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3658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是用来 指导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实 现经济发 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聚精会神搞建 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胡锦涛同志强调:“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 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 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党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要发展经济。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 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只有经济发展了,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 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 长百分之九点六,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 2005 年已经达到二万多亿美元,跃居世 界第四位。但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仅略高于百分之四,人均仅一千七百多美元,仍 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 体部署,提出到 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 2000 年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意 义深远,任务艰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更好地解 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紧紧抓住和切实用 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我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 重大战略意义。 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国内生产 总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 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 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国内 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性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 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 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的起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有质量、 有效益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真正体现了发展的硬道理。 2.坚持“五个统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 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 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 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五个统筹”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 新鲜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来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 兼顾,各得其所。这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基本 方法。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 关系。 ”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 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 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五个统筹”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统筹兼顾的 思想,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 方针。 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 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 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就要积极推进西 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 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 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 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 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 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 步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 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 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国 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 利条件,又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内 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改革发展和对外开 放相协调。 “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 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 统筹协调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3.增强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辩证思维能力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 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 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 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 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要抓 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 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 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是 一个整体,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 照顾局部,要兼顾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 动。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在作出重大部署、 制定方针政策时,既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也要照顾不同地区、部门的特 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地制 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坚决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自觉维护国家的 整体利益。要不断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坚决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 现象。只有把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都发挥好,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三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关系。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 运动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征。事物发展是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再到不平衡 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表明,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既不 是毫无波折的平衡增长过程,也不是一边倒的绝对非均衡增长过程。我国地域广 阔,人口众多,不同的地域、群体、行业和领域,因发展起点、资源条件和自然环 境以及资金、人力、知识等方面的差异,不平衡发展是必然的。一刀切、一个模 式、齐步走是不可能的。要坚持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面;既巩固已有的基础和 优势,又要着力加强薄弱环节;既善于调动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抓住机遇加快发 展,又注重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实现发展的均衡性。 四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强经济的活力和效率;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 调控的作用,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和改革攻坚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政 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实现社会公平、协调城乡和区域发 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辩 证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 题,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田雪原.跨世纪人口与发展A.田雪原文集(三)M.北京:中 国经济出版社,2000.2 邵道生.中国社会的困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 包心鉴.当代发展理论新走向与我国社会文明新发展J.探索, 1995(3):4-9.4 叶文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5 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21 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图景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参考文献:1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王之佳,柯金良,译.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80. 2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C/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4:280.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3-10-21. 4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J.求是, 2006,(1):1-7.参考文献:1王元璋: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发展思想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年 版. 2王军著:可持续发展,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 年版. 3张敦富等著:环境经济,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4扬云彦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年版. 5张象枢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年版. 6植田和弘等编著:环境政策的经济学,日本评论社,1998 年版. 7梁言顺著:低代价经济增长论,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 8王怀超主编: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年版. 9主客体关系学系列丛书撰写组:社会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2 年版. 10方福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演进,当代经济研究 ,2000 年第 10 期. 11克平:可持续发展理论研讨综述,经济学动态,1997 年第 8 期. 12保建云:西方可持续发展概念争论,经济学动态,2002 年地 1 期.13论可持续发展观价值论基础的建立,经济学动态,1997 年第 8 期. 14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推动我国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宏观经济研究,2000 年第 10 期. 15梁言顺:体制、标准、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宏观经济研究, 2001 年第 1 期. 16李成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当代经济研究,2000 年第 11 期. 17章申:环境问题的由来、过程机制、我国现状和环境科学发展趋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