北人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最好形式。 “花儿”在西北倍受钟爱、广为传唱,无论是田间的阿哥、地头的小妹,奔走他乡的出门人,黄河泛舟的筏子客,都是“花儿”的创造者、传唱者。人们敞开歌喉、溢情漫唱,抒发对生活的热爱、爱情的渴望、世俗的感悟,都是有感而发,情真意切,实是流淌于高原人民心中的歌。耳濡目染之后,高原学生的脑海里也储存有可观数量的“花儿”信息。我个人在认真分析“花儿”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后发现, 诗经与“花儿”在表现手法上是非常一致的,两者都大量运用了“赋” 、 “比” 、 “兴”的手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氓以及诗经中其他篇章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我进行了以“花儿”导入教学的尝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氓这首叙事诗中“赋”是主体写作手法,同时了兼容了“比” 、 “兴”两种手法。在授课之前我用幻灯出示了西北学生耳熟能详的一首花儿马步芳修下的乐家湾 ,并让会唱的学生吟唱。马步芳马步芳修下的乐家湾修下的乐家湾马步芳修下的乐家湾,拔走了心上的少年。哭下的眼泪和成的面,给阿哥烙下的盘缠。把阿哥送到了黄河沿,眼看着逼上了渡船。河里的浪头翻三番, 活拔了尕妹的心肝。这是一首“时政花儿” 。 “时政花儿”一般都是对旧社会的批判、控诉和对新社会的歌颂。这首花儿用简短的话语叙述了女子为被征兵的丈夫准备盘缠和依依送别的不舍之情,反映人民群众对当时马步芳政权强行征兵的不满。在吟唱后,我让学生分析这首“花儿”的特点,并且告诉学生这种简单叙述的表现手法叫“赋” 。接着我又让学生各自说一首自己熟悉的“花儿” ,其中学生说了这样几首:我像蝴蝶一转旋我像蝴蝶一转旋青枝绿叶莲花山,尕妹活像个白牡丹。我像蝴蝶一转旋,端往牡丹心里钻有心把花摘一朵有心把花摘一朵:大河坝里起黄沙,尕妹长得像朵花。有心把花摘一朵,就怕刺儿把手扎。无题无题清湛湛的一碗水,凉渗渗的我没喝。多人伙里看下的你,羞脸大了(者)没说。我和学生一起分析这几首表现男女爱情的“花儿”写法。学生一般能看出其中的比喻句,如“尕妹活像个白牡丹” “尕妹长得像朵花” 。随即再讲授“比” 、 “兴”的手法:这种写法从修辞上说是比喻,从表现手法上说叫“比” ,写出了尕妹的美貌和主人公对尕妹的喜爱之情。而我像蝴蝶一转旋中, “大河坝里起黄沙”同“尕妹长得像朵花。有心把花摘一朵,就怕刺儿把手扎”没有联系;有心把花摘一朵中“大河坝里起黄沙”同“尕妹长得像朵花。有心把花摘一朵,就怕刺儿把手扎”也没有联系,在这里只是起到引起话题的作用。这种写法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兴”的表现手法。再看无题中的“清湛湛的一碗水,凉渗渗的我没喝” 。这一句既起到引起所咏之辞的作用,同时暗含比喻,把尕妹比成一碗不敢喝的清水,写出了主人公爱恋女子却不敢靠近的羞怯心理,这就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花儿”与我们的生活接触如此紧密,又如此易于理解。此时全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既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赋” “比” “兴”的手法有了直观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习诗经的兴趣。此时再学习氓 ,在教学中基本可以省略教师对“赋” “比”“兴”手法的分析和讲解,而同学们自己分析得兴趣盎然,对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的很到位,通过相互对比、融会贯通,为分析其它的诗歌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在生活中非常熟悉、而在教育学中常常忽略的民间文化带入语文课堂,充分挖掘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让那些厚重的民间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立足于生活,这样既能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能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灵活,同时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得到有效地拓展,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了一片新空间,真是一举多得。作者:汪秀兰,青海省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教师邮编:810000地址:西宁市城北区天津路 69 号西宁市第四中学(参考文献:在诗经教学中尝试与本地民歌比较阅读 ,作者:龚祥亮)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