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心身疾病观作者:潘洪峰 曾强 梁佳 梁仕武 【关键词】 心身疾病;中医学;现代医学心身医学是从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一门科学。是运 用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与心理活动之 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探求人的性格特征、体质因素在 疾病中的作用。而所谓心身疾病,是一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转归 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1。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 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身疾病及心身 医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先前的中医学理论中虽然没有“心理学”、 “心身疾病”的名词,然而其心身医学思想却是极为丰富的。现存的两千多 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对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 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诊断和防治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而现代心身医学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其发展的速度较快。本 文对中医学的心身疾病观和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观分别作一阐述。1 中医学的心身疾病观1.1 中医学心身疾病观的起源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心身医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我国最早 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有“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喜 伤心”、“忧伤肺”等情志内伤学说。并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 医其身”;“心病须要心药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悲胜怒” 、“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等。其内容涵盖了中医心 身思想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护理及养生等诸多方面。可见,两千多 年前已有中医学心身疾病观。1.2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心身医学的思想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一般 认为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神合一 论”:形神合一是中医心身医学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心理与生理 、精神与躯体关系的最准确、最完整、最精辟的学说2,是中医学整体 观的重要体现。(2)“天人合一论”:认为人无时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人与环境相适应则能保持健康,如环境呈恶劣或紧张状态,往往通过人体 精神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心身疾病。(3)“五脏情志论”:认为情志活动 产生是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素问天元纪大论称:“人有 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反之长期持续的忧愁思虑、或暴喜大怒 、则内伤脏腑。灵枢寿夭刚柔也有“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 ”之说法。(4)“中医体质学说”:指脏腑阴阳、气血、津液的盈亏状态 。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生长发育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性特征。 与心身疾病的易患性有密切关系,同时与气质有关。(5)“中医气质学说 ”:中医学的气质指脏腑的神气(神、魂、魄、意、志等),表明心理状态 ,并从七情五志上表现出来,与心身疾病的形成关系甚大,并与体质有关 。(6)“三因论”:包括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饮食劳 逸等),对于心身疾病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七情直接内伤脏腑,但六 淫与饮食劳逸在心身疾病的形成中也起一定的促发作用。(7)“中医心身 并治理论”:心身疾病属心理生理两方面的疾患,中医历来主张心身(形神 )并治。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 为真”。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有:“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之说。历代医家积累了不少心身并治的方法,其中中医心理疗法具有很高 的实用价值。1.3 中医心身病因病机观 中医认为心身疾病的原因主要为情志所伤。若是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伤及 相应脏腑而出现躯体疾病,反之,脏腑病变也可引起相应的情志异常。情志 活动的异常可使机体气机发生紊乱:“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 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此外,体质因素、不良人 格、社会因素及其它如饮食、劳倦失常和体内代谢产物均可致心身疾病的发生。其病机为气机紊乱、脏腑失调、伤精耗血、聚痰成瘀、神志失常, 其中气机紊乱是中医心身疾病的核心病机。1.4 中医心身诊断观 情志异常是诊断心身疾病的关键,如哭笑无常、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烦 躁易怒、忧思不悦、悲伤哭泣、恐惧不宁、焦虑不安、神志呆滞等。诊断 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1.5 中医心身治疗观 调谐阴阳、调节气血、心身同治、疏导情志、三因相宜为治疗原则。治疗 方法除辨证施药,针灸、火罐等外,还有针对心身疾病的独特的治疗方法 :如:情志疗法,包括以情胜情法、劝说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 法、宁心静志法、音乐疗法、导引吐纳法、行为疗法、情境疗法、激情疗 法等。2 现代医学的心身疾病观2.1 现代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 1922年Deutsch P首先提出了“心身医学”一词。1943年HallidayJ L提出了“心身疾病”,1950年Alexander F则对心身疾病给予了特别的关注3。西方医学最早对心身关系的认识 是与西方哲学中灵魂与肉体的本质及相互关系的认识分不开的,而文艺复 兴运动及自然科学、生理学及生物学、化学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西方 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2.2 现代心身疾病的基础理论 现代心身疾病概念的形成与心理、躯体、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学和心 理生理学等密切相关。它是经过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撞击,再加上先进科 学技术的应用而形成的。其基础理论为:心理应激理论,皮层内脏相关理 论,情感、学习与社会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分子生物学理论等。其中,精 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身疾病体系建立的支柱。2.3 现代心身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现代心身医学认为心身疾病是一种多因多果的疾病方式,即一种疾病可由 多种原因引起,一种病因又可导致不同疾病的产生。1954年Engel提出 了多因素发病的理论模式,包括:(1)生物学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 生理基础,主要有微生物感染、理化和药物损伤、遗传、老化、营养代谢 、先天发育、免疫、性别、年龄、血型、体型等等;(2)不良的生活行 为方式:高胆固醇、高糖、高盐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嗜烟、酗酒、赌博 、吸毒等不良行为以及运动不足、起居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3)心 理应激和情绪因素;(4)认知因素、个性特征、社会人际因素等。各种 病因通过心理和生理中介机制起作用。心理中介机制主要有心理应激理论 、情绪学说、性格缺陷理论等。生理中介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递质系统、 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免疫系统等方面。2.4 现代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现代心身疾病诊断往往采用晤谈、植物神经机能检查、心理测试等方法。 常采用行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认知疗法、森田疗法、抗焦虑、抗抑郁 、安眠镇静、植物神经调整等治疗4。3 总结和展望3.1 总结 中医心身疾病观和现代心身医学疾病观虽然发展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及医学理论来源不同,但两者都认为多因素引起心身疾病的发生,其病因 包括生理(体质)即生物因素、人格特征、行为方式、社会因素等;其发 病的机制通过“心”(心理)和“身”(生理)两方面相互作用而致病,即 不良心理导致躯体疾病的产生或加重,而躯体疾病则导致心理或精神负担 ;在诊断上均采用心身同诊;在治疗上提出心身同治,即采用心理治疗与 药物治疗相结合。两者的疾病观与现代医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高 度吻合。3.2 展望 现代社会中,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现代社会病和慢性病,这类疾病的发生与 人们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心身医学 之所以能获得迅速发展的强大的社会驱动力。但目前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 心身疾病的研究还处于各自为政阶段,彼此沟通不够5。故心身疾病 临床疗效尚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加强交流与相互为用,有利于心身医学 的发展。【参考文献】1朱志先,梁虹.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 出版社,2002:992高金虎.内经对心身医学的论述与贡献J.临床心身疾病杂 志,2005,11(4):3833董湘玉.心身疾病的概念及中医理论对心身疾病的认识J.贵阳 中医学院学报,2001,23(2):1 4吕路线.重视心身疾病的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 (1):65李兆健,王庆其.心身疾病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 4,38(5):65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权,请第一时间和我联系, 我将立刻做出处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