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早期科学阅读早期科学阅读一、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一、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1、准备活动:人们通常所说的阅读,指的是成人看书的一种行为习惯,而这种阅读习惯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练习才能养成。孩子天生是喜爱书本的,书对婴幼儿而言就是一个玩具,在经由咬、翻、甩、搬等各种对书的探索行动中,儿童开始了他的阅读之旅。翻书、玩书(最终多演变成为撕书)等活动,是对阅读的一种准备行为。正式阅读之前的这种活动,正是阅读能力出现、发展、提高的基础和前奏。2、内容:早期阅读也称前阅读,指在幼儿园阶段,以画图读物为主,一听、看、说右击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兴趣爱好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学习正规的煮面语言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3、目的:先读书后识字,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会阅读4、认识误区:早期阅读,在许多人心目中,其实是等同于识字的。但对于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识字,而是从画面铺陈的脉络中,积极地鼓动想像的翅膀,从虚幻的情境中,从画家的笔触中,体会人世间沉寂已久的真情、友善与关爱,从而对自己生活着的世界. 5、心理学界观点:阅读活动是阅读者借助视觉器官,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的一种心理特征。阅读能力所反映的活动过程就是感知、加工、贮存、运用几个过程在同一时间里,纵横交错地进行工作的过程。它需要幼儿具备感知能力、加工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能力的参与才能完成。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仅人的认知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人的情感、动机、兴趣、爱好也都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再者,由于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即通过图形或符号的组合来表达词或词素的意义的文字体系,这种文字存在着许多缺点:只表意不表音,不易读出字音;结构复杂,笔划太多。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阅读汉语这样的表意文字对儿童来讲可能比学会阅读英语这种表音文字遇到更多的困难。因此,阅读活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高级活动,对于幼儿来讲并不容易。二、早期科学阅读的运用二、早期科学阅读的运用(一)意义1.扩展科学经验,感性认识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科学经验的积累促进想象力 4.发展儿童语言和表达能力 5.建立幼儿良好的自信心 6. 发展幼儿的阅读技能和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二)科学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利用1. 图多字少,色彩突出,图文并茂(图文并茂。阅读故事中图画的颜色缤纷多彩,主人公形象生动可爱,背景细节丰富和谐,而且书中的彩色插图与文字相互对应,充分体现该段文字的内容,相辅相成的作用。吸引幼儿阅读的注意力,调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幼儿在接触纯文本的阅读之前,通过图文并茂的书籍阅读从而喜欢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2. 一书一故事,故事情节的发展要符合幼儿想像和思维特点。(一书以故事。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较低,对事物缺乏分辨力。教师必须把好选书、供书这一关。尽量多供给涉及面广,具有积极思想意义、富有儿童生活情趣的,能给孩子多方面教益的中外优美童话、寓言故事、自然科学、综合知识等儿童读物。对人物丑恶、荒诞不合科学的鬼怪故事则要抵制。)3. 符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特点的阅读书籍(不同年纪的儿童,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引导小班孩子多看一些画面大、色彩鲜明、内容具体简单而又生动有趣利于孩子理解的图书。(1)小班幼儿常常把书颠倒着看、思维具有跳跃性。(2)喜欢看画面形象大的图书。(3)不善于理解主体与背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逻辑关系。(4)对内容熟悉的图书“情有独钟” 。对求知欲旺盛和语言、智力迅速发展的中、大班幼儿,则可让其多选择从图画过渡到文字,图书内容略高于孩子本身发展水平的书籍。 ) 。4阅读故事的语言要优美自然,词汇丰富。 (阅读故事的语言要优美自然,词汇丰富。每个词语句子都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并根据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规律进行编写,尤其是谴词造句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可理解性和生动性。这样的故事,不仅能使幼儿在“听故事”时觉得生动有趣,而且容易让幼儿“听故事”过渡到自己“讲故事” ,从中体验到成就感,并由此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5.尊重孩子的选择,充分给予孩子挑选图书的自主权, 提高阅读兴趣, 更有效地开发想象力、观察力、知识迁移能力等。三、早期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及分析三、早期阅读能力的基本构成及分析早期阅读教育实践中常常把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混为一谈。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以互相代替的。在幼儿期,儿童最需要的不是系统全面的知识,而是不断增长的学习感受力,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并通过这些基本阅读能力去进一步形成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能,从而学习今后的各学科知识,这才是早期阅读教育的真谛。阅读能力是在一般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结构,主要包括三种成分:(1)认读能力,是阅读活动最基础的能力,它是对阅读材料的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语音和字形规则的联结来认读对应的文字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常认为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应从识字开始,应该先识字再读书,离开了识字就无法进行阅读,这是对早期阅读的错误认识,它将早期阅读与成人阅读混淆了。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认读能力不应简单地等同于就是让幼儿大量地识字,而应通过阅读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书面言语和口头言语的对应关系、初步了解汉字的简单规律。(2)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它是是否掌握阅读技能的主要标志。它是指阅读者把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想象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思维活动,了解其本质含义的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理解语言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理解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尽管幼儿年龄较小,积累的知识经验不丰富,也应通过幼儿的积极建构促进幼儿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口头语言和各种知识,引导幼儿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幼儿想象、思维、联想等能力是提高幼儿理解力的重要途径。那种认为只要认识了书写形式的字词,就具备了阅读理解的能力的认识是错误的。(3)鉴赏能力,是阅读理解水平的指标之一,它是指阅读者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点以及价值等进行鉴别和评价的能力。它是人们在阅读文字材料时的一种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交融的心理过程。对于早期阅读来说,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早期阅读活动可以通过让幼儿反复朗读、讲述、讨论、表演、仿编、创编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受阅读材料的形式美及风格特点。四、早期阅读过程的模型及启示四、早期阅读过程的模型及启示1、自下而上的模型:这种模型中,阅读从字词的解码开始一直到获取阅读材料的意义从下而上进行。因此,阅读者要掌握阅读材料的意义需要从字、词、短语、句子开始。这种模型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们的推崇,此模型为教学过程安排了这样的结构:先教生字,再教词,然后再逐渐过渡到高级水平的技能。教师们常错误地认为离开了识字的前提,儿童阅读活动无法开展,儿童的阅读能力根本不可能形成。其实这是阅读过程的模型之一。2、自上而下的模型:这种模型中,与自下而上的模型恰恰相反,认为阅读的起点是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它包括有关外部世界的一般知识及有关语言结构、语言使用的知识,而不是阅读材料本身。它更强调儿童的主动作用,强调有效的阅读并非精确地知觉与辨认所有文字成分,而是选择最少的线索以产生有效的猜测和推理的一种技能。这种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早期阅读的儿童来说,他们缺乏识别文字的技能,但并不是说他们就无法进行阅读,而是可以通过丰富儿童的口头语言及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来弥补自下而上模型的不足。阅读能力就是在阅读材料与个人经验之间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既离不开自上而下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加工,教学中可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五、我国儿童阅读教学的误区五、我国儿童阅读教学的误区(一)教学目标上:重学习,轻兴趣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手段,而对于幼儿来说,则并非如此。有研究者在幼儿园做过一项调查,其中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思考。其一,当问起“喜欢一个人看书还是有家长讲解”时,98%的孩子都选择了“有家长讲解” ;其二,当问起“喜欢在家里看书还是在幼儿园里看书?”时,90%的孩子都选择了家,他们的理由是“家里安静、书多,父母能教我” 。可见,阅读对于幼儿而言,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当前的幼儿阅读教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成人阅读和儿童阅读,过早地把阅读当作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而很少把关注点放在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上,从长远来看,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二)教学策略上:重识字,轻理解在我国,很多幼儿家长都以自己孩子的识字量大为荣,顺应家长的要求,许多幼儿园都在过早地进行识字教学,在幼儿园的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各种识字卡片。事实上,会识字并不等于会读书。单纯学习识字,未能恰当地处理好阅读过程中局部编码和整体理解的关系,很可能会造成孩子认识了很多字,但阅读理解能力很差的结果;同时,机械记忆的识字方法太过枯燥乏味,它会损害儿童学习母语的兴趣,有研究证实,识字量大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主动阅读的频率比其他儿童低,这种以牺牲阅读兴趣来换取识字量的做法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早期阅读应当包括一切与书面语言学习有关的内容。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一种内容和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内容与方式,有些托儿所和幼儿园大批地、正规地组织婴幼儿识字是不足取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不是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内容。换言之,早期阅读决不等同于早期识字。识字与阅读的关系是:识字和阅读不可分,不能脱离阅读谈识字。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识字。孩子会识字,但不一定会阅读。有的孩子学会近千汉字,他还是不会阅读。不会阅读就等于没有学会书面语言。有关研究已经表明,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以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他们往往不会用食指和拇指一页一页地从前往后翻书,而是用手去抓书;他们常常把阅读看成是一件自己能力所不能及、或者没有意思的事,缺乏阅读兴趣;他们即使认识了一句话中的每一个字,却不能把所有字的意义连贯起来,完成对整个句子意义的理解,表现出阅读理解能力差的问题。(三)教学过程上:重讲解,轻互动年幼的儿童喜欢听故事,顺应孩子的意愿,一些家长和幼儿教师习惯于给孩子讲故事,大人讲、孩子听。事实上,讲故事是个单向的过程,它剥夺了孩子“说”的机会;很多老师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交流,针对故事情节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问题,是孩子很容易用“对”或“不对” 、 “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这就剥夺了孩子培养思维发散性的机会。而只有在双向的互动交流过程中,在开放式问题的问答和讨论中,才能充分利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口语经验,促进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四)教学材料上:重难度,轻适度在孩子刚开始阅读的时候,读物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孩子对书产生好感,是他们培养阅读兴趣的第一步。而当前在我国,很多幼儿阅读教学材料都片面强调难度,以成人意志为主导,忽略了读本对年幼儿童的适宜程度,忽略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违背了儿童的天性,片面追求教育的外在价值,从成人的视角选文,这样以来,儿童所阅读的是一些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不符合语言发展趋势的材料,这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利。(五)教学内容上:中文字,轻图画看文字才算阅读,看图画、色彩不算阅读。就儿童的阅读活动而言,早期阅读指的是年幼的孩子,凭借变化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画,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语言讲述,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比如 13 岁是以图画为主的阅读阶段。六、重视幼儿园早期阅读技能的培养方向六、重视幼儿园早期阅读技能的培养方向正确阅读技能的掌握,可以使幼儿顺利的阅读,并从中体验阅读的愉快,从而产生再阅读的愿望。众观幼儿阅读时的情景,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1、了解图书的结构。让幼儿知道每本书都有封面、内页、封底,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封面和封底比作前门和后门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